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滔 毛慧佳 卡吾赛尔·买买提江 王可馨 罗小玉 刘龙华 刘依玲 董林杰 李姗姗 谢彬 钟毅 钟凯琼 刘志勇(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新唐书》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时虔州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主要是来自宁都的纻布(苎麻布)和兴国九山的生姜(贡姜)。唐宪宗李纯元和(806—820)年间从开始栽种,然后选定为贡品到现在有着1 200年以上历史。九山生姜是江西名特蔬菜之一,为兴国县留龙乡(现社富乡)九山村古老农家品种,株高一般70~90 cm,分枝较多,茎秆基部带紫色有特殊香味,叶披针形、绿色,根茎肥大,姜球呈双行排列,皮浅黄色,肉黄白色,嫩芽淡紫红色,粗壮无筋,纤维少,肉质肥嫩,辛辣味中等,品质优质,入菜不馊,耐贮耐运,有“甜香辛辣九山姜,赛过远近十八乡,嫩如冬笋甜如藕,一家炒菜满村香”之美传[1-2]。
但是近期以来,九山生姜由于出产于偏远的山区、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和当地商品经济不发达,面临诸多困难。九山村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工作的通知中的重点帮扶村镇[3],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经过乡政府和蹲点领导的持续努力,九山生姜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九山村也在2019年底达到脱贫的标准,但是,如何更好的发展九山生姜的产业,带领九山姜农走向小康不返贫,尚需要在生姜现代种植和生姜应用范围拓展和加工利用产业上持续发力。2018年我校“姜暖华夏”项目组把九山生姜发展做为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开展相关活动[4],为了更好地帮扶九山进行生姜开发和发展,对九山生姜状况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兴国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9 ℃,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9 ℃,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7.2 ℃,极端最高气温为39.9 ℃,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6.3 ℃。平均无霜期284 d,最长年份335 d,最短年份为242 d。年平均日照为1 861.4 h,日照率为4.2 %,年平均蒸发量为1 635.8 mm,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兴国常年主导风为西北风,夏季为西南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1.8 m/s,极大风速达22 m/s。年平均降水量为1 522.3 mm,降水天数为155 d,降水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的48.5 %。九山村位于革命老区兴国县东部800多米海拔的山区,距离县城有48公里,辖有45个村民小组,925 户,3 608 人,国土面积 27 平方公里[5]。地理环境偏僻,坡陡路窄,再加上常年失修,路坑洼不平,当地大部分农民以种植生姜作为重要经济来源,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了生姜的运不走,收购商的车也进不去。因此,九山村特色经济发展长期滞后,2019年前是典型的贫困农业村。
2.1 种植品种形式单一,生姜产量低、土地利用价值不高,增产措施少 九山村由于处于北纬27°附近的高海拔山区, 年平均气温18.9 ℃,年平均降水量为1 522.3 mm,比较适合小黄姜的种植[6]。所以所种生姜作为贡品也因其品质优良,但到了现代,因缺乏现代种植专业技术的帮助,生姜的种植产量不大,种植土地特点又需要轮作,当地以“水稻-生姜”形式轮作,套种芋头花生[7]。这种形式传承了几十年,有其合理性,但其生姜经济潜力无法得到挖掘。目前九山生姜的亩产为2 500~3 000斤,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亟待通过提高种植技术、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生姜亩产量。
2.2 生姜的价格波动大 家家户户虽然对生姜都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季节不同,姜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生姜每年采收在11月左右,当月的价格由于全国大量的生姜上市,价格很低,一般在2~5元,越往后价格逐渐提高。但九、十月价格在十多元一斤,即使是未成熟的子姜也可达到20元一斤,甚至出现“姜你军”的价格,可见生姜价格随市场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8-9]。
2.3 生姜贮存形式导致一定的腐损率 为了避开生姜采收季节低的收购价以及低的零售价,能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出售,九山姜农借助九山的天然地势,在山边挖洞将生姜储存起来到来年进行售卖,但原始粗放的储存方式,生姜出现一定的腐烂变质现象,给九山姜农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九山村现有生姜种植面积700多亩,年产生姜250万公斤,其中腐损率每年可以达20 %。
2.4 姜瘟发生是减产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姜农种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姜瘟病,又名腐烂病,软腐病,是由黄极毛杆菌属侵染所致,菌体短杆状,两头钝圆,在一端生有1~2根鞭毛。病菌发育的酸碱度范围为4.5~9.3,最适宜酸碱度为6.5~7.3;温度范围为5 ℃~40 ℃,最适宜温度是28 ℃左右,调查发现生姜一旦感染姜瘟病,平均减产幅度达30 %[10]。打击了姜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着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得到九山生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 法研究了兴国九山生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108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醛(12.34 %),桉油精(11.06 %),顺式-柠檬醛(10.17 %),莰烯(6.85 %),α-反式香柠檬油(4.98 %),(1R)-α-蒎烯(3.3 %),β-倍半水芹烯(2.75 %),龙脑 (2.66 %),α-姜黄烯(2.27 %)[13]。