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预防医科类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27 11:06彭娟娟
中文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医科心理学医学生

彭娟娟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一、前言

在新形势背景的需求下,医学课程学习与网络平台的结合日益紧密,许多在线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医科类大学生通过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医科生同样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网络偏差行为的问题,甚至会干扰和破坏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行为,导致偏激行为的产生。如何有效预防医科类大学生各类偏差行为的发生,并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上网行为,这成为现如今医科院校大学生思想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议题。

二、网络偏差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和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其中,我们发现互联网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率占比较大,尤其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它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随着网络普及率的逐年攀升,大学生群体中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率也呈递增趋势,具有模仿性、突发性、从众性、易变性、逆反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特点。这不仅会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其自身学业、未来发展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可预知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进行积极探讨和预防,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概率,提升医科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价值[1]。

网络偏差行为(Cyber Deviant Behaviour)一般指的是该行为表现不能得到广大的网络社会与网络各团体的接纳,偏离了大众网络文化所能够容忍和支持的标准。可判定为网络使用者在具体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非正常的网络生活而产生的,甚至有违网络规范的偏差行为的总称,包括网络侵犯、网络盗窃、网络色情、网络欺骗行为、网络过激行为等行为[2]。在解释网络偏差行为的原因上许多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如线索滤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双自我意识理论以及个人——情景交互作用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分别从不同侧面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形成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有的认为是网络自身的特征是主要原因;有的认为团体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有的从个体层面来解释网络偏差行为的出现,认为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导致了偏差行为的产生;有的把网络自身的特点与个体的目的、动机和需要等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来探讨它们对自我意识和责任感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主要包括网络言语偏差行为、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使用偏差行为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3]。相关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概率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大一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情况显著少于大三、大四学生,大二、大三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情况都显著少于大四学生,即高年级大学生发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概率比低年级大学生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发生网络偏差行为其实也是一个逐年累积的结果,这一点值得高校管理工作者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积极心理学在医科院校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以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家提出的,在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全新的理论,尤其在当代的心理学实际运用中发挥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是通过运用已知的较为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工具,来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创造力等积极方面的关系。

1.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良好的医德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可以发挥的更为广泛,除了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之外,还可以积极地作用于道德人格的培养方面。道德品质高于一切,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培养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经典理论讲述和实际案例启发,培养医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引导其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营造积极良好的医德医风,这对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有效抑制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同时,对于医学生日后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医学院校中,尤以培养医科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品质作为首要目标,这对于新时期下医科生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医生是重要的关键原则。首先,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作为医生的职业尊严和社会价值,并引导学生能够遵照希波克拉底誓词,自觉地履行医生的职业道德责任。但是通过积极心理学来提升医学生的医德品质,仅仅依靠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还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利用实际情景,讲授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理念,并结合社会上出现的正面和反面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层次进行反思、批判和探讨,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医生职业道德的判断力。

2.培养良好的积极心态,发挥医学生的个人内驱力

拿破仑·希尔说过:“积极的心态决定人的一生”,培养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塑造医学生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也是培养其诚实、自信、谦逊、进取、创新、自我调节以及抗压能力的有效手段,这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尤其需要关注。由于一直以来医科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体量较大,毕业前还需要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存在较大的学习和深造压力,使得许多医科生的个性特长被掩盖,这将势必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即一切以应付的心态解决,而回避了积极心态。情感模型认为:乐观者积极的情绪和自信心有助于心理康复[4]。感恩教育应始终贯穿于医学人文教育当中,其对于个体心理幸福感的产生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可有效预测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目标、人际关系及自我认同等。就人际幸福感而言,一方面,感恩的个体更倾向于帮助他人,相关研究表明感恩有效促进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Bartlett & DeSten,2006;Grant & Gino,2010,Tsang,2006);另一方面,感恩可以抑制破坏性人际行为,其同样对医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因此,需要切实重视医科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自我认同感的提升,释放他们的个性心理能量,同时,提高他们在遇到各类事件的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实际讲授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运用实际案例,分析和理解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这对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来说尤为重要。例如高校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可以增加开设相关医学人文课程。在上课过程中,要向医学生介绍积极乐观以及感恩教育的信息,并向大学生简述一些名人励志和身边榜样的故事,告诉他们无论面对怎样的难题,都不要畏惧困难,只有积极向上地去面对人生,发挥个人的优势和才能,激发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实施努力加以解决,将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才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

3.建立较为完善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医学生由于其职业背景的复杂性,使得他们将来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具挑战性和冲击性,在具备扎实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结合学校、家庭、学生等心理健康教育多方面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积极整合课堂、网络、书本等各方面教育资源,以学校作为主要阵营,学生作为具体对象,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过学生处、校团委、辅导员、学生联络员等逐级联动负责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学生及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和参与。

另外,医科院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可以在医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适时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学校心理辅导站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医科生心理健康网络互助平台,让医学生在出现相关心理问题时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找到一个可以进行倾诉的平台,从而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避免由于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或不良事件。通过建立多级互动且有效参与的医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可以有效地从源头进行规避医科院校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医学生能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医科类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对医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良好的辅助作用。积极心理学这一新兴领域其实并不只是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它更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从积极的层面来化解心理健康问题,这已然成为新时期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趋势。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教育理念为医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从而为培养社会需要的良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医科心理学医学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