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若楠,翟艳会,朱向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99)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主要含挥发油、欧前胡素、欧芹素乙、白当归素、含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1]。白芷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等功效。本文通过对运用白芷的经典名方以及古今医家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白芷临床常用剂量、配伍以及量效关系,为白芷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古代医家常用白芷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头痛、鼻渊、疮疡等疾病。元《此事难知》九味羌活汤,白芷(一两约41.4 g)祛风止痛,配伍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白芷(二两约82.8 g,每服白芷0.13 钱,折合成现代用量约0.53 g)祛风止痛,配伍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风邪头痛,目昏鼻塞。清《辨证录》救破汤,白芷(一钱约3.75 g)祛风燥湿止痛,配伍川芎、细辛活血行气、散寒止痛,主治头痛如破,走窜而无一定位者。宋《济生方》苍耳子散,白芷(一两约41.4 g,每服白芷约1.11 钱,折合成现代用量约4.6 g)祛风散寒燥湿,配伍苍耳子、辛夷疏散风寒,宣通鼻窍,主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宋《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白芷(六分约2.48 g)辛温祛风、散结消肿止痛,配伍防风、金银花、赤芍、当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宋《圣济总录》白芷散,白芷(一钱约4.14 g)燥湿敛疮,配伍铜绿、白僵蚕、干烟脂收湿敛疮、去腐生肌,治口舌生疮,久不愈。
2.1 周仲瑛 周仲瑛提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禀赋不足,认为其致病主要因素为风寒湿热,治疗时当辨明寒热邪正虚实。常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风湿痹阻、经络蓄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白芷燥湿祛风止痛,配伍青风藤、苍耳草祛风湿,止痹痛,白芷用量多为10 g[2]。
2.2 干祖望 干祖望提出多涕症病程漫长,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肺经气盛火旺,虚证多因元阳无火、纳气无权,认为在治疗气盛火旺型多涕症时应清金泻肺,常用白芷宣通鼻窍,配伍辛夷、苍耳子、薄荷发挥除涕止渊,引药归经之用,其中白芷用量为6 g[3]。
2.3 裘沛然 裘沛然提出慢性肾炎基本病机是脾肾气血亏损,与风邪、火毒、湿热、瘀血等相夹杂,认为其处方选药要以大方复治为主,以清热解毒、温补肾阳、培补脾气、滋阴清热、祛湿利尿、辛温解表、收敛涩精等治法结合。常用白芷解表散寒,配伍羌活、浮萍发挥辛温解表功效,其中白芷用量为30 g[4]。
2.4 仇湘中 仇湘中提出按中医学“附骨疽”范畴辨治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认为本病证属气血亏虚、瘀毒内侵者,常用托里透脓散(人参、白术、穿山甲、白芷、升麻、甘草、当归、黄芪、皂角刺、青皮)合二妙散(黄柏、苍术)益气养血、托毒透脓,其中白芷燥湿消肿排脓,配伍党参、炒白术等发挥补气健脾扶正功效,白芷用量为10 g[5]。
2.5 张重华 张重华提出慢性鼻窦炎可按中医学“鼻渊”辨治,针对加重期正虚邪恋、湿浊困阻鼻窍者,自拟经验方“逐渊汤”(托里透脓散合清肝保脑丸加藿香、猪胆汁)益气扶正,祛湿排脓,宣肺通窍,方中白芷宣通鼻窍、消肿排脓,辛夷通利鼻窍,二者配伍,宣肺通窍排脓,白芷用量为6 g[6]。
2.6 王琦 王琦提出方为人所用,方为人所宜,是辨体用方的出发点,认为特禀体质-食源性过敏型偏头痛可用自制过敏康(乌梅、蝉蜕、赤芝、防风等)治疗,辅以白芷祛风止痛,配伍川芎行诸经止头痛,白芷用量多为10 g[7-8]。
2.7 张学文 张学文提出剧烈的头面疼痛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阴血暗耗,进而风阳挟瘀上扰头面部所致,认为经络气血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者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白芷祛风止痛,配伍川芎、丹参、桃仁、麝香发挥疏气活血而通络的功效,白芷常用量为10~12 g[9]。
2.8 熊继柏 熊继柏提出面肌痉挛多为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头面部居高巅之上易为风所扰动,且风善行数变,故扰动面部经络出现面部肌肉跳动,认为治疗面肌痉挛应从风着手。常以白芷上行祛风,配伍川芎发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白芷常用量为30 g[10]。
2.9 唐由之 唐由之提出单纯性疱疹角膜炎总的病因归为风、热、毒邪外感,认为本病发病初期若有外感病史者,当从风热上袭论治。常用白芷祛风止痛,配伍栀子、连翘以祛风清热、解毒止痛,白芷多用12 g[11]。
3.1 仝小林 仝小林提出阵发性头痛病机为经气不利,“不通则痛”,认为葛根善舒解经气,升发脾胃清阳,长于治疗身体上部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之证,多用重剂葛根以舒利经气。擅用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配伍葛根、川芎、松节舒经活络,祛风止痛,其中白芷用量为15 g[12]。
3.2 范吉平 范吉平提出偏头痛内因多为寒凝血瘀、肝郁化火、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气滞血瘀、情志过极,外因多为风寒外袭、邪扰清空、闭阻脑络、清窍不利,应重视引经药和虫类药的运用,认为偏头痛之寒凝血瘀证应治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擅用白芷祛风止痛,尤专入阳明经而止前额眉棱骨痛,配伍川芎、吴茱萸、薄荷发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白芷的用量多为20 g[13]。
