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徐婷婷
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经历明显且深刻的变革,城市面临物质空间与人文资源发展之间的碰撞与改变。城市空间由过去的“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优化”的模式,早期城市更新多以物质层面的研究为主要内容,其较为简单的目标和内容无法从本质上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故在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引入城市设计方法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安庆市古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滨江商业聚集地。同时,安庆的旧城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也随着快速城市化发展逐渐走向衰落。在此背景下,推进古城区有机更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古城区中,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充分反映安庆市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地段,政府对其的关注和更新规划的步伐从未停止。但因过去20年的粗放式规划和管理,街区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单一的物质更新方式难以为继,故引入城市设计方法对街区更新改造,并进行调整与补充。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关注。早期“田园城市”从区域视角解决旧城更新问题;现代建筑运动中勒柯布西耶提倡城市改造。西方城市更新经历从城市改造走向城市更新再到后来的城市再生、城市复兴等发展过程。同时,城市设计发展也从最初由建筑师主导的物质层面研究走向更复杂的现代城市设计内涵。其中,将城市设计引入旧城更新的研究始于二战之后,面对亟待建设的城市以及遭受大刀阔斧更新方式破坏的历史街区,美国学者阿普尔亚德提出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欧洲经济委员会发布《城市更新与生活品质》,提出旧城物质空间与人的行为感知关联的重要性;阿尔多·罗西提出对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中形态、视觉秩序进行研究。
我国城市更新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且城市设计的引入相对较晚。建国初期的更新重点是提高居住建筑质量,改造房屋,建设基础设施,某些客观原因造成部分历史街区不可逆的破坏。随后,在各界学者的研究与推动下逐渐将城市设计手法引入旧城更新改造。1999年,王建国院士提出保护旧城整体形体环境和行为环境;2008年,杨璇提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中城市设计应侧重于空间整治与优化等。
目前,历史街区更新仍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城市设计的运用也依然是理论与实践中值得探究的内容。
3.1.1 区位条件
安庆市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位于其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安庆市老城区东南部,南临长江。周边交通路网发达,服务设施丰富,人口活动密集,吸引力和辐射力较强。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庆市重要的特色传统风貌区,是本地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人文情感价值(见图1,2)。
图1 区位分析
图2 周边公共建筑分布
3.1.2 街巷空间格局
安庆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格局与其他古城街区颇有不同,既有平原城市规整的景象,又有山城错综的独特韵味。街巷布局充分考虑地形条件,街区内部道路曲折但结构十分清晰,城内建筑顺应地形布置,阶地而建,空间层次丰富。传统的街巷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区内街巷宽度为3~8m,空间尺度宜人,其错综曲折的网络形态是安庆市古城区的特色构架。
3.1.3 历史遗存
街区内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和连续性,保存大量城市近代历史遗存与历史信息,且文化价值较高。
街区内历史建筑类型丰富,包括:①以迎江寺、南关清真寺古建筑群和世太史第为代表的明清建筑;②与皖南民居风格类似的传统民居;③民国时期的西洋风格建筑,如位于基地东部的天主建筑群、安徽邮政管理局等;④近现代建设的工厂、楼房(见图3)。
图3 周边历史建筑分布
3.2.1 街区风貌破坏
古城阶地而建,空间层次丰富,但近年来新建的多层或高层建筑使传统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由于沿江地段高层建筑不断增加,一定程度破坏了滨江开阔的城市形态,使以振风塔为视觉中心的城市标志性历史空间形态逐渐弱化。同时,街区内现存建筑风貌多样,在经历若干次更新改造的拆建后,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西洋建筑等混杂分布,著名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周围甚至毫无风貌可言。以圣救主座堂为例,其孤立于几栋现代居民楼之间,彻底与街区隔离,既失去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碍于街区风貌。
