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莉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由曹树基、潘星辉等整理出版的《石仓契约》至今已出版共五辑40册,主要收录明清以来浙江松阳县石仓的土地契约、家谱传承、账簿等民间文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史学、档案学、法学、农学、语言学和建筑学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在学术界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其词汇学价值进行探讨。当前,有关《石仓契约》的语言研究,学界初步取得一些成果,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郭敬一、张涌泉的《〈石仓契约〉方音俗字考释二则》[1],唐智燕的《〈石仓契约〉(第四辑)方俗字词考释五则》[2],杨继光的《〈石仓契约〉第三辑校读札记》[3],郭敬一的《〈石仓契约〉“葛(割)藤”类词语释义》[4],储小旵的《〈石仓契约〉字词考校八则》[5],余宏秀的《〈石仓契约〉(第五辑)校读释例》等[6]。硕士论文主要有朱选民的《〈石仓契约〉方言词汇研究》[7],李晓华的《〈石仓契约〉俗字研究》等[8],对《石仓契约》中疑难字词进行了探讨。但石仓契约文书藏量巨大,文书中仍有少量词语亟待研究,本文对《石仓契约》(第四辑)及《石仓契约》(第五辑)中的六则词语进行考释[9-10],旨在丰富石仓契约语言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有益参考。
《道光二十五年(1845)阙云开分家书》:“一土名祖堂上首壹半,并及八尺后,又正栋壹值,又横屋二间,并及披厦在内……”[9](P27)《乾隆七年(1742)石昌兄弟分家书》:“一龙后坪老屋左片厢房壹间,东角正栋楼梯边壹直两间,又及右片上厅正栋一直落地两间,楼上一间,又及西角落厫间一间……”“一龙后坪老屋右片上厅正栋西第二直梯边壹直,落地两间,楼上一间……”[9](P75-76)《道光八年(1828)阙永寿分家书》:“一下宅街店屋壹所,记三直”“一下宅街粪池一直”“并及厢房前后两片,右辟厅楼梯下正间一间,并楼,一左片横屋内手,并厨房共六直……”“一下宅街外手店楼屋二直,佃人章富,又后片披廊二直……”[9](P82-84)
按:以上契约中的“直”,本义为不弯曲、正直等义,契约中此字均出现在数字之后,组合成量词短语,故笔者认为“直”在此处用法盖为量词,因“直”有“不弯曲、自上而下”之意,此处盖为表示一整列建筑或土地的量词用法。黑雪静曾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契约中的“植”是由木柱义转喻为房屋或地基的称量单位,认为“直”和“值”都应为“植”的音近替代字,又推断“植”为“柱”的音近义通的异体字或方言字[11](P215-216),亦可佐证“直”的量词用法。其他契约文书中也有“直”作量词的用法,如《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光泽县揭德镜卖屋基契》:“光邑三都朱溪立卖契人揭德镜,今因无银使用,自情将续置屋基贰直相连,土名坐落石壁弯。”[12](P638)《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彬璟等换屋合约》:“立合约叔彬璟,原公分有横屋贰直,今与彬器兄换第七第八间,中有第陆壹间与侄为业起盖,面约侄先行起盖。”[12](P786)《清道光三十年(1850)胡英奎绝卖田文契》:“今为因无钱用度,情愿将前田一直出卖与奉化毛坤山为业,三面言明,田价钱念(廿)四千文。”[13](P110)《清同治四年(1865)黄干修承佃契》:“又瓦盖撇榭一直,并牛栏粪厂厕厅杂树等,承来耕作住居。”[12](P515)《清光绪十五年(1889)盘兴林卖断坽契》:“又禾养地一直,地琪茶林竹木,异并包买,四至分明,要行出卖。”[14](P359)石仓其他契约中还有“直”作量词的用法,兹举3例,如《咸丰八年(1858)张起文兄弟分家书(仁房)》:“坐落老屋正栋边间二直并宠堂在内,坐落老屋墙外落敖火相壹直”“坐落横屋第二栋左边正间二直、坐落横屋大门左边屋一直正,坐落横屋右手墙边屋壹直上栋安着”“坐落老屋正栋间壹直,坐落老屋相[厢]房边间壹直,坐落老屋下厅边间壹直,坐落老屋相[厢]房边间,连边火相壹直,坐落老屋相[厢]房背八尺后……”“坐落横屋上栋右边正间二直,坐落横屋右边相[厢]房厅壹直”“土名坐落横屋第二栋右边正间三直正,土名坐落横屋大门边右片屋壹直正。”