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佳琦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232)
深化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给予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强大助力,同时开拓出全新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学生们的实践信心,就是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目标所在,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共青团改革背景之下,整体优化高校学生的社团管理效果势在必行,一边推进管理工作,一边挖掘学生潜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构成全新的管理模式,让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融入其中,让高校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做好高校学生的社团管理工作,可以引领高校学生的思想,不断地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十分充实,积极配合社团管理,更加期待学科教学,他们主动加入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体优势,能够直接降低校园文化的建设难度。此外,社团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起到稳定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助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高校学生将社团活动的体验,统统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其发展机会明显增多,发展前景将一片大好[1]。加强社团管理的同时,帮助所有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们熟练掌握了多项技能,他们的人际交往信心十足且热情高涨,一定会在愈发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校园活动,社团管理,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再鼓励他们积极动脑,用心策划和参与社团活动,牢牢把握社团活动的好机遇,不断拓展知识面,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也开阔了视野范围。通过社团活动,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专业化发展之路走得更顺畅,创造性发展目标的实现更顺利,当其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后,也可以为社会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般来说,高校团委负责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利用多样化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学生社团管理的现实问题,显得非常必要且关键。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和管理好社团日常活动,注意监管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明确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学生及时改进了自身的问题,积极配合着社团管理,成为高素质人才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实际上,很多高校学生社团出现了指导缺陷、管理力度不足等情况,社团指导老师人数缺乏,社团管理工作形式化及表面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深入学生社团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因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计划难以落实,部分教师应付工作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着较大困难和风险,管理效果的整体优化,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可谓是困难重重。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管理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大多数高校因为资金有限,场地有限,社团数量有限,学生数量众多,社团活动的场地难以固定,就导致社团活动质量的下降和社团凝聚力的下降,学生参与热情越来越低,无法实现自我的管理,暴露出了很严重的现实问题[2]。如社团活动总是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学生们不得不向社会商业机构寻求赞助,在“利益”的驱使之下,社团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甚至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活动项目仍然不了了之,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活动热情,致使社团管理难度增加,积极影响力的提升异常困难。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专业教师的引导,缺乏充足资金的支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都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且多以简单的活动为主,许多学生渐渐失去了热情、耐心、积极性。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活跃度非常低,而且社团活动的归属感并不强,人员流失的速度在加快,就出现了招新时“冷冷清清”的局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社团管理质量不高,社团活动缺乏内涵,社团组织缺乏向上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团组织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对于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高校教育的长远规划,也将带去不良的影响,可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学生个性化、成熟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难度较大,且实际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应以团委为核心,建立“一心双环”的学生社团组织格局,为只为学生服务,同时增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及能力,学生学会了相互监督,实现了共同进步,在社会化发展环节必然会有令人惊喜的出色表现[3]。可是由于自身建设的忽视,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建设的重要性,高校领导、高校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所以学生社团就处于尴尬位置,向外延伸极其困难,内部深化阻力较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竞争力、发展动力等严重不足。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缺少灵魂人物,学生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就暴露出了现实问题,始终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不能及时且很好地处理问题,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多数学生惰于社团发展,转而投入了其他领域,不愿意自谋创新的发展,社团管理更加的形式化和表面化,新时期的弊端现状必须得以有效改善。
高校学生社团“野蛮式”生长情况时有发生,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资金场地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师生矛盾越来越多,管理计划的落实,管理工作的推进,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全面融入,都将变得非常困难。部分学校的学生社团管理还存在着定位模糊、反复建设、活动趋同等问题,一方面加剧了人员流失,另一方面,降低了社团竞争力,引导难度不断增大,管理局面陷入被动。
大多数学生社团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管理制度的缺失,管理方法缺乏创新性,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新时期的学生社团管理,必须体现“规范化”“标准化”,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及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通过聘请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开展高质量的社团活动,监督学生的行为,建立“分级流动”管理机制,更好地控制学生社团管理质量,各个社团联合起来,真正实现合理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尤为重要[4]。应该创新方法策略,采取针对性的学生社团管理措施,直接细化工作的流程,丰富活动的内容,然后制定奖罚机制,用于提高学生们的社团活动参与积极性,深化所有学生对社团活动的理解认识,真正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等。投入充足的资金,利用优质的资源,注重完善管理制度、考评机制等,以动态化的审核方式,准确评估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及时提升不合格社团的整顿力度,通过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同时树立学生社团典型,持续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实效性,最终形成良好的社团生态。应该严格选拔社团骨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有理想的社团活动负责人,并且为他们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由社团骨干带领所有人员,共同实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得以社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必须具有“自主性”,要求从社团服务入手,有效提升社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并且改变流程多、办事难、服务少、沟通低效等现实问题,更短时间内建立“智慧社团”,通过智慧型的服务平台,加强学生社团档案的管理,进行资料的保存,完成各业务的线上办理。
共青团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必须放眼全局,不断突破创新。积极探索“社团+”模式,施行分级管理制,或者通过选修课形式,让各个社团成功留新,学生参与热情愈发高涨,关于场地问题和资金问题等,寻找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学校团委需要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的“推进”,思想教育的“融入”,从多个方面带去积极的影响,善于统筹各个部门,直接联系各项工作,由社团独立承办活动,争取更多的时间、充足的空间等,实现学生社团不断延伸,整体提高社会活动的稳定性,让社团文化得以覆盖更多的领域。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应该探索有效的管理路径,实现方法策略的不断创新,于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取得最优化的社团管理效果。高效化推进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剖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建设指导,及时反思总结,真正完善了学生社团管理制度,设立了创新机制,高校学生在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得以很好的发展,更容易为社会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