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使用天花粉、知母、葛根降糖经验

2021-03-27 17:34:54顾成娟杨才佳
吉林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花粉内热知母

顾成娟,杨才佳,王 涵

(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仝小林学术传承工作室,广东 深圳 518034;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我国成人2 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 年)为10.4%[1],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 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儿童T1DM(小于15 岁)的标化发病率为0.57/10 万/年,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中国18 岁以上新发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约为6.0%[2]。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黄连、知母、苦参、赤芍、葛根、桑叶等中药具有降糖功效,如何根据患者的核心病机选用中药组合来降糖,以达到降糖和改善症状的双重目的,是仝小林临床一直思考的问题。临证之时,切勿见伤阴只顾养阴、滋阴,需注意清“热”,热为致病之源,清热为澄源之治,滋阴益气更应注重清热。本文总结了仝小林临证使用天花粉、知母、葛根降糖经验,以飨同道。

1 扬扬止沸,不若釜底抽薪

“消渴”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刘完素提出“消渴”“消中”“肾消”,创立“三消论”,奠定了后世医家对消渴病基本病机的认识为阴虚燥热,治法不离益气滋阴润燥。古代消渴以“三多一少”为基本特征,及至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诊疗仍然以古代消渴病为指导,但是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进步,糖尿病可通过血糖来诊断,发现及时,多数病人在发病早期即可被诊断并进行饮食、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除此之外,随着古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比例逐年升高,经过规范的治疗,并无消渴病所提及的“三多一少”症状。根据症状定义的“消渴病”并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程。

仝小林认为,糖尿病当首辨肥瘦[3]。肥胖型糖尿病相当于现代2 型糖尿病,根据《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的论述以及肥胖型糖尿病的特点,可将以过食肥甘为始动因素,以肥胖为根源的肥胖型糖尿病归属脾瘅范畴。脾瘅的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清热为治疗的重点之一。消瘦型糖尿病是以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糖尿病,患者往往体弱偏虚,其发病多与遗传、体质、情志等因素相关,包括按现代医学标准分类的1 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和部分2 型糖尿病。仝小林认为起病即瘦的消瘦型糖尿病应归属“消瘅”范畴。《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王冰注:“瘅,谓热也。”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五》注:“瘅,热也,内热消瘦,故曰消瘅。”先天禀赋薄弱是消瘅发病的先决条件,情志郁怒是促使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化“热”是其主要病机,消瘦是其基本特征。

可见无论是脾瘅还是消瘅起病,内热均为中医病机。脾瘅日久或消瘅日久,内热持续耗灼阴液,则可发展为消渴。消渴日久,亦将归于后期并发症阶段,故脾瘅/消瘅—消渴—消渴并发症是糖尿病的自然发展进程。火热持续,伤及阴津,致火热阴伤,阴虚火旺,夜间卫气内合于阴,蒸迫津液,可致汗出烘热,口干渴等阴虚津伤之象。阴由热伤,故以泻火为治本,如若阴津持续亏耗,终致阴分损伤,故兼以养阴治标。小方运用要点:阴虚燥热津伤证。口干口渴,饮水量多,心烦失眠,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虚数。因热伤阴,因热耗气,热郁而发为消渴。因此,滋阴益气的同时更要警惕气阴两虚背后之“热”,所谓“扬扬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热为致病之源,清热为澄源之治,滋阴益气更应注重清热。糖尿病病久,热盛耗伤,初则阴伤津亏,久则气阴两伤。部分病人起病即见明显虚象,故清热之时亦应注重调补虚损。

2 三味小方,滋阴清热生津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等。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孕妇禁用。《药征续编》:“凡渴有二证,烦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楼根主之。”天花粉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仝小林认为天花粉甘寒养胃阴,清胃热;养阴而能降糖,协知母可加强滋阴生津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天花粉具有明确的降糖作用[4]。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可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草正义》记载“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本经逢原》曰:“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圣济总录》云:“治脾瘅身热口甘,咽干烦渴,知母汤方”。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火,辛以润燥;多用于中上二焦热盛者。天花粉配知母,滋阴泻火,生津止渴,治疗热病伤津之烦渴及肺胃热盛伤津的消渴病。知母清胃热,养胃阴,泻肾火,直折肾火,并具有明确的降糖功效[5],对损伤的胰岛β 细胞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甘、辛,凉。归脾、胃、肺经,可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等。《圣济总录》云:“治脾瘅面黄口甘,烦渴不止,葛根汤方”。《本经》记载:“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知母滋阴清热,天花粉、葛根生津止渴,葛根兼能疏解筋脉。阴虚津亏,血行郁滞,则见上臂麻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6],并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3 中病即减,合理量效配伍

