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展示空间与多媒体整合的应用研究

2021-03-27 11:06路炜峰林紫偌李艳丽
中文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投影多媒体空间

路炜峰 林紫偌 李艳丽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引子与问题

体验,在经济、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等领域的社会活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焦体验,即是重视活动中用户、受教育者、传播受体身心的进入程度、融入程度,强调其身份的参与性、主动性以及地位的首要性。传统实物媒介、声光电以及数字图文影像等形成了现代多媒体的丰富表现性。其中,数字多媒体以其交互性、多样性、集成性等特点,为受众至上并围绕其体验进行的社会活动设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媒介和技术手段。尤其近几年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整合多种媒体手段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同时,能够营造不同领域功能需求的梦幻场景,通过强烈、新颖、逼真的体验,让人身临其境的活动效果深受青睐。虚拟现实技术主要通过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绘画等技术运用于线上展览,形成了全新的表达形式,变更着公共展示空间的视觉风貌,为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解放”[1]。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博物馆、美术馆、商业产品宣传领域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实践探索,尝试着通过虚拟网络展示空间或者实地公共展示空间,将多种媒体技术艺术性地运用在不同功能需求的展览展示中,相比传统的静态展览,拉近了展示空间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带来多感官体验的新型展览吸引了大众对公共展示空间更多的关注,激起了人们对新型展览的体验欲望,为公共展览领域创造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声、光、电、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新材料、新理念被争先呈现在各类展览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人们发现这些新颖绚丽投入不菲的展览效果却反差明显,受众反馈褒贬不一。例如,2018 年高调宣传的梵高展,因其全新的多媒体展览形式,刺激了公众踊跃观看艺术家经典作品的热情和期望,然而观展的体验效果却远离预期。加勒特在《用户体验要素》中指出用户体验的整个开发流程,都是为了确保用户在产品上的所有体验不会发生在明确的、有意识的意图之外[2]。相比之下,该类媒体和新技术在敦煌研究院的展览应用中,却形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也带来了文物保护与传播宣传的新探索。除了艺术展览,国内外商业领域公共空间引入新技术、多媒体的展呈效果差异同样需要反思,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用户体验重视不够,正如Richard Grefe所说:它(技术、设计、应用领域的融合发展)的潜力不仅仅是衡量“哪些是可能的”,而在于“如何把技术的可能性转变成人类体验的提升”[3]。

二、公共展示空间的功能分类

梳理发现,目前公共展示空间与多媒体融合的研究主要聚焦多媒体技术在单一公共展示空间的应用问题,展示空间中的互动体验等局域性的问题,缺乏更宏观的、依据不同领域展示功能分类进行对应性多媒体综合设计的研究。如何把技术的可能性转变成人类体验的提升,而不是局限于技术带来的可能的感官刺激体验层面,针对这一问题,关注技术、媒介与领域功能进行针对性匹配,是一种探索思路。我们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归纳与分析总结出目前相对主流的四类公共展示空间:商业展示空间、博物馆展示空间、旅游文化展示空间和环境景观展示空间,并在案例中获得相应公共展示空间,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针对性认知,多媒体技术与不同公共展示空间的有效匹配性问题,为选择性的应用新技术多媒体进行展呈设计,为受众深层次体验途径的探索提供借鉴。

1.商业展示空间

影像触屏装置、虚拟试衣系统、数字化购物系统、全息投影、光电媒介技术在数字化商业空间应用打破了传统商业空间单一消费场所的定位,使其同时成为获取新鲜事物与资讯的交流平台,为传统呆板购物空间注入了全新的体验方式。例如,在上海联合利华多芬卸妆水的快闪店里的巨型水波纹投影触摸墙互动装置,强化了该品牌的文化内涵体验。例如,位于美国达拉斯富人区的高地公园村、北京SKP—S 购物中心提供的商品信息展示交互系统、装置艺术作品等,不仅提升了顾客的停留时间,激发了他们的购物欲望,同时实现了无导购可试穿可购买的一站式触屏全新购物体验。

不满足于平面触屏技术应用的局限,华盛顿中心的泰瑞广场、“全北京向上看”的世贸天阶巨型天幕及其关联建筑群,采用光电媒介产生的LED 、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以及跟踪定位技术,呈现出更有动感、交互性、参与性和沉浸体验的三维智慧导购体验性空间,使顾客在享受更加精准及时的购物服务中获得了丰富的购物环境的审美体验。

