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熊大经,谢 艳,刘 洋,蒋路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四川 成都 610075)
鼻位于面部中央,行使着呼吸、嗅觉、美观、共鸣、加热湿润以及净化空气等诸多功能。鼻腔疾病导致鼻功能的紊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滋生负面情绪,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慢性鼻腔疾病。本文就鼻腔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药物或手术治疗对鼻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负性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鼻腔疾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阐明心理治疗在鼻腔疾病合并心理异常患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医对鼻腔疾病患者伴发心理异常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索鼻腔疾病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现代医学模式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人们也越发看重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近年关于躯体疾病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鼻腔疾病根据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慢性;按病因可分为:炎性反应性、非炎性反应性(包括鼻中隔偏曲、结构性鼻炎等)、肿瘤性(包括良性、恶性)、外伤性、变态反应性及先天性等。目前针对鼻腔疾病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炎性反应性和非炎性反应性、肿瘤性及变态反应性鼻病几方面,对于鼻病伴发负性心理的概率、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患者负性心理改善情况、心理干预的应用疗效分析、相互影响机制、影响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尚欠缺系统性和全面性。中医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系统归纳了鼻腔疾病与负性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1急性鼻病患者心理健康受损情况:目前针对鼻前庭炎、急性鼻-鼻窦炎、鼻出血、鼻外伤等急性鼻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急性鼻病患者多病程短、治疗效果显著、较少引起负面情绪或负面情绪多因短期内疗效显著而很快改善。个别研究[1]指出,鼻出血和鼻外伤住院患者的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国内常模。
1.2慢性鼻病患者心理健康受损情况:研究[2]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慢性鼻腔疾病患者更易出现心理健康受损的情况,不同疾病及不同研究中负性心理筛查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作为鼻科发病率居前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症状反复,病程日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往往易产生负性心理情绪。多项研究[3-7]结果显示,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国内常模低。过敏性鼻炎患者中伴有心理健康受损者在所有AR患者中占比在16.5%~23.31%左右[4-5]。AR患者可产生多种精神心理健康紊乱症状,总体来说,主要与焦虑、抑郁、强迫、敌对、躯体化、精神病性等6个方面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薛金梅等研究[8]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也有报道[9]指出,早年是否患有AR可增加晚年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近年鼻科频发恶性伤医事件,多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或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患者。根据国内外研究[10-12]结果,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前处于焦虑状态者约占17.00%~37.40%,抑郁的筛查阳性率在25.00%~46.10%,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约18.30%,所有患者的SCL-90因子中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评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负性心理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鼻息肉者[13],研究者认为可能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症状更重、病程及用药时间更长、手术次数更多有关。而慢性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在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三方面明显高于无偏曲组[14]。此外,鼻中隔偏曲是引起鼻源性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鼻源性头痛均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5],严重的偏头痛(包括鼻源性头痛)患者伴发抑郁症的概率高达正常人群的3倍[16]。据报道,鼻中隔偏曲很可能是导致患者自残、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17]。
鼻腔其他疾病如鼻腔恶性肿瘤的患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情绪[18-19]。鼻咽癌是耳鼻喉科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已成为国内发病率最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当患者确诊鼻咽癌后,对疾病预后的绝望,疾病治疗的经济压力,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
鼻腔疾病患者伴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其危害不容忽视,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攻击性增强,做出伤害自身或他人的行为。
2.1药物控制症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提高:秦静和唐冰洁[21-22]将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指出,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对其精神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23],提示过敏性鼻炎症状得到控制后,心理健康状况可相应改善。关于其他慢性鼻病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缺乏相应文献。
2.2行鼻腔手术后,鼻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改善或加剧两面发展