《中国药典》2020 版记载:天花粉的临床剂量范围为10~15 g,知母的临床剂量范围为6~12 g,葛根的临床剂量范围为10~15 g[7]。仝小林闲来读“小品方”,体会消渴热中求,知母解肌良。服药节度篇,方量法度彰。老弱宜小方轻剂,少壮强之人可大方重剂。知母常用剂量为9~30 g,天花粉常用剂量为9~30 g,葛根常用剂量为15~60 g,如热势较盛,量小恐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宋宁等[8]总结天花粉的临床常用量为6~60 g,常用剂量为15~30 g;傅延龄等[9]总结葛根临床用量范围为4~120 g,在糖尿病重症期临床症状明显、血糖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葛根用量大,一般用量30~120 g,血糖控制稳定期,葛根用量小,用量15~30 g;知母[10]用于治疗以阳明热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为30~90 g,若要发挥较好的降糖功效,须达30~60 g。大剂苦寒直清火热,配伍干姜或者生姜,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更重要的是,其性辛热可防大剂苦寒伤胃,纵使用量极大,亦无需虑其败胃之虞。最初以超大剂量苦寒之品峻急猛攻,直消火势,渐至以小量苦寒滋阴缓慢微调;初用汤剂,去大病也,后以丸剂舒缓而治之。

4 病案举例

王某,男,29 岁,2020 年8 月3 日初诊。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 年余。现病史:患者于2019 年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FBG 7.5 mmol/L,未予重视。后因口干明显遂至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口干甚,欲饮水,汗出多,周身潮热,面色红赤。辅助检查:GLU 13.92 mmol/L,TG 17.33 mmol/L,查胰岛功能:GLU 0 h 13.9 mmol/L,1 h 24.9 mmol/L,2 h 25.4 mmol/L,3 h 19.8 mmol/L;INS:0 h 12.92 μIU/mL,1 h 14.25 μIU/mL,2 h 15.42 μIU/mL,3 h 11.62 μIU/mL。舌暗红,苔老黄,脉沉略滑数。身高170 cm,体质量100 kg,BMI=34.6 kg/m2。既往脂肪肝1 年余。西医诊断: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中医诊断:脾瘅。中医辨证:肝胃郁热,膏脂积聚证。治法:清泄郁热,消膏降浊。处方:大柴胡汤加减:柴胡30 g,黄芩30 g,生大黄9 g(单包),黄连30 g,知母30 g,干姜6 g,生山楂30 g,五谷虫30 g,红曲15 g,苦丁茶15 g,决明子30 g。二诊服药14 剂,口干渴减轻,仍汗出多,怕热。GLU 9.97 mmol/L,TG 13.54 mmol/L。上方加葛根、天花粉各30 g,乌梅15 g。三诊服药14 剂,口干渴、怕热、汗出多均好转,GLU 8.27 mmol/L,TG 8.24 mmol/L,可守方继服。2 月后患者复诊,FBG 6.0 mmol/L。TG 2.35 mmol/L,改以丸剂长期调理。后随访,患者血糖控制稳定。

按:膏脂蓄积充溢,致形体肥胖,血脂升高、脂肪肝等,肝胃郁热蒸迫,则口干渴饮,怕热汗多。故清泄体内郁热同时,应着重消膏降浊,减少膏脂蓄积。柴胡、黄芩、黄连、生大黄清泄肝胃郁热,知母清火滋阴,生山楂、红曲、五谷虫消膏降脂化浊,决明子、苦丁茶合生大黄通腑泻热,为仝小林减肥常用药。二诊,燥热津伤缓解较少,加用葛根、天花粉泻火生津,患者年轻,开始便使用大剂量,未见伤胃之象,此案是以治肥为重点,糖、脂综合并治。

猜你喜欢
天花粉内热知母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Yi Qi Jie Du Formula and Salinomycin Combination Treatment Mediate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Stem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Apoptosis via CD44/Ras Signaling Pathway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6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6
天花粉蛋白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52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 03:11:58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18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