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免疫学思想

2021-03-26 17:47:14王济国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9期
关键词:卫气元气免疫学

王济国,李 娟

(1.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33 ;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5)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免疫系统基本功能是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具有辨别“自我”和“非我”两大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自我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三个方面[1]。中医学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其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方法完整。但是,以往受认知范围及方法的限制,加上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对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况的解释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将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再通过辩证抽象的哲学性思维对疾病进行深入的阐述,与西医学存在一定的差异。西医学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在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况的分析多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将客观指标作为理论基础,再通过直观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详细的阐述[2]。中医学与西医学对免疫功能的认识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二者的最终导向趋于一致,均是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况的认知[3]。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医免疫学中肺卫、阴阳平衡、元气对人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中医学中的肺卫对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形成有效的防御及中和毒素等方面。中医学从宏观观念出发,认为防治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的综合素质-- 即正气的强盛及阴阳的平衡[4]。《素问·上古真天论》记载:“正气存内,邪不相干”。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如果人体内的正气强盛充足,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邪气的入侵,阐明了中气是机体防御病邪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医认为,正气源于人的天生禀赋,而肾气为正气的根源。另外,正气也与后天的成长调养及补充有关。天生禀赋是指由父母带给人的遗传因素,是人生命的基础。先天禀赋的强盛与否和正气的强盛与否息息相关。人的正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体发育的完善变得越来越充足[5]。《皇帝内经》中记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三八,肾气均衡,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肌肉雄壮……”。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在人不断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其体内的正气也不断地增长和补充。自出生后,人的机体会逐渐对很多疾病产生包括自体免疫和人工免疫在内的特异性免疫。例如,多数新生儿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 稀少,在其出生后的4 ~6 个月才逐渐增加,至14 ~16 岁时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A 的水平才能够发展至成人的正常水平[6]。因此,从中医学中的免疫学观点出发,正气的物质基础与西医学中免疫体系的屏障结构及抗菌物质(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相似。人的正气逐渐强盛充足的过程也是机体免疫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中医学中,正气与邪气相对。中医学将正气分为卫气和肺卫,二者均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明朝中医学家孙一奎说:“卫气者,护卫周身,温分肉,以防外邪侵犯也”。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卫气主要起到保护机体不受到外界邪气侵袭的作用。中医认为,卫气在实现其防御功能时需借助肺气的宣发之力。人体内的卫气与机体的防御能力呈正相关。卫气越强则人体的防御能力越强,抵御外部邪气入侵的作用就越明显。人的卫气若较为虚弱,其宣发的力量不足,就会使机体的防御屏障失去稳定性,进而使外部的邪气趁虚而入引发疾病[7]。中医认为,人的肺与卫气的关系密切,故将其称为肺卫。肺卫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抵御外部邪气的侵入。临床上在对肺卫虚弱的人进行观察后发现,此类人群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差,极易罹患病毒性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因此,对此类人群可使用补益肺气法进行治疗,以改善其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补益肺气法与西医临床上治疗免疫力较差者时进行免疫疫苗接种或服用提高免疫力类药物起到的作用相同。因此,中医学中肺卫的作用与西医学中的免疫保护功能相同[8]。通过对卫气来源的分析发现,肺卫的形成与西医学中的免疫力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营卫生会》中记载:“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这句话中的下焦是指人的肝和肾,表明卫气来源于肾。《中藏经》中记载:“三焦也,人之三元之气……而卫出于上焦,荣出于中焦”。这句话中的上焦是指人的心和肺,说明卫气来源于肺。笔者认为,卫气不仅来源于肺,同样也来源于肾,处于肺肾两大脏器中。这是因为,肾气是阳气的根源,肺气是全身之气的来源[9]。此观点与西医学中将人的免疫系统划分为免疫性系统及非免疫性系统的观点基本相同。西医学的研究表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病原微生物的抵御能力。此免疫能力既不只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抗原物质,也不会受人接触抗原物质的次数影响。人的遗传因子对此免疫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此观点与中医学中“卫气来源于肾”的观点基本相同。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在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后形成的专门针对该类病原微生物的抗体。特异性免疫具有较强的免疫作用,可多次识别和应答免疫反应,是人后天获得的免疫力。此观点与中医学中“卫气来源于肺”的观点基本相同。

