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星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226321
绝经前后诸证[1]亦称“经断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心悸失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状。西医称为“绝经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2]。失眠是绝经前后诸证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症状,其发生率高达53%[3]。更年期失眠对女性的生活、工作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西医多采用激素代替疗法,使用镇静安眠药、神经营养剂等进行治疗。近年来,大量关于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较多,尤其是2010年以后发表的文献占总文献量的91%以上。为了解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临床研究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遂对近二十年来国内有关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RCT(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1.1 文献来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更年期”或“围绝经期”或“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或“绝经综合征”并且以“针灸”或“针刺”或“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00年1月到2019年1月。
1.2 纳入标准纳入:1)随机对照试验或者文献中提到“随机”“随机分配”等字样;2)实验组采用针灸或针灸与其他疗法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3)将受试者分入不同处理组;4)文献资料完整可靠。
1.3 排除标准1)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以针灸或者针刺治疗为对照组或无对照组的文献;3)动物类实验及细胞和组织研究相关文献;4)重复发表文献;5)综述类、经验类、病案报道、文献研究、探讨等不属于临床试验类文献;6)非中文文献。
1.4 质量评价参考Consort声明[4]、Jadad量表[5]及他人研究报道[6-7],制定“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文献信息采集表”,对纳入文献的信息进行提取,主要包括:文献基本信息,试验条件准备,疾病诊断、纳入、排除标准,样本估算,样本量,组间均衡性比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类型,随机分组的情况,分配隐藏,盲法的实施,实验组及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时长,疗效判定标准,疗效的统计学方法,不良反应,随访时间等。
1.5 数据分析方法由两名研究员按照上述纳入、排除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独立筛选,后将纳入的文献利用Epidata 3.1录入文献信息,如果出现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人裁决。第三人进行复审后,导出Excel表,对各条目进行分析。
2.1 文献信息共检索文献3729篇,其中中国知网623篇,维普873篇,万方数据库2233篇,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8进行文献管理,删除重复文献后,有关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文献有172篇,排除综述类、经验类、文献研究等不属于临床实验类的文献39篇,动物类文献5篇,对照组为针灸治疗的文献27篇,未设对照组的文献31篇,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3篇,重复发表文献5篇,最终纳入共62篇[8-69]。文献发表时间多集中于2015—2019年(38篇,61.3%)。发表形式以期刊论文为主,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献有23篇。研究单位以省市级以上医院为主(52篇,83.9%)。研究中心多为单中心(58篇,93.5%)。
2.2 基线资料56篇(90.3%)文献对年龄、病程、体质量等基线资料进行了组间均衡性比较,其中有14篇(22.6%)文献对治疗前各组PSQI及Kupperman评分等进行了组间均衡性比较,6篇(9.6%)文献只对年龄、病程进行描述,未见组间均衡性比较的描述。
2.3 样本量纳入文献的样本量从45~240例不等,共纳入3072例患者。