许舒雯等[5]采用 GC-MS 法分析了铜陵产生姜挥发油,共鉴定出姜烯(16.73)、乙酸香叶酯(4.732)、α-姜黄烯(7.584)、4-(3-羟基-2-甲氧基苯基)-丁烷-2-酮等12种成分,其中四氢-3-羟基-2-(4-甲氧基苯基)-5-氧代-3-呋喃羧酸甲酯、9-乙氧基-10-氧杂三环[7.2.1.0(1,6)]十二烷-11-酮、2,5-环己二烯-1,4-二酮,2-环己基-1,4-肟、双(2-甲基苯硫基)甲烷为生姜中首次发现; 谭建宁等[14]测定了广西境内10个不同地区产生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生姜挥发油中,同一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橙花醇的相对百分含量相差近10倍,而含量最高的共有化学成分是莰烯,但不同产地莰烯成份相差也很大(20.77 %~6.84 %);回瑞华等[15]采用两种方法提取生姜中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姜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萜类化合物β-水芹烯、茨烯、冰片、柠檬醛、姜烯等。由此可见,产地的不同导致了生姜的成份的不同,同样的分析方法检测分析九山生姜的挥发油成份,与已有的报道比较可以看出,不同来源的生姜虽然成份大致相同,但主要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我省兴国出产的生姜挥发油中的优势成份为柠檬醛、桉油精、香叶醇、芳樟醇,这种成分含量的差异表明九山生姜是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基于项目团队在现场走访调研获得的九山生姜发展的需求、实验室的研究和文献调研的结果,我们对兴国九山生姜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具体为三步走的发展模式。
4.1 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积极探索增产高产的措施
4.1.1 提高姜农认识,调整种植结构,强化病虫害的防治,鼓励姜农多种 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团队采取积极有效的多种措施,除了定期开展中医药健康讲座外,还邀请中药种植和药理研究专业人员到九山村培训姜农,普及生姜的药用价值以及相关的医药应用知识,提高姜农对于生姜价值的认识;结合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产教融合、新农科建设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和指导种植,并推广套种的新技术,逐步在套种芋头、花生的基础上优选更有价值的中药材进行套种,改善生姜的种植结构;在传统的农家肥当家的生姜种植模式下,推行利用中药渣和畜禽粪便发酵制作生物菌肥,进一步提高生姜的产量,而且通过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姜农扩大种植规模。
4.1.2 拓展应用与销售渠道,解决姜农销售瓶颈问题 在扩大了种植量,提高产量的同时,团队进一步联系江西古汉精制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江西景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对九山贡姜进一步做加工炮制研发,目前已签署相关代加工协议。团队成员根据生姜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推出创新型产品养生姜泥、姜片和养生姜粉(茶),并注册了“将小九”商标,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对有需要进行铺灸隔灸疗法的人群提供养生姜泥、养生姜片,力争打开销路,让姜农的生姜能早日以好价钱卖出去,杜绝生姜烂在窖里带来的损失。
4.1.3 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九山生姜的经济价值 中国是世界生姜生产及出口的第一大国,近几年的生姜生产及出口量仍在持续增加。但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以普通的鲜生姜为主,有机生姜及深加工生姜占比较少,造成生姜附加值低,利用率低,也难以符合国外需求,与国内日益发展的大众健康产品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从而导致生姜单价较低,姜农收益始终得不到提高,急需对九山生姜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一方面除了对生姜本身,需要开发多种形式的生姜保健产品,另外一方面对于生姜的地上部分,可以研发秸秆综合加工利用,形成秸秆的饮料或饲料添加剂,提高种植生姜的经济价值。
4.2 从品种选择和脱毒苗的制备着手,解决减产问题,使姜农种植后顾无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姜的进口国达150多个[16]。我国是生姜的主要种植国之一,我国生姜种植区域广、生产规模大、增长速度较快,近十年间增长了70 %,截止到2018年生姜种植总面积就已达到29.3万公顷,产量约为95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5 %以上,高居世界首位,并且单产水平首屈一指,也为世界第一[17]。但是生姜种植过程中受气温、降雨量等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当日均气温达到23.5 ℃以上姜,生姜易发生姜瘟病,并且随降雨量的增多病害蔓延加速。随土壤连作年限的延长和化肥施入量的增加,姜瘟病发病率也显著提高。姜瘟对生姜危害极大,即使是少量带菌姜种,也可引起大面积生姜感染,最后导致生姜减产绝收,严重影响姜农大面积种植积极性。要解决九山贡姜大面积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推广使用工厂化脱毒姜苗成为关键,该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姜瘟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因姜瘟病对姜农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解决规模种植九山贡姜的问题。
4.3 开发九山贡姜康养产品,积极推向国内外市场 九山村姜农保留的农家种植技术模式,虽然产量低,但是也很好地保留了九山生姜的品质,没有大面积化肥的施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九山生姜的特点。项目团队将帮助兴国县政府为九山生姜申请中国地理标志,建立九山生姜品种的核心保护区,确立九山生姜的质量执行标准和九山生姜药用标准,开发以九山贡姜为原料的康养产品。通过学校提供的套种新模式的种植技术的帮助,团队与兴国县政府携手建立九山生姜的产品追溯系统,切实推动九山生姜产业发展,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前来投资,不断扩大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充分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继承产业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扎实努力,九山贡姜这个千年品牌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社富乡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扶助以及在九山村村民的共同配合下,团队力争坚持和不断完善“姜暖华夏”扶贫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推广(比如在兴国相同海拔地理环境推广种植九山生姜),积极联系扩展生姜的应用并根据生姜在中医药领域的价值进行创新。以“产-学-研-用”的方式,保证精准扶贫的持续性,未来三年,团队致力于使农民脱贫后不再返贫,同时项目将九山生姜品种在江西其他生姜种植产区推广,在中国打造九山贡姜产业“九山金字招牌”,并积极发掘九山贡姜的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