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娜
(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46)
图书出版产业是一个极为传统和古老的产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图书编辑出版产业的地位格外突出。一方面,其直接引领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发呈现为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而图书出版编辑产业正处于文化产业的关键,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
理念是引导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编辑创新工作而言,最重要的便是理念的创新[1]。首先,从我国编辑出版实际来看,编辑出版大多是归于体制管理内,经过长期的体制沉淀,编辑工作逐渐归纳为一套固定的框架。以图书出版为例,图书出版编辑在开展图书出版工作时,往往是经过选题、策划、联系作者、等待书稿、三审、营销等固定流程。在固定出版工作框架的禁锢下,许多编辑工作人员容易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因此,要推动编辑创新工作开展,必须先创新编辑理念,立足于新时代,勇于突破传统和习惯的禁锢。其次,在传统图书或者期刊等编辑工作中,编辑出版更多处于权威的地位,而与此同时,编辑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产业的权威优势逐渐消失,编辑应该主动转变工作理念,接受市场的挑战。最后是编辑个人理念的创新,编辑自身要拥有创新的理念和敏锐的目光,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处于主动优势地位,在确定选题、审核内容等工作时,作出更加客观与符合实践的判断。
对于编辑工作人员而言,其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知识体系绝不止编辑知识和现代汉语方面的知识,编辑人员在开展编辑工作时,需要涉及的知识极为广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迅速。虽说编辑不是直接的创作者,但是如果在相关领域中的知识完全处于空白的地位,也不利于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大学理工科教材《物理化学教程》为例,其作为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理科生的基本学科教材,需要向学生提供最新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系,然而事实上不少教材编辑虽然编辑知识和经验丰富,但在物理、化学等理工科领域知识储备缺乏,导致其在编辑过程中对教材的案例、实验数据的删选把握不清,这也是许多高等院校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体验感缺失的重要原因[2]。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而文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3]。我国目前在编辑工作中实行责任编辑制,编辑需要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编辑专业知识去把控文稿的基本方向,对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进行评判,并融入自己的意见。基于此,编辑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是对文化出版产物的主要过滤者和传播者。因此,编辑在出版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能够始终保证将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递给读者。而除了理论专业知识,文化出版读物中往往也蕴藏着一定的价值理念,编辑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创新自己的理念,始终树立与社会、国家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才能通过图书出版读物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
在新媒体网络迅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编辑出版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只有开展创新,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以下针对新媒体网络发展给传统编辑产业带来的变化进行分析。首先,作者方面的变化,在传统出版编辑形式下,作者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的作品只有得到具体出版社的认可,才能予以发表,并且获得流通市场的机会,最终进入读者群体。而在新媒体网络时代,作者发表作品的门槛大大降低,几乎只要有网络和设备,作者就能最大自由化地将作品传到相关网站,将作品传递到读者的视线。其次,读者方面的变化,在传统出版编辑形式下,读者难以与作者之间进行沟通互动,只能通过作品间接发生共鸣。然而在新媒体网络时代下,读者对作品进行评论,并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最后,在新媒体网络时代,市场占有率逐渐朝着新媒体形式倾斜,而传统图书产业的竞争力极速下降,就阅读形式来说,读者越发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形式,传统图书阅读形式对读者而言吸引力降低。基于此,编辑创新对编辑出版工作对适应新媒体网络时代发展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编辑出版产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当代市场中仍然能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从不同层面入手,提升编辑工作的创新力度与深度[4]。
新媒体是依托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发展起来的,具有便捷性、迅速性等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休闲、学习等途径都发生了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网民数量将近十亿人,在调查统计中发现,各个年龄阶段人群主要的休闲方式基本都是玩手机。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发表言论和阅读他人言论的机会,如公众号、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兴起,让人们的阅读方式朝着碎片化发展。碎片阅读模式的普及,导致人们不再习惯于去实体书店购买图书,或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全媒体时代的纸质图书竞争力明显下降。从作者这一角度可以发现,作者想要通过纸质图书发表作品,需要得到出版社和编辑的认可,而在网络图书的背景下,作者可以越过出版社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发表。作者直接与读者对接,只要获取了读者的共鸣和认可,就能够收获成功。从读者角度来看,纸质图书的价格更高,电子图书更为便捷且资源广泛,读者只需要具备一台移动电子设备,便可以获取想要的图书资源。从社会这一角度考虑,电子图书的传播速度更为快捷,相对更为环保,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十分匹配,而纸质读书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印刷技术等被生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外,纸质图书很难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互动,读者只能阅读作者的作品,而不能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十分有限,而这一模式在互联网图书中却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读者可以与其他读者一起进行互动交流,甚至可以以作者进行在线的互动,拓展了阅读者的阅读功能。纸质读书仅仅能调动人的视觉器官,而电子图书还可以采用音频甚至图片的方式,使文字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的感官可以被全面的调动,获取最优的阅读体验。因此,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纸质图书的竞争力更弱,纸质图书的权威地位可能面临动摇。
我国图书产业基本由各大出版社引领,但各出版社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有利甚至是垄断地位,因此,导致众多编辑仍然没有认识到外界发生的剧烈变化。其工作模式较为僵化,编辑总体创新能力不足,工作理念较为落后。就图书撰写这一环节而言,图书出版编辑长期习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不是主动去调研市场,积极策划图书。同时,部分编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图书编辑,长期习惯图书编辑出版的固定模式,导致其缺少创新意识,习惯安于现状。创新意识的缺乏导致图书产业存在两个极为突出的弊端,一来许多出版社长年难以发行一套畅销书,出版社长期对过去的畅销书或者经典图书进行反复出版。二来图书形式单一,很难在全媒体时代下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长期以来,编辑只要拥有较为扎实的汉语言基础和编辑出版知识,基本可以胜任其自行的工作。但面对时代的变化,市场对编辑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导致不少有经验的编辑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那些年轻的新编辑却又面临图书产业经验不足的现实问题,拥有高综合素养的编辑是目前全媒体时代下图书产业极为紧缺的人才。
要想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开展编辑创新,关键还是在于编辑个人的创新能力于创新理念。因此,首先,国家要大力对高校出版专业进行改革,从高校层面培养出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过去,出版编辑专业的学生,主要是系统学习编辑知识和现代汉语知识,虽然高校相关专业人才理论素养比较扎实,但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显然不够。高校要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创造能力。其次,各大出版社要加大引进相关优秀人才,尤其是90后年轻一代的人才,即便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出版社也应该有针对性地予以引进。最后,出版社要打破出版工作流程的禁锢,加强对出版社工作人员对培养,不断提高编辑人才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编辑作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核心人物,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关系到整个编辑工作的开展。编辑出版产业关系到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精神价值倾向,所以,编辑出版产业的地位极为突出。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新,保障出版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编辑必须开展创新,一方面,要提升编辑素养,树立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整合网络资源,从社会实践出发坚持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