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春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699)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管理,这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发展新方向。作为高校教师而言,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就需要对此加强研究,找到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
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当中人的自身属性、精神属性、自然属性,因此,可以融合成一个有机体,三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人作为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出发点,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全面作为基本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必要场所,同时也能引领社会文明与发展的主要基地。从当前教育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具备传授知识、启迪心智、树立人生价值观等多重作用,这也是韩愈曾经说的传道、授业、解惑[1]。
在打造校园文化时,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实践,由此能够反映出师生整体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由此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通过打造和谐且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打造带来更加有序、健康的校园环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兴趣,因为在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河中,高职院校存在着较短历史,这一个客观事实,因为与本科院校相比,起步较晚,特色不明等,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时代发展内涵,主动挖掘学校文化的特色和内涵,这样也能制定出满足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
从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出发,将不同对象做好分类,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展学生层次管理工作。在这时需要从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出发,因为他们个人有所差异,所以采用的管理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时,如果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水平差异,必然会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带来负面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将分层次教学法加入其中,从学校从学生核心出发,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且将其融入心理健康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结果进行重视,将学生健康作为其中的标准,采用分领导的方式,保证开展更加具备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对于管理对象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进行加强,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因为大学期间正是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关键的节点,所以可知,针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时,不能仅限于适应社会发展,而是需要将以人为作为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学生的管理目标和内容做好正确的定位。从客观角度来看,作为新时代管理人员,须将学生个体相关需求纳入管理当中来,利用当前服务式管理,逐渐替代管教式管理模式,如果只是从社会整体需求来考。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导致学生的个体需要被忽视,那么就会使得学生在教师的管教之下,容易形成惰性思维,往往会形成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久而久之,也会促使学生产生反叛心理,无法实现管理效果,最终导致学生逐渐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因此得知,对于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重视,能够有效地打破学生在接受管理时所面对的障碍,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压抑、扭曲等问题,保证学生得以健康的成长[2]。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针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时,主要是将调控管理作为其中的框架,各部门、各科室应当明确责任,从管理模式来看,往往看似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却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就是各部门、各科室出现步调不一致、各自为政的情况。从学生的管理层面来看,教务处只是负责管理老师上课情况,保卫处只是确保学校的治安不出问题,团委只是负责学生的日常活动,而其他科室与学生有着较小的交流,学校的后勤与行政部门,未能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重视,往往出现事不关己的态度。除此之外,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做好课堂管理工作,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没有发挥其育人的作用,甚至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全部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的责任。挖其根本,我们能够发现学生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部门之间共同努力参与,并且要求学校管理者将为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的理念,切记将以生为本作为工作的重点项目。
因为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往往是一致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的成才、成长、进步等,都是学校对于学生开展管理最终追求的目标。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核查,确保学校得到发展和建设。从当前管理行为情况来看,想要获得成功,那么就必须将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共同的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致的管理目标。如果我们仅仅在高职院校管理当中,将管理工作放在一个满足学校发展的面子工程方面,而导致学生的需求受到忽视,那么就会导致学校在参与活动时,往往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而整个活动也会出现消极被动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梗阻问题。所以高效且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是确保对学生进行深度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处理确定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中心位置,主动发挥学生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与培养学生的主体,通过打造立体化、多样化的成才标准,牢牢地将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中心,为学生打造一个发挥特长、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想要实现这些管理目标,那么必须充分地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理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确定以生为本,作为高职院校开展的基本管理模式。以生为本理念的出现,那么就需要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下,更新观念,我们需要了解到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应当采用哪一种方法和措施,这些都反映在思想观念方面。无论是方法改革,还是措施更新,都被人们归结成是观念出现问题。所以当我们对于学生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时,也应当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观念,确保将新观念主动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并且采用持之以恒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管理当中的践行者,所以需要主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通过打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得以生为本理念得到强化,将理论为基础,将情感为纽带,从道德中陶冶情操,从行为中进行创效,由此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后期对于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更加顺利。除此之外,也需要主动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质量,对于服务育人这一理念进行强化。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都是将学生作为对象,因此,学校所面向的主体就是广大学生,学生也是学校当中的根本。学校开展任何工作都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需要对于服务学生的理念进行强化,对于管理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他们必须成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在管理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下述几点。
一是建设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不仅是理论知识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学生在生长过程中,为其提供服务的人员。一方面是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往往担任着双重角色。除此之外,辅导员还承担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思想问题等责任。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主动了解学生,发现其中问题,这也为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是做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大学班级主要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依托,同时也是学校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往往承担着辅导员这一职责,班主任作为一项苦累又光荣的任务,往往集合严父与慈母在一身,采用言传身教于一体的方式,在这时为了保证班主任的个人能力与教育需求相符合,所以需要打造高质量的班主任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得以提高[3]。
三是建设高质量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往往承担着传承、接受和传达任务的责任,同时也发挥着榜样、表率和引导作用。因此,学生会作为学生干部工作主要的载体,在团委、党委的领导之下,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能够发挥桥梁、纽带、组织、管理等多重作用。随着新形势的到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干部所具备的积极作用,通过打造高质量的干部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应当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加入其中。为学生打造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构建有序健康的校园生活,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以释放。除此之外,在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标准,采用分类引导的方式,加强管理对象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