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2021-03-27 12:15:21师新颖
中文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检查者医疗器械效应

师新颖

(石家庄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医疗器械作为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医疗器械不断更新,除了在疾病诊疗与预防工作中使用,在保健与康复中也有无法替代的作用[1]。虽然医疗器械有着多样化的功能以及精密的生产工艺,在服务公众健康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引起一些危害健康的事件,甚至会出现生命危急。目前世界各国被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不代表绝对安全,只是代表这种器械带来的风险与其获益相比,在可接受范围,因此,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无法避免的。这就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以及群众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减少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一、X线检查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X线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时间已经超过一百年,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会给检查者带来一定的影响。X线检查是临床常用方法,但是X线的电离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甚至会造成细胞凋亡,大剂量辐射损害会诱发检查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浑身无力等症状[2]。为了减少X线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需要严格控制X线照射剂量以及扫查时间,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X线是一种波长短、穿透性强的电磁辐射能,X线在穿过人体时,由于人体组织密度存在差异,因此,X线穿透剂量也有不同,其主要是以胶片形式来显示具有诊断信息的X线影像图像,从而为医生的分析提供有效依据,此部分射线被称为有用射线;而无法穿透人体组织的X线被称为吸收射线,具有一定的危害。放射损伤引起的损害可分为随机效应与非随机效应,随机效应是指发生风险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性的效应,包括致癌风险与遗传风险[3]。非随机效应则是指发生机率与放射剂量无关的效应,通常是特殊损害引起,例如放射性皮肤病、骨髓抑制诱发的白血病、卵巢细胞损害引起的不孕症、辐射诱导的恶性肿瘤等。

X线检查带来的放射损伤,是指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其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X线照射剂量、时间与空间剂量分布、照射面积、组织对射线的敏感度等因素。通常来说,辐射剂量越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在相同照射剂量下,连续照射与间歇照射所产生的损害是不同的,连续照射次数越多,辐射损害越严重。全身扫查与局部扫查所产生的辐射损伤也有较大差异,例如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一次性照射剂量相对较大,在局部照射时通常仅有局部的不良反应,例如皮肤炎、静脉炎等,但是如果用相同剂量进行全身照射,将有较高的风险出现放射病[4]。同时人在不同阶段对于X线的敏感性不同,儿童、青少年对于射线的敏感性较高,成年后会逐渐降低,但进入老年阶段,敏感性将再次升高,此外孕妇以及胎儿对于X线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此类人群无法采用X线检查。

X线具有电离辐射效应,使得其在照射到人体之后会对人体细胞造成破坏,这也是X线可用于肿瘤放疗治疗的生物效应,因此,在X线检查中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首先医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诊疗技术,严格掌握X线检查的适用证与禁忌证,避免滥用,只有合理使用X线检查,严格控制检查参数,降低辐射剂量,避免重复照射,做好防护措施,从而减少X线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保护检查者的健康安全。

二、CT检查的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其是X线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利用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的X线,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利用AD转换器转为数字信息,使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近些年来CT设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分辨率的图像、快速检查方式使得其在临床医疗保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多排螺旋CT设备的研发,使得该检查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CT检查与X线检查相同,都存在辐射危害。虽然CT检查在单次检查中引起的辐射损害小,但是如果短期内需要进行多次CT检查,或者是同一天内进行多个部位扫查,所累积的辐射损害是不可忽略的[5]。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指出,仅有10mSv有效剂量的腹部CT扫查,也会增加0.5‰的致癌风险,多次CT检查对于检查者的健康安全有着较大的危害。

由于辐射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X线检查和CT检查中,都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根据临床诊疗需求,合理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同时,要坚持检查正当化、参数最优化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合适的影像图像。

影响CT检查辐射剂量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包括管电压、管电流等。但是由于CT设备的管电压相对比较固定,实际应用中主要是通过降低管电流来降低辐射剂量。管电流与辐射剂量存在正相关性,降低管电流是目前降低CT辐射剂量的主要方法,对于一些体积小且密度低的组织,可以采取低剂量CT扫描,例如胸部、腹部扫描。但是降低管电流也会导致信噪比升高,影响图像细微结构显示效果。因此,通常是在确保CT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来降低管电流,同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参数。

在实际CT检查中,需要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减小扫描野,能厚扫的部位不要博扫,能不扫的地方就不要扫。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曝光量,从而减少辐射剂量;检查时最好不要有陪伴人员,并使用防护设备遮盖敏感器官;尽可能获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避免图像质量不合格引起重复扫描。儿童在进行检查是最好要让家属配合,若因疼痛、躁动无法配合,可以给予镇静剂干预。同时,还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其责任感。此外,政府还要开展辐射防护科普,提高群众对X线检查与CT检查的认识度,从而自觉遵循医护人员的嘱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三、MRI检查的不良反应与防护措施

MRI是指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是现代影像检查的常用方法,其主要是利用磁共振信号成像原理,该项检查属于无创检查,也没有放射损害,因此,孕妇也可以进行MRI检查。但是体内安装金属物品,例如,钢板内固定、心脏起搏器以及金属节育器的患者都不能进行MRI检查。虽然MRI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但是其检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检查时的噪声较大,且扫描时间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心跳加快、面色苍白、流汗等不良反应,伪影增多,影响图像质量。

第二,由于抛射效应的存在,在MRI检查时,金属物品会从快速飞向磁体,导致人员与设备损伤。也是MRI检查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例如动脉夹、人工关节、人工血管等体内置入物会由于射频场干扰,引起功能失常或紊乱的情况,且感应电流会导致金属植入物发热,从而引起组织灼伤。

第三,静脉注射显影剂属于侵入性操作,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会引起医源性感染。

第四,若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不高,扫描部位、扫描序列不正确,会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且检查时间过长会延误患者的救治。

针对这些问题,在检查前一定要为检查者介绍MRI检查的原理以及禁忌证,详细询问检查者的过往病史和病情状况,鼓励患者在检查中积极配合,要做好检查时噪音大的准备。对于听力敏感的患者可以提供耳塞、耳罩,减小噪音刺激。目前各大医院使用的MRI设备多为1.5T或3.0T的MRI设备,具有超高场强,为了避免抛射效应引起的安全事故,一定要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到铁磁物质对检查的影响及危害,并且要签署同意书后才可预约检查。候诊时可以让患者和家属观看宣传视频,了解到哪些物品是绝对不能带入检查室,尤其是体内有置入物的患者,需要根据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对于一些弱磁性置入物,例如螺旋圈、滤器等材料,最好在置入两个月之后再进行MRI检查。在患者进入检查室前,一定要严格检查,避免有遗漏的金属物品,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在注射造影剂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做好手卫生管理,并严格消毒地面与桌面。

结语

医疗器械在临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种影像设备,但是这些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也可能诱发多种不良反应,对检查者的健康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将以患者为中心落到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安全防护措施,对工作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猜你喜欢
检查者医疗器械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沟通方法在体检静脉采血护理中的作用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医疗装备(2020年10期)2020-06-13 01:34:36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常用医疗器械原理与维修
“NT手动测量与半自动测量超声检查者自身及检查者之间的可重复性:一项交叉研究”点评
遮盖试验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