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干燥综合征治疗方法的探索*

2021-03-26 22:13李晓雨原莎莎冯福海张淑君
中医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阳化温阳化津液

高 妤,李晓雨,原莎莎,冯福海,张淑君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燥痹”范畴,常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发展,本病可威胁人体多个脏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本病尚不能根治,西医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为主,最佳方案存在争议;中医治疗以滋阴润燥、解毒活血为主,也有医家采用通阳之法。因此,本文立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从口眼干燥却不甚渴饮的症状出发,总结“温阳化气法”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的运用并加以探讨,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1 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SS是一种复杂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广泛的腺体和腺体外特征[1],如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或干眼症,以及口腔干燥或口干,炎症性关节炎、肾脏受累、间质性肺部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SS发病率较低,有调查[2]发现: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29%~0.77%,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是1∶9。有学者认为:男性的发病率应该高于当前估计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有利于自身的抗体,从而躲过当前诊断标准[3]。该病的病理特点是外分泌腺的淋巴细胞强烈浸润,同时存在自身抗体anti-Ro/SSA和anti-La/SSB,高丙球蛋白血症和免疫调节异常,主要表现为眼干(干眼症)、口干[4]。有统计[5]表明:西医治疗该病常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改善疾病的抗风湿药物等,但最佳方案一直存在争议,系统性运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在SS和肾小球外受累的患者中效果相对可观,但在改善眼部症状上,以上药物都未能达到预期疗效。

SS属中医学“燥痹”范畴,然而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确切的病名。“燥痹”是由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在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于1989年提出并命名,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推广,并得到了中医各界的认可[6]。大多数医家认为:该病病机主要是“阴虚津亏”,热、毒、瘀互结,呈现虚实夹杂之症,治疗上多采用滋阴润燥、清热解毒、活血之法。笔者试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其与干燥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并依托该理论提出相应治疗方法,以期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基础及相关中医理论

“阳化气,阴成形”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阳的作用下产生气的运动,即气化的过程;在阴的作用下气聚而成形。若阴阳平调,机体脏腑、孔窍等得以适当的滋润和濡养。“气化”是一种无形中的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到,“成形”则是可见的,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阳化气”与“阴成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平衡。自然之中,如初春时期,河面成冰,若阳气不能生发,温度不得上升,凉燥则应运而生。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阳化气”与“阴成形”达到协调平衡的状态,故“阴平阳秘”是至关重要的。在人类正常的生命活动中,由口摄入水谷精微,通过阳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转化为气,再输布全身各处,此即“阳化气”;然后在阴气的调控和凉润作用下实现精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此即“阴成形”,两者协调,共同完成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失衡,阳偏衰则“阳化气”功能不利,阴偏盛则“阴成形”功能太过,两者均可导致水谷精微失于布散,停滞于内,产生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等,从而出现干燥的症状。

3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可以作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之一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对立制约,“阳化气,阴成形”的过程也遵循这种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同时,若有一方制约太过或不及,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状态的失衡。《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如果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脏腑功能衰退,阴阳失衡,阳气温煦和推动功能失常,制约不及,阴气的功能则会相对亢盛,从而出现水饮停聚、凝而化痰、阻滞气机的现象,凉燥内生,导致患者出现眼干,口干、但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或用湿棉签将口唇湿润即能缓解等现象。津血同源,其化生都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停滞则为瘀,痹阻脉络,阻碍三焦气化运行,津液输布不均,出现干燥症状。古籍多有记载“口干不欲饮水”与瘀血有关,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在湿温病中,因湿邪弥散,湿性黏滞,导致气机不畅,津液不能上承,也会出现此类症状。阎小萍认为:燥痹发病主要原因是津液匮乏,五液虚损,导致津枯血燥,继而出现脉道血行不畅,瘀血内生[7]。赖新生认为:阴虚燥热,久必夹瘀[8]。石寿棠《医原》写道:“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朱宗玲等[9]提出: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基础除气血津液亏损及瘀血外,痰湿郁结在其发病过程中同样重要。周倩云等[10]认为:脾主运化,干燥综合征从脾论治,多以脾气虚多见,也可见脾阳虚和痰饮夹杂。历代医家治疗干燥综合征多遵循“燥者润之”的理念,以“滋阴润燥”为治疗大法。笔者认为: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患者,除阳热内盛、燥伤阴液以外,还存在阳气虚衰,或内生凉燥的情形,此类干燥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当以温阳为主,佐之凉润以顾护津液。

4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干燥综合征治疗过程中的运用

对于“阳化气”不足和“阴成形”太过所致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可以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因此,当病理产物含有痰饮、水湿时,采用温阳化气的治疗方法,可以治疗该病或增加该病的治疗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阳气虚衰者,调理脏腑功能

从脏腑功能来看,“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脾肾阳虚和三焦气化失司两个方面。谢幼红[11]选用健脾益气通阳方治疗脾气不足、脾阳亏虚者,选用桂枝、附子以温通阳气,同时配伍润燥之品以顾护阴液,加理气药物以宣畅气机,助津液布散。张佩江等[12]总结李发枝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提出运用辛润法以开腠理,致津液。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记载:“肾为水脏……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燥。”张晓强等[13]根据水液代谢的途径,确立以五苓散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以化气布津。由此可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温阳化气法振奋脾、肾、三焦之阳,可以促进阴性病理产物的消散,助津液输布,从而缓解患者的干燥症状。

4.2 内生凉燥者,温通以布津

燥证有凉燥和温燥之分。于晓彤等[14]总结仝小林教授的经验,指出对于寒凝冰伏,机体失去温养所致的内生凉燥者,其津液并无耗伤,可选用乌头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以温阳散寒,从而缓解干燥诸症。由此可见,对于内生凉燥的患者,采用温阳化气法可以温通一身之阳,祛沉寒固冷,温通布津,从而改善干燥症状。

4.3 滋补阴液者,反佐以增效

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酌情采用温阳的药物进行反佐,以阳中求阴。盛正和等[15]通过研究表明: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滋阴润燥、益气活血的基础上酌情加用温阳之品有助于改善患者干眼症状,起到增效的作用。针灸治疗以其调和阴阳的特点,在该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16]表明:在针灸选穴的过程中除选取三阴交、太溪、廉泉等具有滋阴作用的腧穴外,多配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如足三里,以阳中求阴。李欣航等[17]通过分析古今文献,指出缓解眼干症状多选用足三阳经,多由于经络循行过目,取之可以激发经络之气,以达到缓解眼干症状的目的。在此,不管是温阳药物的配伍,还是阳经穴位的选取,均体现出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温阳化气的重要作用。

5 小 结

“阳化气,阴成形”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互根互用又相互制约,“阳化气,阴成形”功能正常,方可保证摄入的水谷精微布散周身而不形成病理产物。干燥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该病与中医学的燥痹相对,目前治疗多以滋阴清热为法。然而燥分阴阳,对于辨证属阴虚燥热的患者治疗应以滋阴清热为主;对于阴盛阳衰的患者,阴邪积聚,非温不散。因此,笔者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出发,从阳偏衰、阴偏盛和反佐3个方面总结温阳化气法,希望可以借此方法帮助机体正常发挥“阳化气”功能,从而温化消解“阴成形”太过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达到缓解干燥症状的目的。

猜你喜欢
阳化温阳化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糖脂代谢病中医药治疗探讨
温阳化浊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TRPC6表达的影响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含附子-半夏温阳化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毒性研究*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