王 璐,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
糖尿病肾病分为五个阶段:I~Ⅴ期,I 期为糖尿病肾病初期,在确诊时主要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及肥厚增大,一般可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Ⅴ期为终末期肾衰,大部分肾单位均可失去功能,主要特点有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肾小球玻璃样变等[1]。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伴发低钠血症、多发性神经炎等,进而造成胃肠功能、神经功能损伤及水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应在饮食方面加以注意和控制,摄入适量食盐及蛋白质,减少蛋白质数量可减低肾小球内压力,减轻高滤过和减少蛋白尿。同时应控制热量摄入,进行良好的生活干预,坚持服用降糖类药物以达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效果[2-3]。并且做到进行日常的尿常规、尿白蛋白等病情监测,早诊断早治疗,并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肾病。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可接受中药复方治疗[4]。
《内经》有“奇之不去则偶之”,中药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成分的混合制剂,其有规定性的加工方法和使用流程,通过选用合适的药物并酌定其合理用量,按组成原则进行妥善配伍,是一种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设定的方剂,是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且药理作用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其可更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可进一步分为小、中、大三制,一君二臣为小制,一君一臣三佐九则为大制[5-6]。由于不同疾病的病程与性质的复杂性不同,且寒热交错、虚实并见,故只凭借单种药材难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需将多种药材相结合,利用其相互的拮抗或协同作用,进而达到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目前已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经验。一些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主要原因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的主要葡萄糖转运体所形成,当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及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后引起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系膜扩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进而促使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当病情发展到终末期时,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效果不佳。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指标,1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在起病5 年后需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筛查,而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即应同时检查,一般在3 次检查中2 次均呈现阳性则可确诊[7-8]。目前,饮食不合理等环境因素、系统性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因素等一系列诱发因素均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易造成微血管发生病变,进而致使肾脏血管压力持续升高,最终使得肾脏形态及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9-10]。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缓解、中医调节治疗等,严重者需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此外,在预后方面,日常的病情监测及良好的生活干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11]。
3.1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对肾脏的影响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由消渴病发展到消瘅期的病变过程,可归为“消渴病”范畴[12]。《内经》记载,“刚强者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其为病机所在。由于治不得法,致使肾、心、肺、脾受伤,进而出现尿血、水肿、胸闷气短等血气阴虚、浊毒瘀阻的症状[13-14]。本虚证可兼有阴虚、阳虚,或者阴阳两虚,辩证可分为三型,其中气阴两虚为常见类型。标实证可分为气滞、血虚、郁热、湿热等,辨证可分为六候,其中血瘀、热结、痰湿均为常见类型。通过使用不同中药方剂对其进行治疗,可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脉络瘀结、湿热中阻、肝阳上亢等症状。赵丽等[15]在研究试验组(益气解毒活血中药治疗联合西药)与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中药复方可有效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安全性较高。严洪[16]认为,温阳降浊通络法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通过对比对照组(控制体重、血糖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阳降浊通络法)发现,试验组患者的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麦健等[17]通过研究自拟中药方剂对早期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发现,试验组(自拟包含生黄芪、生地黄、山茱萸等的中药方剂联合二甲双胍)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水平均对于对照组(二甲双胍口服治疗)患者,说明自拟中药方剂可调节阴阳两虚、补肾清热,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减轻对肾脏的病理性损伤。
3.2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糖尿病治疗早期,对血糖水平进行合理控制可对肾病的发生和进展起到一定延缓作用,而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可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整个病程中,应同时治疗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而从根本上抑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胰岛素抵抗可导致糖耐量水平异常、高血压、促血栓状态等一系列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并出现恶性循环[18]。张静等[19]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控制血糖水平并不能根本上治疗糖尿病肾病,尽早控制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纠正代谢紊乱,进而对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玲等[20]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降糖汤)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单独使用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患者,胰岛β 细胞分泌功能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益肾降糖汤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胰岛素的抵抗状态加以改善,进而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陈敏等[21]通过研究19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试验组)的血清样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 及胱抑素C 水平均高于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IGF-1 与IGF-2 可加重肾小球肥大,刺激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导致机体钠水潴留,进而可增加肾脏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其研究表明IGF-1 及胱抑素C 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其可作为早期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糖尿病肾病发病初期阴阳失调,进而血脉瘀阻、肝肾阴虚;中期水湿潴留、肾脾阴虚;病变晚期五脏受损、肾阳衰败。目前,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手段,其主要通过不同中药的药理作用对病情加以改善[22-23]。王鸣瑞等[24]的研究表明,试验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地黄汤治疗)患者的肿瘤细胞因子-α(TH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甲双胍与卡托普利口服治疗)患者,显示参芪地黄汤治疗可通过抑制机体炎性因子表达,进而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微循环恢复正常。参芪地黄汤中含有党参、茯苓、炙黄芪等中药成分,可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及炎性渗出及肉芽组织增生,减轻炎性损伤。祖丽华等[25]通过研究发现,40例试验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清养阴汤)患者治疗3 个月后,其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控制、血脂调节等常规治疗)患者,表明升清养阴汤中的有效成分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升清养阴汤中的生石膏可发汗解肌、清热泻火,玄参强阴益肾、滋补血气,知母有滋阴润燥、清肺消渴之效。诸药相互影响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刺激作用,促进疾病恢复进程。
3.4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中医认为,“水肿、胀满、肾劳”等均属于消渴病的继发病症,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主要在于久病肾气亏虚,肾精不固,精微下流所致,如不及时加以治疗,肾脏可呈虚损持续加重的趋势,病情进一步加重,进而气阴两虚,肾气大伤,湿浊邪毒留滞体内,对五脏功能均可造成损伤,最终形成尿毒症,即中医上称的“关格”“肾劳”。另一方面,先天素体肾亏,后天劳倦过度,内心情志郁结、思虑过度,过食肥甘厚味等均是糖尿病肾病的诱发因素[26-27]。基于中医对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的认知和归类,临床上主要以防治结合、分期辨治、综合治疗为基本治疗原则。肾元虚衰,肾之脏真之气已伤,故单纯补肾已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应注重健脾和胃,所谓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补后天即可养先天。治疗时以保护肾功能为中心,重视固本培元、解毒散浊。金哲等[28]通过研究发现,试验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芪汤治疗)患者的下肢水肿、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便秘、口干舌燥等临床症状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表明丹芪汤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补气养血、泻浊和胃,进而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作为影响众多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对其治疗方式备受关注。虽然药物治疗可短期达到降糖效果,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及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故不宜长期服用,且无法达到根治效果,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长期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糖尿病肾病患者较倾向于中医治疗方式,成分稳定且温和有益。本文主要从中药复方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原理及效果进行分析,发现中医复方治疗显示出一定优势,且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其治疗过程重在补肾益气、散结化瘀,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治疗思路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