3.2.2 街巷交通问题复杂
古城区南部的沿江路除承担自身的东西向交通外,还额外承担城市的东西向贯穿性交通流,故该区域交通量巨大。同时,市立医院、三中、人民路小学、汽车客运南站等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在区内集中分布,导致人流、车流向心集聚。
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加速发展,老城内部的新建筑占据大量街巷空间,其中以倒扒狮步行街为代表,因其遭商业侵占严重,街道尺度变小,人车混行,使用非常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3.2.3 公共绿地及开敞空间缺失
因建筑密度大,古城区内部缺少相应的开敞空间。街区内绿地与广场用地仅占1.09%,对比国家有关指标,人均绿地占有量偏低。目前,除各类教育设施外,几乎没有供居民游憩的公共空间场所,故沿人民路步行街、沿江路以及宜城路交叉口的小块绿地显得尤为珍贵。在对居民的调查问卷中显示,绿化及活动场地的需求位列前二位。
3.2.4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不足
文保单位的保护工作推进较快、较好,但个别文保建筑亟待修缮,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英王府、太平天国等。对于文保建筑周边环境保护与建设控制欠缺,部分地区建设呈巨型化、高层化趋势,与历史古城整体风貌及街巷空间尺度不协调;部分历史建筑废置,未得到良好修缮与保护,且周围空间肌理混杂。
3.2.5 滨江亲水空间特色削弱
长江防洪墙的建设提高了城市防洪标准,导致城市与长江形成堤内、堤外分离的空间形态,弱化了城市原有的滨水风貌特色。同时,古城与江堤之间缺乏安全、便捷的联系通道,削弱了滨江城市独特的亲水性。
安庆市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设计在考虑街区的地形特点和居民的情感要素的基本要求下,以安庆记忆为出发点,创造宜人宜居宜商宜业的文化中心。从产业、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景观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街区物质文化条件,推进街区与古城区协调发展。
图4 设计框架
4.2.1 特色发掘和塑造
将大南门街区的历史要素、老商业中心、近代工业文化等因地制宜地融入设计,以“忆史遗心,时光之旅”为主题,结合对应的历史文保建筑,塑造以时间为流线的3个时间文化片区(明清风貌、民国—宗教风貌、近现代风貌)。同时,对街区的标志建筑进行联动整合。其次,分别在3个片区进行重要文化元素功能植入,分别是明清风貌区的历史文化类博览馆、地块东部的老字号一条街以及以增加街区公共空间为目的的近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结合滨江大南门历史街区功能,塑造独特的文化景观特色(见图5)。
图5 特色发掘
4.2.2 改善交通网络,建立步行体系
交通改造以街区内的街巷交通梳理为主要切入点:着力于整理违建的建筑、构筑物,拓宽至原有街巷尺度;打通部分街巷之间的道路,将街区东部居住集中区域与北部、西部商业区域的交通分离;在中部进行步行体系串联,满足风貌设计要求(见图6)。
图6 交通系统更新
4.2.3 修复与保护传统历史建筑
修复历史建筑及周边肌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①周边新建同风貌建筑,整合肌理,改造整修老建筑;②考虑到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分布散乱,且地权复杂难以的现状,结合街区整体设计对局部地区进行设计,保护传统公共空间,激活传统文化活动,如保留大南门清真寺的传统公共空间,强化地区文化认同感;③复活传统空间戏楼,推广黄梅戏等传统文化表演等方式。强调重古通今,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使街区历史与现代建筑融合,塑造位于城市中心的具有历史人文记忆且功能综合多样的街区(见图7)。
图7 修复历史建筑
4.2.4 梳理绿化景观体系与公共空间
将滨江的废置工厂、办公企业迁移,建设现代与传统风貌结合的建筑,利用沿江交通及人流打造现代商业,同时结合街区东南角的近代工业主题公园,改善沿江路风貌,塑造城市标志景观。保留滨江堤坝,结合滨河路南商业和文化公园适当打通通道以连接江边平台。增加滨江堤坝的公共活动场所与休闲步道,提高植被覆盖率,提升休闲环境品质。
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旧城更新是主要方向之一。历史街区更新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引入城市设计方法,将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文化与审美的意义融入城市更新。同时,使城市设计成为更新规划与实施的重要环节,提高旧城更新品质。安庆市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将街区更新的重点从过去的物质经济层面拓展到社会人文、景观风貌等层面,提出多个历史街区更新与城市设计的适应性策略,让城市设计在实践探索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