2.4 诊断标准40篇(64.5%)文献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及来源。采用西医诊断标准的文献中关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有12篇(19.4%)文献参考2008年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1篇文献[18]参考2005年丰有吉主编的《妇产科学》。关于“失眠症”的诊断19篇(30.6%)文献参考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篇(4.8%)文献[43-44,57]参考《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1篇(1.6%)文献[68]参考《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2篇(3.2%)文献[40,63]参考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1篇(1.6%)文献[54]参考《神经系统疾病症候学》(1979)。采用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的文献中有关“经断前后诸证”的诊断,7篇(11.3%)文献参考《中医妇科学》,2篇(3.2%)文献[8,37]参考《中医妇产科》,2篇(3.2%)文献[40,67]参考《中医妇科学》。有关“不寐”的诊断15篇(24.2%)文献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篇(21.0%)文献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9篇(14.5%)文献参考1997年版,4篇(6.5%)文献参考1993年版。2篇(3.2%)文献[38,40]参考《中医内科学》,1篇(1.6%)文献[8]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2篇(3.2%)文献[26,39]参考《22个专业95个病 种 中 医诊疗方案》。5篇(8.1%)文献[12,33,49,57,59]有诊断标准但未说明出处。
2.5 纳入、排除标准1篇(1.6%)文献[50]有自拟诊断标准;16篇(25.8%)文献无诊断标准;35篇(56.5%)文献有纳入、排除标准;1篇(1.6%)文献[52]有纳入标准,无排除标准;6篇(9.7%)文献有排除标准,无纳入标准;20篇(32.3%)文献无纳入、排除标准。
2.6 干预措施
2.6.1 实验组干预措施 所纳文献中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者有15篇(24.2%),其中11篇(17.7%)采用标准疗法(确定一组穴位治疗),4篇(6.5%)文献[14,21,4,63]使用半标准疗法(确定一组主穴,随证配穴)。使用电针、揿针、梅花针治疗者各1篇(1.6%),使用腹针、头针治疗者各2篇(3.2%),针、灸联合治疗者5篇(8.1%),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者24篇(38.7%),针刺联合西药治疗者9篇(14.5%),联合中药及西药治疗者1篇(1.6%),联合电针、拔罐、放血、耳穴、推拿等一种或者多种措施治疗者6篇(9.7%)。
2.6.2 对照组干预措施62篇文献中60篇(96.8%)文献设立一个对照组,其中使用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的文献有43篇(69.4%),使用中药治疗的文献有16篇(25.8%),采取常规宣教,不予治疗的文献有1篇[61](1.6%)。2篇[16,67](3.2%)文献设立两个对照组,两组分别使用中药、西药进行治疗。
2.6.3针灸操作的描述62篇文献中均有对选穴的描述,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有:百会、四神聪、安眠等穴。31篇(50.0%)文献有关于针具规格的描述,52篇(83.9%)文献有关于留针时间的描述,27篇(43.5%)文献对针感或得气进行了描述,40篇(64.5%)文献对针灸操作手法进行了描述,18篇(29.0%)文献有关于针刺深度的描述。使用电针的文献均明确说明使用频率。
2.7 疗效评价标准62篇文献均记录了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文献有35篇(56.5%),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的文献有10篇(16.1%),采用HAMA评分的文献有3篇(4.8%),采用HAMD评分的文献有3篇(4.8%),其中有2篇(3.2%)文献同时运用HAMA、HAMD评分,采用睡眠率作为评价指标的文献有2篇(3.2%),采用中医证候评分作为评价指标的文献有4篇(6.5%)。有38篇(61.3%)文献未提及疗效评价标准的来源,其余文献均提及疗效标准来源,其中11篇(43.5%)文献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篇(21.0%)文献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篇文献[19]同时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篇(1.6%)文献[57]参考《临床医药实践》,1篇(1.6%)文献[28]参考《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8 疗程、评价时间及随访时间62篇文献中,3篇(4.8%)文献未记录具体治疗时间,余59篇(95.2%)文献治疗时间从11天到3个月不等。疗效评价时间:11~118天不等。随访时间:仅6篇(9.7%)文献记录随访时间,其中2篇文献[21,37]随访时间为治疗3个月后,1篇文献[68]为治疗12周后,1篇文献[10]为治疗30天后,2篇文献未记录随访时间。
2.9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9.1 随机分组、分配隐藏62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分组,其中22篇(35.5%)文献使用随机数字表法,7篇(11.3%)文献按患者就诊顺序分组,1篇(1.6%)文献[41]按就诊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1篇(1.6%)文献[23]按随机抽签法分组,1篇(1.6%)文献[58]按随机编号法分组,2篇(3.2%)文献[48,57]按随机抽样分组,24篇(38.7%)文献提及随机分组,但未具体记录随机化方法。5篇(8.1%)文献[36,38,45,51,61]提到分配隐藏,均使用密封的信封,余均未提及分配隐藏。
