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心功能的影响

2021-05-19 06:35王保红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9期
关键词:溶栓例数分级

王保红

(利辛县中医院,安徽 利辛 2367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被患者忽视而使其病情延误,并出现多种并发症[1-2]。目前,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进行抗凝、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等。上述治疗方式均可以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濒死的心肌细胞,防止其心肌梗死病灶的面积扩大,保护其心功能[3]。中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此病归为“卒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畴[4]。近年来,中医药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期间在利辛县中医院进行溶栓治疗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临床上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病情首次发作。2)患者病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3)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4)患者具有进行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存在重要脏器功能不全。2)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3)患者对造影剂过敏。4)患者拒绝参加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 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3 例,其平均年龄为(58.74±6.23)岁;其中,梗死部位为心前壁的患者有14 例,为心前间壁的患者有12 例,为心下壁的患者有4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5 例,其平均年龄为(58.94±7.02)岁;其梗死部位为心前壁的患者有16 例,为心前间壁的患者有11 例,为心下壁的患者有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对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为其吸氧,使用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使用自拟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此方的药物组成是:黄芪、党参各20 g,川芎、桃仁、麦冬、全蝎、炙甘草、全当归、茯苓、五味子、白术、赤芍各15 g,丹参12 g,石菖蒲、远志、桂枝、柴胡、大枣各10 g。将上述药物用清水煎煮,所得药液每日服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对两组患者均治疗4 周,告知其在治疗期间要忌烟、忌酒,禁饮含有咖啡因的饮品,避免情绪激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的疗效判定标准是:(1)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其心功能有所改善。(3)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均未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2)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监测并记录其各项心功能指标,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4)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NYHA 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Ⅰ级:患者的日常生活完全不受限,不会出现明显的疲劳感、呼吸困难、心悸、心慌等症状。Ⅱ级:患者仅在进行体力劳动时会出现疲劳感、呼吸困难、心悸、心慌等症状,休息后上述症状即可消失。Ⅲ级:患者在进行体力劳动时会有明显的疲劳感、呼吸困难、心悸、心慌等症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休息才能恢复正常。Ⅳ级:患者无法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发病。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在治疗期间,在观察组患者中,发生面色潮红的患者有1 例,所占的比例为3.33%;在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的患者各有1 例,所占的比例为6.67%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5,P=0.056。

2.3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DV、LVEF 相比,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SD、LVEDV 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 <0.05;其LVEF 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2.4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 <0.05 ;观察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 <0.05。详见表3。

表2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s )

表2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s )

注:▲表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 <0.05。

组别例数LVESD(mm)LVEDV(mm)LVEF(%)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62.00±2.8449.31±2.14▲44.98±2.0436.27±1.30▲38.72±0.2448.77±0.20▲对照组3061.68±3.3158.88±3.0544.64±2.5242.98±1.4038.23±0.5140.46±2.64 t 值0.40214.0680.57419.2370.87517.192 P 值0.6890.0250.5680.0300.3870.035

表3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比较[例(%)]

3 讨论

溶栓疗法具有见效快、易操作、费用适中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中[5-6]。程义贵[7]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结果显示,此法可有效地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降低其在溶栓后2 h 胸痛的发生率。张俊敏等[8]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结果显示,此法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的再灌注和微循环。上述研究结果均证实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其溶栓治疗的效果。

中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正气亏虚,使病邪乘虚而入,造成其心脉痹阻、心失煦濡所致[9]。《千金方》中记载:“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若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杀人”。这充分说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和危害性。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这不仅会影响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还会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其出现心功能障碍[10]。在本次研究中,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让其口服自拟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养阴益气、健脾行气、通利经脉的功效[11]。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改善其心功能。

猜你喜欢
溶栓例数分级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更正
分级诊疗路难行?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