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敏 姚 勇 何浩林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嘉应学院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是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4月确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培养层次为本科,为全日制学历教育。该项目的目标是要大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成为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项目的培养采用“2+2”的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嘉应学院接受专业技术基础教育,后两年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达到相应条件后,颁发嘉应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发挥本科高校的学科和师资优势与高职院校的实训和企业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被广东省教育厅认为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由于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小的差异,高本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价值观、就业能力储备等方面也展现出了与其他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这就给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点项目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检验高本协同育人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认识到协同培养学生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该类学生的工作方法,为学生更高质量就业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次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问卷发放给了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包括了嘉应学院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2”协同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四毕业生。此次研究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其中高本协同培养班回收有效问卷46份。
问卷结果反映,在“就业意向”和“理想就业地区”等问题上,高本协同培养班的毕业生与其他普通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毕业生的选择较为一致。毕业生们普遍希望参加国有企业、其他企业的招聘,想要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学生普遍青睐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这说明高本协同培养班的学生和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在就业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狭隘性,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另外,在“初次就业可接受的工作薪酬”这个问题上,高本协同培养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差异较大。高本协同培养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薪酬的期望值较低,这与该批学生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培养,接触的就业信息多为专科层次招聘信息有关。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高本协同培养班的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升学)压力比普通班的毕业生大,他们普遍认为 “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会影响其求职的结果;而普通班的学生则认为在“公司、实验室实习的经历”对求职结果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是高本协同培养班的学生对新的办学模式存在顾虑,担心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认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固有认知会影响其就业结果。因此,在“学生对自己能否满意就业的信心程度”这个问题上,高本协同培养班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普遍不足,选择“很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学生比例为15.2%,在普通班这个比例为44.7%。
就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常被定义为即将或者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个体获得或保持就业状态以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资本总和。高本协同育人模式下,结合传统本科理论教学的经验和优势,前两年在本科高校培养学生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后两年利用高职院校的实训优势,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践表明经过四年的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和工程实际更加契合,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1]。嘉应学院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第一届毕业生在2017年毕业。根据历年的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数据可以看出,高本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同比更强。
由于高本协同育人模式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模式有其独特性,其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与普通的高校学生工作不同。主要体现在跨校培养,两所学校在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衔接不足,职业指导效率不高。在本科高校学习期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就业、提升求职技能。职业指导过程中存在断层,多数学校没有进行有效衔接,无法进行系统的、连贯的职业指导[2]。
针对高本协同育人模式下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更高质量地开展就业工作,本研究结合嘉应学院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2”协同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个工作方案。
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团队,会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了高本协同培养班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规划和大纲。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生涯指导四年不断线的指导思想下,采取模块化教学。其中《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模块在第1学期开设,指导学生认知自己,认知专业,初步树立职业意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模块在第2学期开设,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探索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职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模块在第5学期开设,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掌握求职策略,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块在第7学期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提升求职、创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毕业、就业必要程序和相关政策[3]。
两校就业服务工作者联合为学生建立涵盖在校表现信息、就业意向统计和企业招聘需求等内容的就业指导数据库体系,在做好就业台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到“一生一策”。从高本协同培养班学生新生入学开始,就定期收集学生个人档案,建立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社会实践经历、任职情况等内容的数据库。并在学生转往高职院校学习后,转由对接学生工作者继续跟进,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进入毕业季后,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全面的摸底了解,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能力较差等各类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甄别,实现就业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持续开展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调研,收集用人单位对高本协同培养班学生就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在就业推荐方面:高本协同培养班学生进入毕业季后,高职院校发挥实训和企业资源优势,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本科高校发挥本科层次招聘信息丰富的优势,两校协同为学生推荐就业。两校就业服务工作者协同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发布就业信息,及时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丰富、有效的供求信息。在就业服务方面:因学生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培养,为方便师生沟通,跟进学生就业情况,本科高校为对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负责人开通就业系统管理账号,提高就业统计工作效率。因学生学籍仍在本科高校,由本科高校负责毕业生的报到证核发、毕业档案整理、档案派遣等工作,高职院校协助并提供相关信息。
自试点项目开办以来,高本协同育人模式已经连续9年招生,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构建了高效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工作的氛围,学生总体素质优势明显,专业竞争力同比更强。二是通过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培养,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是构建了高本协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性,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广东省经济发展转型接轨,更加适应市场转型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