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聪 郭如良 刘小春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年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此时,文化养老以更具人性化的养老理念进入人们视线,成为应对老龄化的必要方式。因此,本文将对文化养老进行SWOT分析,明晰当前文化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推进文化养老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文化养老”是指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为前提,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交流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以陶冶个人情操、享受晚年生活为目的的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一理念既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人文关怀精神。它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养老建立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是养老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二是文化养老主要是通过文化学习活动来达到心情愉悦、精神满足的目的;三是文化养老是老年人主动参与的过程,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体现。
1.老有所乐型文化养老。老有所乐,是依据老人心理、生理需要,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使老年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实现成功老龄化的一种途径。俗话说:“学有阵地,乐有载体”,老有所乐就是要为老年人创设广阔的文娱平台,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老年社团等,使老年人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方面获得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摆脱孤独,体验趣味人生。
2.老有所学型文化养老。老有所学,是通过老年大学、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老年人获取知识和技能,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真正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方式。老年大学作为老有所学的主要阵地,通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使老年人掌握更多新技术和挖掘更多新兴趣,适应社会新发展,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
3.老有所为型文化养老。老有所为,是利用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社会经验等,继续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为社会事业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项对策。传统社会将老年人视为一种负担,认为其丧失了经济供养能力和劳动能力,成为“被抛弃的一代”。然而,新时代随着老龄人口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学历水平的提升,低龄老人重回社会,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变为可能。
1.优势(Strength)。文化养老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成为其发展的显著优势。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论是传统宗族文化以严明纪律性准则和规范强制人们尊老爱老,还是儒家通过“仁爱”思想倡导“孝文化”,都传递着敬爱老人乃至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而现代人文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则阐明了老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后,就会追求包含社交、尊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较高层次的需要。此外,新时代,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建设逐步被纳入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中,为养老注入文化元素,推进文化养老的发展,既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又响应了时代的号召,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劣势(Weakness)。文化养老尽管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但其面临的内部挑战却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文化养老呈现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均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的状况,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养老基础设施匮乏,文化养老产品单一。因文化养老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人才短缺。二是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以老年大学为例,其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存在老龄委、民政、文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多头管理,难以有效服务于老年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针对文化养老的政策偏少,且多分散在不同部门,以通知、意见的形式下发,存在效力不足、系统性不强及约束力不够的问题。
3.机会(Opportunity)。国家日益重视文化建设,为推进文化养老提供有利机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而在2020年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由此可见,我国文化发展日趋明朗化和清晰化,为文化养老的实践进一步指明方向。
4.威胁(Threaten)。新时代推进文化养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社会对其认识不足,存在偏见的威胁。提及文化养老,大多数人直言陌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诚然,文化养老兴起不久,但它并非“乌托邦”,而是当下老年人的真实所需。有些人质疑发展文化养老的必要性,认为当前物质需求尚未完全满足,谈及文化养老实属超前,反而会对物质供给产生排挤。这显然是一种错误认知,如今我们早已过了吃不饱穿不暖的阶段,尽管物质供养仍待进一步提升,但老年人已然开始追求多元化的需求。譬如,农村空巢老人,尽管其物质条件尚未完全达到理想水平,但显然他们对精神慰藉的渴求超越了对物质的要求,这就表明文化养老和物质养老是并行不悖的,我们理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养老观。
面对社会对文化养老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的现状,有必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增强民众的文化养老意识。首先,应加大对文化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台、期刊、海报、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文化养老知识,加之展示文化养老模范社区、优质老年大学、特色老年活动中心等成熟范例,促使全社会意识到开展文化养老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其次,增强文化养老政策的宣传解读,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并广泛参与到文化养老的建设中;最后,营造良好的文化养老氛围,使老年人在多样化的文化养老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其所带来的欢愉舒畅,继而主动适应积极老龄化新态势,融入文化养老新生活。
文化养老,顾名思义以文化促养老。创造满足老年人文化学习的条件,即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是文化养老的关键。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以老年大学为龙头,老年图书馆、老年艺术中心、老年报社等为一体的老年教育网络,同时应完善政策,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协调老龄委、组织、文化、民政等多部门的工作,协同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引领作用。除完善基础设施满足硬件要求外,还需着力培养教师队伍和合理设置授课课程。人才短缺是我国老年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高校人才对接,强化人才激励和志愿服务队伍的扩充试图突破这一困境。在课程设置方面则应在多元化课程基础上,调整增加实用课程比重及深化特色课程内容,为老有所为做准备。
按照“学有阵地,乐有载体”的要求,丰富老年活动载体,实现老有所乐。可行途径有: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建设休闲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大型公园等,满足老年人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跑步等热衷项目的用地需求;成立各种老年社团与老年协会,增加老年人选择空间,结识趣味相投的朋友,更好融入集体生活,摆脱精神空虚;组织多场文艺演出、大型赛事等,使老年人学有所用,在展现自我中重获自信,赢得尊重;开发特色文娱产品,改变当前企业多以年轻人为受众群体,老年文化产品奇缺的现象。可利用广播传媒开辟老年真人秀、老年脱口秀等新节目,还可利用现代科技,开发虚拟电子游戏,使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年人也能足不出户就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活动项目。
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是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过程,即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老年人虽在精力和体力上比不上年轻人,但却拥有明显的智力和文化优势,尤其是对于医生、教师、高级工程师等职业的老年人,他们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人脉资源,是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宝贵开发资源,理应为他们创造继续发挥余热的平台。如定期开展老年人进校园交流活动,为青少年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聘请特邀有经验的老年人至相关企事业单位指导督察工作,分享经验。而对于其他热衷社会工作的低龄老年人,同样应予以关心重视,努力为其提供社区志愿者、城市绿化工、治安维持员、景区售票员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