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冰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交流的大环境下,我国将礼仪文化作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放在德育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位置。高校在全面开展德育教育时,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背景下,推进中华礼仪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建构和谐校园、培养高校学生的礼仪习惯与文化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也让高校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礼仪文化的责任,让我国的“礼仪之邦”这个美名传遍全世界,也让学生的礼仪素养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活锦上添花。
礼仪是中华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涵括谦逊的处事态度、得体的行为举止、礼貌的交际语言等组成部分。一个人在道德修养、文化品质、内在气质、思想境界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反映他们的礼仪素养水平。在我国古代,“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每个人在追求崇高的德行修养时,都需要从“礼”这个角度入手,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1]。孔子曾提出一个人要“立于礼”的思想,这意味着我们要自立,就需要具备有礼的德行修养。荀子更是将“礼”与“法”联系到了一起,礼仪制的出现正是反映了荀子的礼法思想。管子也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倡导的“礼义廉耻”四个字更是在后世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因此,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它已经发展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文化。在教育界,德育始终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就需要将中华礼仪文化贯穿在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在接受中华礼仪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切实塑造自己优质的文化品格,尊重中华礼仪文化,懂得将中华礼仪文化弘扬到德育教育之中,实现有效的育人与育才目的。
在高校推进德育教育时,可将中华礼仪文化全面地融入德育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让高校学生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
首先,中华礼仪文化对每个人都提出了内在的道德要求,高校学生未来要立足社会,在职场上站稳脚跟,就需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让外在的礼仪表现反映自己的道德品质,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学生主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礼仪,本身就是一种向他人表达善意、表达尊重的行为举止,能够让学生与他人进行彼此友好的交往,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与职场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其次,中华礼仪文化能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方向,使其潜意识地去做与礼仪规范相符的各种事情,让礼仪规范成为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展现自己的礼仪素养,真正做到约束自己,避免做出不妥当的行为[2]。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礼仪素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内心信念与传统习惯来维持,能够为他人纠正自己的行为提供标准的礼仪规范,有利于获得他人给予的肯定的评价信息,使其不断修正自身,超越自己,每天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最后,当学生身处在中华礼仪文化熏陶的环境下,可以主动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使其心理与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问题,还可使其在情感充沛的前提下,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能力。
高校应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文化教育环境下,将中华礼仪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让学生提升个人的礼仪修养。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缺乏完善的礼仪知识结构,归根到底是他们很少系统地接受礼仪知识的教育,使其了解到的礼仪知识都比较少,也就难以将各种礼仪知识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可开设礼仪知识讲堂,让学生在这一讲堂的教育活动中针对性地学习礼仪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礼仪文化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可根据丰富的中华礼仪文化知识,不断地纠正自己身上的礼仪问题[3]。
在教师开设的礼仪知识课堂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大学》与《礼记》等古籍,使其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进而对古籍中记载的礼仪文化进行解读,将其与现今的礼仪规范进行对比,共同讨论礼仪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保留了哪些“精华”,又有哪些地方是后人予以创新与改进的。教师也可将《社交礼仪》这本书引进礼仪知识讲堂,让学生从社交层面的礼仪文化入手,并将其与中华礼仪文化相整合,让学生在学礼的基础上,做到懂礼、用礼,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社交礼仪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在学生对社交礼仪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让学生认识到普通的点头或微笑等只是表面礼貌的礼节,学生需学习内涵更深刻的中华礼仪文化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文化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礼仪行为,让礼仪文化成为人们身体血液的一部分,不再只是流于形式地展现自己的礼仪。
在主题教育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个话题来展开针对性、集中性的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礼仪习惯,则可将主题教育理念引进来,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性的礼仪文化宣传活动与教育活动。这一主题性的礼仪文化教育还可以体现出阶段性的教育特点,即教师可在每个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不同主题的礼仪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熏陶[4]。
例如,某一时期的礼仪文化教育是“家庭·孝心”,高校从家庭的礼仪文化教育入手,让学生懂得从礼仪的角度来探讨家庭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探讨孝心与家庭礼仪之间的关系。有的学校虽然加大了礼仪文化教育力度,但是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对家庭礼仪教育缺乏重视。然而家庭在学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将家庭礼仪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庭礼仪素养,让学生懂得利用自己的孝心,向长辈展示自己的家庭礼仪。同时,学生在家庭环境里展现自己的礼仪,还能给小辈带来影响,使其受到家庭礼仪的熏陶。因此,在这一主题性的礼仪文化教育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哪些礼仪属于家庭礼仪?如何以孝心为主线,将家庭礼仪表现出来?”这可塑造学生优质的内在道德品质,让学生懂得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懂得尊重家庭成员,创建和谐家庭。
在下个阶段的主题性德育教育中,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德育发展需要,合理改进礼仪文化教育的主题思想。比如,高校可设计“集体活动的礼仪文化”这一教育主题,让学生学习集体活动中应遵循的各项礼仪规范,使其在树立集体观念的同时,还能受到礼仪文化的洗礼,使其在集体活动中做到守时、肃静、坐正立直等,有利于向他人展示良好的集体精神风貌。在未来的阶段性主题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设计更多的不同教育主题,让学生在每阶段的主题德育教育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成长。例如,高校可设计“传承服装文化,学习着装礼仪”这一主题教育思想。学生可在这一主题教育活动中学习中国古代以来的各种服装文化及着装礼仪,使其在对比与欣赏服装文化的过程中,对着装礼仪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着装礼仪看重的是场合。教师可提供不同的场合,让学生学习如何着装,才能符合礼仪要求。
可以说,不同阶段的主题性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始终坚持在不同阶段合理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性的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礼仪文化教育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高校应增加实践性礼仪文化教育活动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自己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5]。为此,高校可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礼仪活动,如“最佳礼仪使者”的竞赛活动。在这一竞赛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习专业的接待礼仪,并且通过平时的训练和彩排,将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来,向评委展示自己的礼仪,评选得出最佳礼仪使者。高校也可在文艺表演的舞台上,让学生演绎出蕴含中华礼仪文化的小品。这种小品表演活动能够向学生生动地展现正确的礼仪行为,还可通过幽默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培养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性。而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定的锻炼,还能培养他们学习中华礼仪文化的兴趣。
高校也可开展大型的礼仪表演活动,与其他学校围绕中华礼仪文化这一核心展开交流与互动。各校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活动内容,充分展示中华礼仪文化的魅力。高校还可让学生成立礼仪文化教育的专题学习小组,自主制订以礼仪为主线的修身计划,然后遵循各项礼仪规范,定期对自己的礼仪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确保学生能够在自我监督与成员监督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礼仪素养。
总之,将礼仪寓于德育教育之中,对学生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是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高校可在明确中华礼仪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价值时,通过不同的教育策略来推进这项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提升个人的礼仪素养,自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让学生懂得在不同的场合遵循不同的礼仪规范要求,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交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