3.3 傅延龄 傅延龄提出痤疮不可一概从火热论治,不可全用清热解毒之法,认为形气俱虚,且有痰阻型痤疮应适当运用温散之法。故常用白芷消肿排脓,配伍桂枝、鹿角霜、肉苁蓉温阳散结、消肿排脓,白芷用量多为6 g[14]。
3.4 黄煌 黄煌提出以“方证相应”理论为依据将白癜风体质分为“桂枝体质”“柴胡体质”“附子体质”,认为治疗时应当重视体质的辨识。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白癜风之柴胡体质者,常用白芷祛风解表,配伍紫苏叶、菟丝子发挥益肾补肝健脾、祛风固表的功效,白芷用量多为10 g[15]。
3.5 池晓玲 池晓玲提出黄褐斑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认为忧思抑郁、血弱不华,或水不能制火,化燥等易结成黑斑。常用六白化斑汤(当归、柴胡、白茯苓、白芷、白花蛇舌草、白僵蚕、白蒺藜、白芍、白术、甘草、大枣)治疗生育后青年女性黄褐斑,其中白芷燥湿美颜,配伍白僵蚕、白蒺藜、白花蛇舌草发挥祛风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芷用量多为15 g[16]。
3.6 崔云竹 崔云竹认为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为治疗痤疮的基本治则,提出湿热毒蕴型痤疮当予以自拟痤清汤(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苦地丁、白术、薏苡仁、白芷、紫草、酒大黄、黄芩)加减内服治疗,其中白芷发散外邪、消肿排脓,配伍夏枯草发挥散结排脓的功效,白芷用量多为12 g[17]。
4.1 配伍川芎 张龙英[18]常用白芷配伍川芎治疗变应性鼻炎,白芷祛风止痛、宣通鼻窍,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二者配伍,共奏祛风活血、行气止痛、宣通鼻窍之功,二者用量均为9 g。
4.2 配伍细辛、川芎 蒋健治疗偏头痛,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白芷、细辛、川芎三药,白芷祛风止痛,细辛散寒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三者配伍,散寒祛风、活血止痛,其中白芷用量为30~50 g,细辛用量为3~10 g,川芎用量为30~60 g[19]。
4.3 配伍葛根 朱秀芳等[20]常采用自制祛风止痛方(川芎、葛根、白芷、白芍、全蝎、僵蚕、蜈蚣、地龙、甘草等)治疗头痛、偏头痛,方中白芷疏风散寒,为头痛引经药,葛根辛甘性凉,可升清阳降痰浊,二者配伍,祛风而头痛自止,其中白芷、葛根用量均为20 g。
4.4 配伍牛蒡子 盛福[21]常用白芷配伍牛蒡子治疗因受风所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白芷疏风解表,牛蒡子疏风祛痰,二者配伍,疏风解表祛痰,牛蒡子用量为30~40 g,白芷用量为6~10 g。
4.5 配伍升麻 周小军以自拟方(升麻、蒲公英、干鱼腥草、白芷、辛夷、广藿香、石菖蒲、茯苓、薏苡仁、夏枯草、川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方中白芷入肺胃经,可祛风通鼻窍,又可燥湿排脓,升麻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以助脾气健运,又可祛风散邪,清热解毒,二者配伍,引药上行,解毒排脓,升麻、白芷用量皆为5 g[22]。
4.6 配伍桔梗 魏开建治疗颈部淋巴结炎之热毒炽盛者,多采用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方中白芷消肿排脓、缓急止痛,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二者配伍,引药归经、利咽消肿、排脓止痛,白芷、桔梗用量皆为9 g[23]。
4.7 配伍蔓荆子 张涤治疗鼻后滴综合征急性期,多采用荆防汤(荆芥3 g,防风3 g,杏仁3 g,桔梗3 g,枳壳3 g,葛根10 g,茯苓5 g,蔓荆子5 g,白芷5 g,牛蒡子3 g,生甘草2 g)加减,方中白芷祛风,通鼻窍,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二者为伍,加强祛风散邪,宣通鼻窍的作用,白芷、蔓荆子用量均为5 g[24]。
4.8 配伍羌活、独活 张卫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选用清上蠲痛汤(当归、川芎、白芷、细辛、羌活、防风、菊花、蔓荆子、苍术、麦冬、独活、甘草、黄芩)加减,方中白芷祛风燥湿以止阳明之痛,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入少阴以理伏风,三药为伍,兼祛三经风邪,并止头痛,羌活、独活用量多为8 g,白芷多用6 g[25]。
4.9 配伍地肤子、白鲜皮 林莉治疗面部痤疮辨证属血虚生风型,以荆防四物汤合三豆饮(荆芥10 g,防风10 g,熟地黄12 g,当归10 g,川芎10 g,杭白芍10 g,绿豆15 g,赤小豆15 g,黑豆15 g,甘草片6 g,白蒺藜10 g,白芷10 g,地肤子10 g,白鲜皮10 g)为基础方治疗,方中白芷祛风散邪,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三药相伍,使祛风止痒之力大大增强,其中白芷、地肤子、白鲜皮用量均为10 g[26]。
综合历代经典方剂和现代名家经验,总结出汤剂中白芷临床用量范围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中白芷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白芷最佳用量与配伍。如白芷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汤剂常用量为3.75~50 g,散剂多为0.53 g;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路路通、桔梗等,汤剂常用量为5~12 g,散剂为4.6 g;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当归、皂角刺、紫苏叶、菟丝子等,用量多为6~15 g。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芷具有抗氧化、抗惊厥、止血、抗炎、解热、镇痛等药理作用。临床运用白芷虽安全剂量范围较广,常用汤剂用量下(3.75~50 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本品在使用过程中仍应注意其不适用人群(阴虚血热者忌服)。临床运用本品时应综合多方面考虑,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证型、症状,选取最佳剂量及配伍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