[9](P228-230)《咸丰八年(1858)张起文兄弟分家书(礼房)》:“坐落老屋正栋间壹直,坐落老屋相[厢]房边间壹直,坐落老屋下厅边间壹直,坐落老屋相[厢]房边间,连火相壹直……”“坐落老屋正栋间壹直并宠堂在内,坐落老屋墙外落敖火相[厢]壹直”“坐落横屋左边相[厢]房厅壹直”“坐落横屋上栋左边正间二直”“坐落横屋左边相[厢]房厅壹直”“坐落横屋第二栋左边正间二直,坐落横屋大门左边屋壹直正,坐落横屋上栋右手墙边屋一直”“坐落横屋上栋右边正间二直,坐落横屋右边相[厢]房厅壹直”“坐落横屋第二栋右边正间三直,坐落横屋大门边右片屋壹直”[9](P238-241)《咸丰五年(1855)岁次乙卯仲春月谷旦》:“一坐落包处坑老香火堂,毗连横屋左手半堂壹直壹厢房透入路边庇叶壹直,一应在内……”“一坐落新屋门口灰寮屋歌坐一半,半坐外壹直,一坐落老屋大门外老牛栏屋壹直,壹坐落日松屋边牛栏左手下壹直。”[9](P266-268)亦有此意。
《嘉庆十六年(1811)张新富分家书》:“立分书人张新富,吾生在闽,年六十而北浙江,至松阳石仓住处,勤耕力种,齿积银钱,节俭成家……”[9](P219)《咸丰八年(1858)张起文兄弟分家书(仁房)》:“立分关人张门阙氏,祖父在闽,往浙江至松阳石仓源居住一伯余年,勤耕力种,齿积银钱,节俭成家……”[9](P226)《咸丰八年(1858)张起文兄弟分家书(礼房)》:“立分关人张门阙氏,祖父在闽,往浙江至松阳石仓源居住一伯余年,勤耕力种,齿积银钱,节俭成家……”[9](P237)
按:从上揭契约文意判断,“齿积”应为偏正式的合成词。“齿”当取“齿缝”“零碎”义;“积”是积累、积攒的意思,“齿积”当为细微的零碎的长期的积累,即类似于俗语“牙缝里省出来”之意,契约中亦为长期积攒银钱的表述。古文中也曾出现,《斯未信斋文编》:“商贾之成家立业,独无天乎?血汗齿积,原不能不放利而行,然或以劣货欺蒙远客……”[15](P88)描述了商贾之众在立业之初之艰辛,辛苦积攒很长时间才积累的家业;《秋水轩尺牍》:“叹春光九十,不属劳人也。家兄游直十年,齿积匪易。”[16](P76)《文章辨体汇选》第12部分中柳宗元的《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中:“大乍小色如枯骨或类死灰淹顇不发丛齿积颣重浊顽璞食之使人偃蹇壅郁泄火生……”[17](P218)《钦定千叟宴诗》:“以犬马齿积年叨豢糈受。”[18](P381)皆可证。
《光绪九年(1883)阙琳茂分家书》:“房屋中堂右片正栋壹值外半节,又并相房伙相 [厢]衕堂边一间……”“房屋正栋中堂边后节半值,并横屋伙相 [厢],同庆发对半……”[9](P117-118)《咸丰八年(1858)张起文兄弟分家书》:“坐落老屋墙外落敖火相一直……”“坐落老屋相[厢]房边间,连边火相一直……”“横屋后尝田一坵,归与仁、智两房架造伙相 [厢]二直,其架造伙相 [厢]屋料并及工资钱面断,尝众邀里,再照。”[9](P228-232)《咸丰八年(1858)张起文兄弟分家书(礼房):“坐落老屋墙外落敖火相[厢]一直”[9](P239)。
按:“火”在唐代前后为兵制单位的名称,后引申为“大伙”“共同”义①,如徽州文书中称共同租佃为“火佃”,例见明宣德元年(1426)五月初三日祁门李道弘立卖基地屋宇契约(赤)》:“十西都李道弘今有承祖标分得火佃住基田地壹备,坐落本都六保。”[19](P82)《明万历十五年(1587)七月初八日黄豹立卖屋基地契约》:“自情愿央中将承祖户下积字一千三百七十二号火佃屋地一片,今蒙清丈改作万字。”[19](P92)由上揭契约可知,“火”“伙”皆为共同义。故“火厢”盖为公共厢房之意,其功用类似于现代住房的客厅,供众人齐聚于此讨论交谈。《淳熙三山志》卷第十四:“总十四社,委丞轮差;城外,西烟火厢三社,尉差,一年替。怀安县二厢。”[20](P95)《古今笑史》:“屋柱悬灯挂,泥坯甃火厢。烟烟三幅幔,旧旧一张床。”[21](P431)亦可证。
《乾隆七年(1742)石昌兄弟分家书》:“使费在外,再贴磐费谷叁担,一议祖父母尝田计租陆拾担,完粮值管……”[9](P77)《光绪二十年(1895)冯文有分家书》:“一坐落米节林尝田下,安着茶山一处……”[9](P192)《咸丰八年(1858)张起文兄弟分家书》:“土名坐落长命岗众山一处,一批,横屋后尝田一坵,归与仁、智两房架造火相[厢]二直……”[9](P232)