2.2.1多数鼻病患者术后其负性心理相应改善:常艺琼采用汉密顿抑郁情绪量表(HAMD)及汉密顿焦虑情绪量表(HAMA)跟踪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况,发现术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24]。王汉青对13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后的心理学特点进行评估[25],发现术后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明显减轻,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有研究[26-27]者对CRS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的心理健康进行长期的随访,发现鼻窦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在术后呈下降趋势,到12个月可趋于正常。
2.2.2少数研究发现鼻病术后患者的负性心理可能加重:另一项长期随访研究[28]结果认为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在术后短期内可得到明显缓解,在术后3个月改善最大,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焦虑与抑郁情绪分别在术后7个月和9个月达到峰值,与前面的研究结果有差距,但原因尚不明确,需要更多样本量更大、随访时间更长的研究来发现其中规律。
2.3进行心理干预后,鼻腔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更佳:研究证实,心理干预联合基础治疗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优于单纯基础治疗。心理干预对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改善效果[29-30]。在唐冰洁的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发现,两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对照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廖胜英[19]将心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性鼻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在再出血率等诸多指标上均优于未进行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炎术后予以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31]。在鼻腔疾病患者的治疗中运用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促进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情志异常属中医“郁证”范畴,当鼻病合并郁证时往往病程日久。鼻者,气之门户也,鼻病日久,正气虚损,气机紊乱,进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导致气滞、热邪、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故鼻病合郁证以气虚为本,以气滞、热邪、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为标,虚实夹杂,病位主要责之肝、肺、脾,中医以治疗鼻病本证为主,兼顾合并证郁证。以辨证论治为特色,以理气、开郁为基本治则,根据兼夹证的不同采取不同治法,如血瘀则活血化瘀、火郁则清肝泻火、痰湿则化痰祛湿。临床上熊大经教授运用疏肝理气、开窍醒神法治疗鼻病合并郁证,方选吉雷开窍汤(柴胡、黄芩、栀子、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细辛、川芎、黄芪、桔梗、茯苓、甘草)加减化裁,常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情志状态均有明显改善。
鼻腔疾病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广泛。性别、病程、鼻部手术次数、症状VAS评分、是否有并发症、吸烟史等被证实是鼻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32]。最新研究[33]显示,睡眠障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的空鼻症状是抑郁症的高危因素。鼻咽癌患者的学历、临床分期、压力知觉是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积极地应对方式是保护患者免于心理疾病的因素[34]。
更多鼻腔疾病心理健康受损的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发现。对于危险因素较多的鼻病患者,笔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对于患有不同鼻腔疾病的患者,排查其危险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5.1西医病机:有研究认为,CO2水平在鼻腔疾病引发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占有重要位置,鼻塞症状严重的鼻病患者易出现缺氧,机体CO2含量升高,PH值降低,神经元胞浆内Ca2+电流减少,心理觉醒程度降低,这可能是鼻病患者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35]。另一项研究[36]提到,AR伴抑郁患者的血清IL-6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患者的鼻塞症状呈线性相关。神经肽S(NPS)及其受体(NPSR)被认为可能参与调节AR患者的焦虑行为,NPSR拮抗剂可阻断NPS对小鼠焦虑样行为的调节作用[37],提示NPS可改善AR患者的焦虑情绪。针对鼻腔疾病与负性心理相互影响机制的研究尚未深入,还有较大研究空间。
5.2中医病机:中医讲究整体观,对患者的情志历来十分重视,情志异常以气机失调为基本病机,鼻病患者伴发情志异常的病机与肺、肝、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鼻为气之门户,熊老“鼻五度辨证”理论认为鼻分五度,内应于五脏,其中下鼻甲及下鼻道为气度内应于肺,中鼻甲及中鼻道(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为枢度内应于肝胆,鼻翼、鼻尖、鼻前庭为肉度内应于脾,肺、肝是与全身气机调节最为密切的两脏,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故若鼻腔鼻窦引流和通气功能失常,则可致肺脾、肝胆的气机调节功能失常,气机紊乱则可出现情志异常。反之,若情志不畅,影响气机运行,致肺失宣肃,或肝胆疏泄不利,或脾胃气虚,亦可出现鼻局部的症状和体征改变,如《严氏济生方》中道:“若七情内郁……致鼻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其为病也,为衄、为痈、为息肉、为疮疡、为清涕、为窒塞不通、为浊脓,或不闻香臭。”就提到情志可致鼻病。
许译壬的研究[38]中指出鼻鼽患者中肺脾气虚、肺气虚寒、脾气虚弱三种证型患者的负性心理阳性率更高,其中肺脾气虚型患者的阳性率最高。鼻渊[13]患者中则以脾胃湿热、胆腑郁热、肺经风热三种证型患者的负性心理阳性率更高,也可看出肺、脾、肝胆的功能异常在鼻病与情志相互影响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慢性鼻腔疾病患者常合并心理健康问题,在治疗鼻腔慢性疾病的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非常必要。对伴有不同心理健康障碍的鼻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疾病本身的治疗及心理健康的恢复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建立良好健康的医患关系也存在正面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慢性鼻腔疾病患者伴发负性心理的危险因素缺乏统一标准,相互影响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此外,中医在鼻腔疾病与情志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有之,但数量较少,欠缺系统性和完整性,可加强相关方向的研究,为鼻科临床全面诊疗慢性鼻腔疾病伴负性心理患者提供思路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