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娜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音乐课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艺术涵养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表演是在音乐的基础上演变的更深层次的艺术表演形式,它将语言、舞蹈等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全面。探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一年级教学;表演唱策略
音乐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听觉效果,还是一种情感抒发。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萌芽期,对音乐的律动以及情感节奏较为敏感,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音乐素养培养课堂,吸引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音乐情感价值,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渗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丰富唱歌教学情境创设手段
融入真情实感,是提升歌曲演唱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人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产生情感,因此,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景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以下两种情景创设手段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
第一种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以《动物说话》课程教学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鸭子”“小猫”“青蛙”“小狗”等常见动物的卡通图片,然后,带领学生依次模仿上述动物的叫声,使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声音特点。完成上述教学环节后,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大森林”背景图片,以“动物舞会”为主题,营造出“不同小动物相聚开舞会”的教学情境,在教师伴奏的基础上,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利用多樣化的“叫声”进行歌唱教学。第二种是利用玩具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教师可以用各类玩具来吸引学生兴趣,更好的将学生代入到课堂中去。
二、运用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能很好地让小学生去参与和感受音乐,通过体态律动让小学生去感受力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速度的变化,能够更深的体会音乐。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将身体的动作与音乐结合是学生理解、感知音乐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突破传统音乐唱歌教学。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急性创作和展示成为课堂的主体,去感受音乐和感知音乐,教师可以多次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观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跟着音乐的节拍、乐句、在表现音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唱歌情感
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学生的歌声要想更加动听,就要对歌曲内容、背景、情感有所了解。为此音乐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唱歌教学更具吸引力。比如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中,老师在对此歌曲背景进行简介以后,使学生了解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感情色彩。随后向学生展示自己在互联网中收集整理到的关于解放军参加战斗的视频,在视频观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歌曲中包含的精神与思想,在体会到战士的壮志情怀以后,进而做到富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国歌的情感进行表演唱,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现在表演的动作和歌唱的情感中,试着将情感寄托在歌曲中进行表达,从而真正理解这首歌的内涵所在。
四、乐器优化课堂帮助学生把握节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会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表达歌曲”。乐器对于唱歌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唱歌的准确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唱歌。教师要带领学生唱歌时要善于利用乐器,通过利用简易的乐器进行演奏和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唱歌興趣,促进学生产生唱歌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快乐王子的小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奏电子琴的方式来演奏歌曲,带领学生倾听,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乐器伴奏节奏清晰,旋律悠扬,会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品味和鉴赏,体会歌曲表达的情境和旋律。教师通过乐器演奏的方式可以在歌唱旋律难点出多演奏几次,促进学生自主感悟,在倾听和思考中了解歌曲的表达,形成自主性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倾听,多思考,融入到歌曲氛围中,感受歌曲的美好。有了乐器的伴奏,歌曲的欢快节奏会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促进学生体会到生动的通话形象,享受歌曲带来的快乐和乐趣,产生浓厚的音乐歌唱主动性。
五、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一概而論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作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知识,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纳知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学科本身产生厌恶,降低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学生作为学习的接受者,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更好地将学习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让他们对课堂进行创新,增强他们的自信]。
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的力度。通过开展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首先,先对歌曲进行播放,让学生猜测歌曲的名字,调动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其次,可以让学生通过所听到的歌词内容进行画画描述场景,也可以通过小组表演形式展现情境。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够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遇,并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角色情感。教师可以分配任务,让学生分别扮演歌曲中的不同角色,在学生表演的环节,教师可以随机的提出问题,可以以游戏小奖励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做学习的音乐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强烈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可以丢手绢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演唱,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
结语: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演唱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必要在保护嗓音方面提高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音乐教育得到更好发展,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靓, 曹平富. 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培养[J]. 2020.
[2]郑盈盈.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J]. 学苑教育, 20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