2.博物馆展示空间

全息投影、互动设备、人脸识别系统、身体手势检测等技术被创造性地应用在博物馆的展览中,逐渐改变着传统博物馆信息的静态灌输观展模式,通过沉浸于高清影像和逼真的场景中,使观众融入展览的信息内容中。例如,开封市博物馆的“5G 智慧博物馆”在其物理展馆营造的《清明上河图》数字化展览中,应用270°全息投影球幕为观众提供了放大几十倍的《清明上河图》高清影像,同时制作了“寻找画中人”的互动装置以及手势跟踪系统等实现将观众置换成《清明上河图》的人物,通过手势使受众参与古画二次创作,拓展了观展的趣味性、参与性和主体性。

除了线下实体博物馆与多媒体整合的新型展览之外,还有许多网络虚拟展厅,如梵蒂冈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其网上展厅通过VR 辅之3D 建模、壁画扫描技术,虚拟再现了西斯廷教堂建筑空间的恢弘、墙面壁画的精美,其内不同语言的导览服务系统和作品细节缩放功能等,实现了足不出户观看其藏品的便利体验。

“印象莫奈”是近年国内展览效果与反馈颇佳的成功案例。该展览将其主题深深嵌入运用多种技术和媒体呈现的场景中,使观众在互动、趣味、欣赏、感染中走进了莫奈的艺术世界。设计者将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历程划分为八个展区,逐级再现了艺术家曾经的重要生活、创作场景,展览中还将莫奈的代表作《睡莲》进行了3D处理,将睡莲的开合与湖水律动的过程与小桥流水虚实融合动态逼真地呈现出来,3D Mapping、全息投影、环绕音乐等技术与主题的深度整合,使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在莫奈故乡的畅游体验中,伴随着内心的共鸣沉浸于艺术家创作出的不朽之作中。

3.旅游文化展示空间

语音导览系统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旅游文化展示空间的体验舒适度。比如,遍布景点的红外设施可以自动识别到场的游客并实时播放讲解信息、景区布设二维码或者电子语音导览器,自主选择浏览景区,配合景点资源的语音讲解,实现个性化的轻松游览体验。近年,关注残障人士的游览设施也落地应用,如北京颐和园 5A 级景区采用景点微缩复制品模型的手感触摸技术、障碍提示与景区形态体量描述的语音解读系统、数字化盲文、展品的触觉印刷形式以及全自动导览车等提升了特殊群体的参观和服务体验。

全景漫游虚拟实景即 VR 是旅游展示空间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适应性较高的应用技术。敦煌莫高窟风景旅游区采用自动化壁画扫描机器人进行图像收集,运用 VR虚拟技术进行核心内容的展示,研发的“虚拟洞窟”“数字敦煌”项目,将旅游的传统观赏模式转变为融合数字化的新模式,将“前端观影、后端看窟”与完全虚拟化的网络观赏结合起来,扩大了受众传播面,提高了观展效率,也减轻了文化遗产的观展损伤。

4.环境景观展示空间

地面仿真互动投影、体感互动喷泉、灯光、轨道镜投影跟踪系统、3D裸眼装置等被有效应用于城市景观公园展示空间,如安徒生童话小镇景观公园中的自然森林植被与虚拟灯光影像动物等元素结合,营造的魔法梦幻意境,为人们带来了童话般的密境探寻之旅。法国巴黎2019年迎新举办的凯旋门投影灯光秀,为象征着胜利的凯旋门穿上数字化的保护性盛装,使这个标志性的古建筑具有了生命的律动感,吸引民众进行全新的城市景观体验,整合新技术的应用大大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又如,故宫博物院应用互动捕捉、虚拟投影、智慧导引等技术在故宫建筑群中推出的“宫里过大年”项目,结合新技术多媒体使观众在戏幕画阁、赏灯观焰以及《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描绘的孩童堆雪狮子的漫天飞雪和瑞兽场景体验中,让故宫博物院活了起来、让传统节日活了起来,同时增强了中国春节文化的民族归属感。

全息投影技术以往较多应用于室内展示空间,很少出现在室外景观空间尤其是水上项目中。杭州西湖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项目,在地面仿真互动投影、体感互动喷泉、灯光、轨道镜投影跟踪系统、3D裸眼数字媒体装置等技术的助力中,极大丰富了湖面效果,形成“镜花水月”之感。

结语

层出不穷的新型视觉材料、体感材料、仿真材料、3D打印材料等多种媒体在公共展示空间的挖掘应用,为我们无尽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应用观念,选择性考量值得重视。多媒体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既体现在商业、旅游、博物馆、环境景观等不同功能展呈空间的匹配性选择中,也体现在同类展示空间针对不同主题的更精准的适应性选择中。将多媒体及其技术的特性与题材内容进行关联挖掘,从功能到主题,以受众体验为核心,在公共展呈空间设计流程全过程中落实多媒体及其技术与展呈功能、主题三者的结构性整合,有助于推出深入契合的观展体验设计方案。

猜你喜欢
投影多媒体空间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创享空间
找投影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