《咸丰七年(1857)阙玉璋玉琏兄弟分家书》:“一分种膳田每年秋收租谷充纳于众,不得延迟”“一抽膳田开列于后:一坐落念一都黄旺老屋门首田一处……”[9](P101-112)
按:“尝”与“偿”为古今字,“偿”有“满足,实现”[22](P120)之意,“尝田”可理解为用于满足生计,实现温饱的田地;“膳”取“膳食”[22](P995)之意,“膳田”可理解为用于膳食的田地;故笔者认为“尝田、膳田”意义类似,盖指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或用来吃饭的土地。亦有多处文献出现:《汀州府志》第5部分:“赖相长汀人,性乐善。尝置尝田,建祖祠,修学宫,立义塚,造当坑桥,砌青泰……”[23](P747)《南平县志》(卷16):“闭户自缢,父应魁觉而救苏,引归家,分己膳田谷以养……翁姑怜其苦守,以膳田谷予之,终日勤绩,抚成弱孤,时年五十。”[24](P809)《广东通志》:“教风厉后进创立穗城书院岭南义学置膳田六百余亩以给四方来学之士月吉课甲……”[25](P57)《江南通志》第16部分:“神许我矣父果愈后农病笃恐贻父累以膳田易金置枕畔谓妻曰汝善事吾父吾得侍……”[26](P181)《西河集》:“至旭日公逝时李太恭人孝治丧过厚鬻膳田以供敛袭遂至乏食先生为经师济以修……”[27](P105)
《光绪十九年阙玉瑾流水簿》:“二月廿六,灰草四担,共二百九十斤。”[10](P16)《光绪二十八年阙玉瑾流水簿》:“二月十一,买灰草共一千二百六十文。”[10](P230)《光绪二十九年阙玉瑾流水簿》:“五月十二,来灰草八十斤。”[10](P284)
按:从上揭契约文意判断,“灰草”应为偏正式的合成词,现代汉语表述中亦有“草灰”的用法。“灰草”是一种肥田植物,又名“红花草”,在日常农耕中使用可达到肥田的效果,使作物生长良好,在乡下耕地附近常见。文中所书为“灰”的俗写,石仓其他契约中还有“灰”的俗写用法,兹举1例,如《光绪十九年阙玉瑾流水簿》正月十一日:“会内,来石七斤”[27](P9)“灰”的俗写在明清古本小说中易见,《集成》明刊本《关帝历代显圣志传》卷二:“时事非,忧君心乍。”《集成》明刊本《详情公案》卷四:“令人爬开烬,见骨骸堆叠,莫可认识。”[28](P256)敦煌文书中也有出现,《兔园策府》:“登台候朔,占五云而不差;入幕窥,应四气而无爽。”《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金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土。”[29](P165)《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猛火掣浚似云吼,咷踉满天;剑轮似星明,尘扑地。”[29](P166)
《光绪二十九年阙玉瑾流水簿》六月十九日:“换来牛母一只”[10](P286)
按:从上揭契约文意判断,“牛母”意为母牛,属方言词汇用法。李如龙在《汉语方言学》中提出:各种方言词汇差异可归纳为六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一类即为词形差异,并举例公马/马公等。[30](P99-100)明清时期福建契约文书中亦有此用法,《乾隆三十九年(1774)南平县陈天喜卖田契》:“立卖契人陈天喜,承自己分授得有大苗田一段,坐落土名鸡母堀。”[31](P75)闽语中称“母鸡”为“鸡母”,《汉语方言大词典》已收载[32](P3021),亦可侧面例证“牛母”。多地方言文书中均体现此种用法,类似用法在石仓其他契约中也有体现,如《光绪十九年阙玉瑾流水簿》正月十四日:“借还来鸡公一只一斤四两”[10](P8)《光绪十九年阙玉瑾流水簿》二月初五日:“玉几,去鸡公一只”[10](P14)
石仓契约藏量巨大,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契约文书中的俗字、词汇等在多方面有着重要学术价值。虽然学界做了不少研究,但契约文书中俗字类型多样,蕴含丰富词汇,仍然有许多内容有待我们深入探讨。
注释:
① 参见储小旵、张丽《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第六章“伙佃”条,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