2 中医学中的阴阳平衡对机体的自我稳定功能

正常情况下,人的免疫系统可清除体内不断生成的衰老细胞及受损细胞,确保其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性,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我稳定功能。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体表皮肤属阳,体内系统属阴;五脏中的心和肺均属阳,肝和肾均属阴,故阴阳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肺腑属阴,但其功能活动属阳。中医认为,人只有保证阴与阳的平衡,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得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句话说明了阴阳平衡对人的重要性,人体内的阴阳若严重失衡,就会对其造成严重的损伤。阴过盛则会导致阳衰,阳过盛则会导致阴衰。《金匮要略》中说:“五脏之元真通畅,人既安和”。此观点表明了人体内的阴阳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当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后,体内的阴阳就可能会暂时失去平衡而出现阴阳均衰、或出现阴阳均盛、或出现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等病理表现。中医学将上述病理表现均统称为阴阳失调。中医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及其他生理与病理现象均属于阴阳对立统一的转化。近年来,随着医学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阴阳失衡是由人体内神经分泌网络中的某一部分乃至全部发生紊乱所致。中医临床上在治疗阴阳失衡时,主要将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皇帝内经·素问》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辨别阴阳”。这句话表明了阴阳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但是,能否将中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身体内环境稳定划上等号,或者说阴阳失衡是否就等于人的免疫系统自我稳定功能衰退对此尚无统一的定论。通过对人体的免疫应答原理进行分析,发现中医学中的阴阳平衡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了西医免疫学中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免疫细胞的吞噬与抑制等内容,还涵盖了西医免疫学中免疫系统及免疫系统调控机制的平衡内容。中医学将现代免疫学中的免疫应答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将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如骨髓、淋巴等免疫器官)及免疫活性细胞作为阴阳中的“阴”,将神经内分泌功能调控免疫系统的作用作为阴阳中的“阳”。中医学中的“阴”代表免疫细胞,而免疫细胞所释放淋巴因子的调节作用则为“阳”;形成诱导细胞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器官为“阴”,具有免疫活性的T 细胞、B 细胞及吞噬细胞则为“阳”。上述这些理论将“阴”和“阳”的对立性充分地体现出来。从免疫学角度出发,正常情况下属于“阳”的免疫调控机制与属于“阴”的免疫系统需保持相对平衡,这不仅需保持气道的免疫抑制作用,还需确保物质数量与功能之间的平衡,既是免疫机制调节下机体自我稳定功能的体现,也是阴阳消长的平衡过程。免疫功能亢进的常见病包括过敏性疾病、食物中毒、干燥综合征等。人在免疫功能低下或衰退时也会发生上述疾病。例如,中医临床上认为红斑狼疮患者的发病机制为属于“阴”的免疫抑制性与T 细胞的数量大幅度降低,但其体内存在的免疫活性细胞出现功能亢进则属“阳”,阴阳失衡破坏了其体内免疫系统的自我稳定调节功能[10]。因此,中医学中的阴阳平衡与西医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自身稳定功能具有一致性。但是,中医学对免疫学的认知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尚未达到微观水平。

3 中医学中的元气对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的免疫系统能够监视并消除体内少量的异常细胞,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导致肿瘤发生的因素之一便是人体内的免疫监视功能出现障碍。中医学理论指出,正气是人体生命机体活动及抗病机能的统称。正气包括元气和宗气[11]。元气来源于先天,存在于肾,是先天的根源,是维持人体正常发展、发育的重要动力。元气不仅具有免疫功能,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宗气是由吸入之气、清气、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结合形成的。元气充裕则宗气浑厚,人的脏腑和经络之气就会得到有效的调节,使身体强壮不易患病。此观点说明正气包括了先天性及后天性的获得性免疫力。《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中的真气即指元气,说明了真气对机体的监视免疫功能。人的脾胃之气若损耗严重,则元气无法补充,就会得病。外界之邪入侵人体后引发疾病的原因与元气的衰退有关。有研究表明,多数病症的出现、发展和转移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正气的不充裕、肺腑的功能衰退、气血的阴阳失衡使病邪逐渐发展后形成的,不仅会导致“邪气淫溢”而变证多样,甚至会形成肿瘤[12]。中医认为,病邪是由于人体内元气的监视功能衰退,其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不能被及时清除,从而引发疾病。临床上在对上述病症进行治疗时,应重视祛邪扶正,并将扶正作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即“养正积自除”。

4 小结

在中医古典医籍文献中,“免疫”一词的出现较晚,但古代中医学家很早就对机体防御机理有了认识。《黄帝内经》是一本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典医籍,其中详细地记载了与人体防御机理有关的内容。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有关人体科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临床上对很多疾病的认知不再受限于组织、细胞及病理学等方面,更多的研究从基因及免疫等角度开始进行。中医学中的免疫学思想与西医学中的免疫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此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对中医的诊治经验进行总结,还可为西医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卫气元气免疫学
元气清晨
金秋(2023年8期)2023-07-07 03:02:36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5期)2021-10-11 00:30:24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2期)2021-04-01 03:08:56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新传奇(2019年44期)2019-11-25 01:48:33
如何养元气?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08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