2.9.2 盲法及样本量估算62篇文献中仅有2篇(3.2%)文献提及单盲,余下均未提及盲法。3篇(4.8%)文献[34,38,45]估算了样本量,其中2篇(3.2%)文献有具体公式及计算方法,1篇(1.6%)文献仅提及计算结果。
2.9.3 样本脱落及不良反应 所纳文献中有10篇(16.1%)有样本脱落的记录,其中5篇(8.1%)文献未具体说明样本脱落的原因,5篇(8.1%)文献记录了样本脱落的原因。18篇(29.0%)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其中8篇(12.9%)文献具体记录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7篇(11.3%)文献显示试验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篇(4.8%)文献只提及不良反应,但未进行具体记录。
2.9.4 Jadad评分 按照Jadad量表评分标准,对纳入的62篇文献进行评价。11篇(17.7%)文献>2分,51篇(82.3%)文献≤2分,其中因针灸治疗较难做到双盲,故试验设计中有涉及单盲者给1分。
虽然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RCT试验类文献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设计问题:在临床RCT研究中随机分组、盲法的应用、对照组设立三大原则是取得科学、真实结果的关键。2)随机对照分组方法:采用科学的随机化方法(包括随机分组、分配隐藏)可以减少偏倚,确保研究的可信度。本研究中具体描述随机方法的文献有36篇(58.1%),其中有8篇(12.9%)是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组,这属于半随机分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随机分组,会形成顺序误差,使试验结果的可信度下降。仅5篇(8.1%)提及分配隐藏,会使选择性偏倚风险较高。3)盲法选择:由于针灸治疗方法的特殊性,很难做到双盲,但可做到单盲(患者和评价者)。本研究中仅有2篇(3.2%)文献提及单盲,其余均未提及。由此可知,国内研究者实验时不注重盲法的运用。4)对照组的设立:临床试验中对照组设置常使用的方法有治疗药物对照、安慰剂对照、空白对照。而且对照组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非公认的治疗方法,如:穴位注射、宣教、推拿等。本研究中仅有1篇(1.6%)文献设有假针做对照。有15篇(24.2%)文献采用中药进行对照,1篇(1.6%)选择常规宣教,不予治疗的方法进行对照。5)诊断标准、疗效判断标准:本研究中文献的诊断标准来源不够统一,有部分文献有诊断标准没有标明其出处,还有文献没有诊断标准。且文献所参照的诊疗标准年份较早,如关于“失眠”的西医诊断标准多按1995版或2001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6)纳入、排除标准:有利于减少非研究因素的干扰,以保证研究质量,本研究中有20篇(32.3%)文献没有纳入、排除标准,降低了研究的质量和可重复性。7)疗效评价标准:在疗效评价标准选择方面,应首选国际公认标准,国家标准次之。本研究中的疗效评价标准多为自拟,其中有参考指南或教材拟定者,也有未说明出处者。由于疗效评价标准各异,使研究缺乏可比性,故很难客观评价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此外很多文献选择年份较早的指南来指导现在的研究,其结果的意义也有待商榷。
针灸治疗本研究中对针灸操作细节及治疗方法的描述不全面,31篇(50%)文献未对针具进行描述,10篇(16.1%)文献没有记录留针时间,仅18篇(29.0%)文献有关于针刺深度的描述。有9篇(14.5%)文献仅有选穴的描述,其余操作及治疗方法均未记录,降低了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
大多数文献都忽略了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样本脱落情况、依从性、随访等内容。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对任何一种治疗方法的推广都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中仅18篇(29.0%)文献有不良反应的记录,44篇(71.0%)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仅有9篇(14.5%)文献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此不够重视。样本脱落较多(超过20%)会使最终结果可能不具参考价值。本研究中仅有10篇(16.1%)文献有样本脱落记录,其中5篇文献记录脱落原因。有22篇(35.5%)文献考虑到依从性的问题。仅有6篇(9.7%)文献进行了随访。
通过文献质量评价发现,虽然关于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RCT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文献质量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试验中要严格进行随机化分组,配合分配隐藏,详细记录不良反应、样本脱落原因、随访时间等。选择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针灸操作方面要进行详细描述,以得出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