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挑战分析*

2021-03-27 09:48:31陈云燕
中文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理念信息化

陈云燕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预算绩效管理,是通过有机结合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二者的各项工作内容和综合职能,以创新预算管理办法提升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已对“全面”做了解释,即“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同时,要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追责”的理念,加强全监督,所有重大政策和项目也都要实施全周期跟踪问效。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构成,随着高校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及日益凸显的“收不抵支”问题,预算管理的重点便集中在“花钱必问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推动高校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也有助于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近年来“大数据”因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正如《纽约时报》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不管是商业、经济还是其他领域,决策都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大数据的应用正在给各领域带来了观念转变:可以分析到所有数据;只要掌握宏观层面的大体发展方向;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因此,大数据的完备数据来源、预测能力及分析技术等都将给高校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在如今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应对大数据可能给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带来的挑战,如何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价值信息以提升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是高校亟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通过将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引入预算绩效管理领域,有助于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从而促进高校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首先,一方面,大数据具有多来源数据、统计、分析等优势,赋予它精确化预测能力,可以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对高校各部门的预算绩效数据进行对比与关联,增强预算决策的有效性。其次,在预算编制环节,大数据技术可改变过往预算编制的小基数和经验决策依赖,依靠多维度数据的搜集和快速分析,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在预算执行环节,大数据能实现实时搜集预算收支等信息,动态调整以实现实时监管,更加快速、及时防范预算执行偏差,保障预算执行不偏离预算目标。在预算绩效评价环节,利用大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利于形成高质量的绩效评价报告,帮助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同时,大数据获取信息的共享性和全面性,可以应对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缓解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平衡,激发各方参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1]。

二、大数据时代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开始逐步推行预算绩效管理,但实施进程中还存在各部门重视不够、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运行监管形式化、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缺乏等问题。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将从根本上冲击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模式,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想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也面临着以下的挑战。

1.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保障

大数据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隐患。虽然大数据提供了更加多元丰富的数据、技术和方法,但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方面的挑战,例如高校经费预算数据的开放共享会涉及隐私泄露等问题[2]。一方面,我国在数据信息搜集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具体要求方面制定了法律法规,但还缺乏专门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大数据的相关法律。另一方面,在部门规章制度方面,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制度规范绩效管理所搜集数据的性质、范围、人员任职条件等[3]。

2.缺乏大数据与预算绩效管理深度融合的思维

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方法理念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变革。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更全面的数据、更精准的考核评估,更依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数据收集分析技术,而我国高校以往的预算绩效管理在数据收集、指标设置、绩效评价等方面主要依赖小数据的思维,更多是被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高校各部门之间数据管理的差异化、人员的保守思想也都会导致数据的共享障碍,也就更难于主动接受思维的转变。当前的技术条件还很有限,但大数据思维的转变也是一场思维革命,只有具有了大数据思维,各预算参与方才会积极考虑将大数据思维引入预算绩效管理领域,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与挖掘[4]。

3.缺乏既精通大数据技术又懂预算绩效管理的复合型 人才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本身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既懂得预算管理相关政策,又要掌握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绩效评价结果与应用等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5]。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更需要熟练掌握大数据相关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然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部门一般是只懂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知识,而缺乏同时掌握预算绩效管理和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6]。

三、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挑战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领域是一种适应时代的追求,它冲击着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如何应对大数据给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带来的挑战,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助推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举措[7]。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更深入融合大数据与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充分的政策和法律规范,首先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 度[8];其次,为大数据技术更好地运用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领域,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部门规章和管理办法,可先从小范围先行试点,再逐步推行至全国范围内实施[9]。

2.培养预算绩效信息化理念,完善大数据信息化系统建设

高校应加强对预算绩效信息化理念的宣传,让各方参与者意识到大数据融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价值,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赋予的新机遇,以预算绩效信息化助推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10]。同时,持续完善大数据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对大数据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理论研究、培训宣传和实践运用。

3.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人才驱动发展,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对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注重培养既精通大数据技术又懂预算绩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为大数据引入预算绩效管理领域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11]。首先,高校可以在相关学院设置相应的课程专门培养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高校应加大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和大数据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力度,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预算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借助培训帮助高校高层领导树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和大数据融合的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二者的融合;最后,可以通过招聘具有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特别是兼有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背景的人才,或建立专家库,充分利用专家库的专业优势,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12]。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和方法融入预算绩效管理领域已是高校提升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目前,在面临缺乏专门法律法规、理念不牢固、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复合型人才不足的挑战,高校对大数据融入预算绩效管理领域都还未做好充分准备,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需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预算绩效信息化理念、完善大数据信息化系统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这些方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大数据”深度融合、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理念信息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