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明 杨文泽 吕颖君 于东颜
(1.聊城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聊城供电公司,山东 聊城 252000;3.聊城市东昌府区卫生健康局,山东 聊城 252000;4.聊城市海源阁图书馆,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和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化档案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档案安全保密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数字档案的复制、更改难度较小,网络安全、人员意识等主客观因素皆会导致档案信息泄密风险的产生。因此,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要高度重视档案保密管理工作,及时优化与完善档案保密管理体系,促使信息化时代下档案保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传统纸质档案主要于纸张中存储各种文字信息,受纸张材料性质的影响,容易出现老化、破损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档案具有较高的查阅率,破损问题往往更加严重,对档案资料的永久保存造成不利影响。而通过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可利用数字档案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这样纸质档案的弊端能够得到有效克服,有助于提高档案质量。同时,过去不同企事业单位在编辑记录纸质档案时,往往采用差异化的内容格式,不但后续整理难度显著增加,也不利于统一管控档案质量。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明确要求电子档案的文件存档格式及内容,只有遵循相应的制度、要求编辑档案信息,才能够在档案信息系统中顺利储存,这样档案质量将可以得到保证[1]。
过去在档案查阅过程中,需将人工手动翻阅的方式应用过来,不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也存在着较高的人工记录错误率,还容易损伤到纸质档案。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逐步利用电子档案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当人们产生查阅需求后,可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快速检索与查询,档案查阅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电子版档案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显现信息内容,促使档案查阅的便捷性得到增强。
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档案整理、归档、利用等多个环节。过去在整理、装订、记录纸质档案时,受档案管理人员态度、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有装订错误、归纳混乱等问题出现。一旦有错误产生,就需要重新实施上述工作,拆开重装已装订好的档案,这样不仅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显著加大,档案管理效率也得不到保证[2]。而通过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整理好电子档案后,管理人员只需向信息系统中录入档案信息即可,这样出错率可以得到降低,有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
虽然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增加了档案泄密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档案保密管理力度,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促使档案信息的安全得到保证。
为提高档案保密管理水平,需先将档案保密制度完善构建起来,利用制度规范指导档案人员的工作过程,促使档案管理人员的警惕性、责任感等得到增强。在具体实践中,可从这些方面着手。第一,构建档案保密制度。在制定档案保密工作制度时,一方面,需将档案保密方面的政策、法规贯彻下去;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这样档案保密制度的实用性、科学性方可以得到保证。要全面细化制度内容,明确规定档案资料登记、查阅、保存、销毁等各个环节的实施要点,详细规定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及工作要求,以便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有效指导与规范,将档案保密制度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顺利制定档案保密制度后,需严格贯彻落实下去,结合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对相关规范内容进行动态修订与完善,促使档案保密制度的适用性、有效性得到持续提升。为保证档案保密制度的执行效果,要同步构建配套的奖惩机制,一旦工作人员出现违反保密制度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给予必要的惩处,维护档案保密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3]。第二,严格管理涉密档案数据。要特别重视涉密档案数据的管理工作,将专人负责、全程管理的原则贯彻下去,由专职人员统筹管理与利用涉密档案。为提升涉密档案的管理成效,可依据档案内容及相关政策规定,合理划分档案的保密等级。结合涉密档案的等级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例如,针对一般的涉密档案,在查阅利用之前,需先向主管领导提交申请,经过批准审核后,方可以利用专用的涉密计算机查阅档案内容。针对重要的涉密档案,要依据规定要求加密处理档案内容。当查阅申请经过审批后,既要将专用的涉密计算机应用过来,还需要输入相应的查阅密码。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时更新查阅密码,避免出现密码泄露等问题。禁止任何人员采用拷贝、拍照等形式复制保密档案内容,管理人员要严格监督涉密档案的查阅过程。如果需对保密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或下载,则要向主管领导发出申请,经过批准后才能够实施复制下载活动。要依据原件管理规定管理复制、下载的涉密档案,禁止对其密级、保密期限、知悉范围等进行随意更改。为保证涉密档案管理的成效,可将涉密档案管理办法针对性编制出来,用以规范涉密档案的管理、利用程序。
盗取、丢失以及复制是信息化时代档案保密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要将档案查询及使用管理办法完善制定出来,避免有信息泄露、丢失等问题出现于档案资料的查阅及利用过程中。在具体实践中,要对档案保密与利用、保密与开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协调统一档案管理的“保”与“放”。结合实际情况,可将档案查询利用规范、档案利用流程等文件科学编制出来,明确规定档案的借阅利用要求,禁止出现没有审批即查阅等问题。当相关人员产生档案查阅需求后,要严格履行相应的查阅、利用程序,获取完整手续后才能够实施查阅活动。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审核查阅利用者的身份、目的等,有选择地将部分档案信息内容提供给查阅者,禁止向其提供档案中的全部信息[4]。同时,要严格限制、规定利用者的查阅地点及查阅方式,避免在查阅过程中出现信息泄密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字档案已逐渐取代纸质档案,主要利用档案系统管理档案资料。如果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不足,将可能会出现档案信息泄露等情况,影响到档案保密管理成效。因此,要切实提升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安全性。第一,档案软件系统的安全管理。要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严格贯彻下去,对正版软件系统进行配备,将安全保障技术应用过来。选择经过安全认证的数据安全与网络监控软件,只能够对必要的正版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安装,如杀毒软件、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软件等,禁止对无关软件进行安装。由于数字档案文件的存储格式较多,不同格式文件具有差异化的解读软件与程序,且数字文件的复制性、共享性特征明显,损坏、丢失等风险存在于数字档案管理应用的各个环节。因此,在数字档案管理软件选择过程中,需将通用性、安全性、维护难度等一系列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选择最为适宜的软件系统。需特别注意的是,不仅要考虑当前的档案管理需求,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关注在未来发展中档案管理可能产生的新需求。同时,在软件系统日常使用过程中,要将专用管理制度落实下去,对系统使用权限、操作密码等进行合理设置。为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成效,要对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员等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以便提升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安全意识。第二,档案数据存储的安全管理。就现阶段来讲,硬盘、光盘以及U盘等是档案信息常用的存储介质,面临着数据泄露、丢失等风险。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密处理各类存储介质,禁止将无关信息写入到介质中。同时,依据制度要求,装盒存放介质,避免有划痕、擦痕等损坏问题出现[5]。定期备份系统及存储介质中的档案数据,这样即便出现设备故障,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档案整理、存储、利用等工作由档案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如果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不足,不能够严格落实相应的保密制度,将难以保证档案保密管理效果。因此,要定期培训档案管理人员,详细讲解档案保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信息化时代产生的新风险,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保密管理技能,促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及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能够有效规避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更加便捷地利用与共享档案资源。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泄密风险,增大了档案保密管理的难度。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创新保密管理思路,完善制度机制,切实改善档案保密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