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亭(通讯作者) 曲美燕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19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凝练的基本思想理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1]。医学生是医学领域将来的建设和贡献者,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育人工作深度融合,能够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使他们进一步增强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语文课程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对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有自身独有的课程特点,既注重学生语言文字、文学常识、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仁爱、重视民生、坚守诚信、崇尚正义、主张和而不合的时代价值,把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作风等传统美德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滋润和洗礼,成为他们在校期间和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标尺。鉴于医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既要有公共基础课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又要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个性特色,应结合教学实际,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培养、教材建设、教法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自信”,特别强调指出了文化自信,要求全国人民要继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遵循。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是高校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
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2],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强调对病痛患者的关爱和对生命至高无上价值的思考,强调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来熏染灵魂、塑造灵魂。如孙思邈的《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既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又是论述医德的极重要文献,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3]。《大医精诚》是其中重要篇章,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思考蕴含其中的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所谓工具性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汉语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院校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比较规范的病案书写,要求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医患沟通问题时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和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相比,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应适当弱化,人文性应进一步加强,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欣赏文学精品,加深对人生、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融入,既要讲精讲透古今中外各种典范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风格和蕴含其中的语法规范、文学常识,更要深入阐述作品本身所倡导符合时代趋势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形成对诊疗过程中生命、伦理、道德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的意识。比如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既要给学生讲清楚苏轼本人的文学成就和“赋”这种文学体裁等文学常识,又要学生读准、理解壬戌、酾酒、桂棹等字词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颠沛流离,政治抱负没有最终实现,但他始终没有颓废消沉,而是一直保持达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从而也能让学生学习苏轼那种不拘于一时之得失、辩证看问题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求教师要有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其次,要有立德树人的扎实学识。就医学院校而言,大学语文教师既要有语言文字文学知识方面的扎实基础,也要有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要掌握医生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医学伦理有一条公认的原则,叫作“不伤害原则”,要求首先考虑到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病人或研究对象的伤害。医学元素在对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影响着文学家的情感体验和文学创作,引领作家以人道主义关爱情怀去审视人生中的疾病、痛苦、死亡、生命伦理等道德。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更要具备相应的医学伦理、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要有关爱和悲悯情怀。学校要重视大学语文教师学科融合的培养,不断完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所有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医学通识类课程学习的经历,能够在文学知识的讲解中重点把古今中外名医大家和涉医文学作品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大医精诚”“天人合一”等忧世爱人的人文精神讲深、讲透,让医学生牢记医学使命,恪守职业道德,更好地去传播医学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有效传媒,新的教育要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均通过优秀的教材加以展现。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有自身特色,医学关注个体生命对人的生命健康的权利以及个体尊严的需求,这一需求纳入教材内容选取的考量范畴,表现为彰显人类对生命、人性的敬畏和尊重,倡导学生以人文关爱情怀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命与死亡进行审视、关照和思索,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进行哲学意义上的终极思考。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在选取素材方面应更多地选取和医学相关的作家文章,内容包括名医大家轶事、医学术语、医学诗歌、医学对联等。古代作品包括《秦医缓和》《扁鹊传》等。现当代文学作品包括《药铺林》《红处方》《心术》《拯救乳房》等,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医学生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另外,特别是对一些中医药专业的学生,要多开设一些中医药经典课,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让学生既学习古代名医大家的药方,掌握“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看问题的整体现、辩证观,并进一步掌握和践行古代名医那种悬壶济世、敬佑生命的医者仁心。
生命伦理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学习,医学生不但能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常识、字词知识,还能够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的思想精髓。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扮演主角,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的人文属性和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医学伦理精神。要通过PBL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真正领会医学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医学。在实践教学中,要多开展医学与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大医精诚演讲比赛、医学术语诗词朗诵、名医语录书法大赛等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教育氛围,不断拓展医学生医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努力使医学生成为专业核心知识精通、横向医药学知识丰富、审美情操高尚、职业道德良好、医精德诚的优秀医学人才。
总之,大学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二者的统一体,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突显医学人文精神,加大医文兼修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医文互融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伦理道德,实现医精德诚、具有良好医患沟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