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欣蕾,丁蓉,李鑫刚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三教”改革精神,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构建新形态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让各行各业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全国小、中、高等学校都推迟了开学。应急之举,教育部发出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议[1]。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线上教学掀起一股浪潮。复学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复学复课工作20问》围绕复学复课和疫情防控等方面,解答了师生、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校园安全和师生身心健康提供了科学指引[2]。然而,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合理衔接?如何落实线上“新形态”课堂?本文从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形态和学习评价三方面做出分析,旨在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中心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是研究性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下进一步深化应用的产物。信息技术之于改革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催化、滋生等方面[3],而新形态课堂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新形态教学资源、教学形态、教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新形态的教学环境是指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更为主动的学习,可以满足各种情形下的不同需求。新形态的学习评价体系是指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有效互动和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创建影响完成度和学生成功等因素的评估体系。
在“新形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展,课堂时间得以释放,互动学习、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形态层出不穷,学生不再是听众,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活动。在课外,移动学习APP、社区讨论、群问答等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意愿。有统计,实施新形态课堂后,学生课堂参与度更高,主动发问、乐于尝试解决复杂问题的趋势平均增加10%,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由改革前平均1小时变化为2-3小时[4]。由此可见,即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新形态课堂的开展也在探索前进。
疫情目前得到了控制,但病毒伪装性极强、潜伏期超长且仍在变异,还会有“多点开花”、局部“爆发式”蔓延等风险。在教学方面,会有以下三种状态:一是常规状态,学生可以回到学校在教室正常上课;二是分批上课状态,学生一半到教室上课,一半在宿舍上网课;三是完全线上教学状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新形态”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教学资源、上课形式和考核评价三方面都应充分准备,才能应对不同的情形,有效地在三种情况中自如切换。
在研究过程中,经过多方调研得知入室盗窃案件在长春乃至于全国都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因此,本研究以发案具体时间、月份、案发行政区域三个要素为指标进行统计。
总额预付制下的DRGs医保费用控制,其本质就是要对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在这种支付方式下,通过严格控制患者的均次费用和患者的医药费用,严控医师大处方、重复检查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患者权益,减轻了患者负担。其目的是将医保总额通过DRGs病种分解到各个临床科室的多个金额较小的控费指标,结合PDCA循环法实现医保费用的全面控制。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思路帮助医院和临床科室及时找到引起医保费用变化的不合理因素,据此对责任科室进行必要的干预,最终通过精细化管理完成医院医保总额基金控制的目标。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教育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一种很可行的“新形态”教学形式,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任何一种形式。线上资源需要准备的有视频、习题、讨论话题、电子教材和电子课件、(仿真)实验手册、软件包等。其中视频录制工程量最大,需重视并提前做好,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每节课前视频的录制。可采用录屏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提升课堂专注度。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单纯的讲解实验原理或过程,容易让学生忽视实验细节。于是学生在做实验中,只能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自主性与探究性会严重下降[7]。将实验演示纳入新教材中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但若是完全线上教学模式,则需要教师将对应的仿真实验引入课堂,结合实际线下实验录制的视频,选取有代表性的仿真实验,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知识。
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各高校展开线上教学,但这种切换仅仅完成了“停课不停学”的任务,还无法保障教学质量。为避免学生在线上课堂中出现瞌睡、跑神等现象,教师不妨尝试打开弹幕功能,可以实现师生、生生的随时互动,也可以随时进行答疑。在线上或线下教学过程中,除“微翻转”授课方式外,阶段小组汇报式和测验答疑式课堂也是“新形态”课堂的体现,此两种授课方式可以转变学生外在、被动、依赖式的学习状态。其中,阶段小组汇报式课堂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汇报,给学生锻炼的平台,提升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汇报需要制作PPT、写文案,这对学生进行信息搜索、筛选也大有帮助。在测验答疑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抢答器、随机抽取等线上的小工具,缓解课堂气氛,提高参与度。此过程可以师生、生生互助互答,在给学生一定学习压力的同时,来加深知识的内化,进行及时教学反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特别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需要有大量的实训,如学生不能到校,需能让学生看到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因此重点实验的录制也必不可少。如果将实验视频也放到课前任务中,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新形态教材是实验视频很好的载体。将实验部分放入教材中的二维码,实现优质数字资源扫码获取、良好互动,也能够方便网络不好地区的学生展开更方便的自学。实训室的建设对线下学生帮助很大,可融入先进的技术,如人脸识别、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新形态”手段,实现管理平台与实训设备数据共享[6]。
“新形态”课堂资源的建设离不开视频的录制,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需控制好视频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此课程基本完成了符合新形态课堂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通过对所学课程进行知识点归类。如图1所示,在超星泛雅学习平台上共完成76个章节任务点的建设,发布45个课前和实验视频;创建网络作业36次,发布仿真自制文档15篇;发布话题讨论并收到回复共计899次。此平台增加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更加灵活、人性化,打造了新型的教学环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充足的准备。
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不仅要考虑到疫情因素,也要结合具体章节的特色与特点,将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项目教学法、阶段式汇报以及测验答疑等很好地融入了课堂中。项目在哪里体现:图片吗?如项目四采用项目教学法,为期两周,线上线下均可开展;项目五所设计内容较多,基础理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以学生讲、小组讨论和组间问答展开,实验部分则充分利用“学中做”,将理论和实践结为一体;项目六功放单元则采用学生小组讲授方法;项目七等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展开。若遇到完全线上教学状态,实验部分改为线上仿真进行。
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而参与其中且能被优化的所有教学要素的总和[5]。传统的教材+PPT式教学资源远远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更无法满足“新形态”课堂的需求。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的建设是第一步。
总体看,《东风破》中使用的历史典故大体上是悲凉基调的。词作者方文山无疑用这些典故给予了歌曲更古老缱绻却又鲜活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697 Super “STAR”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exosome-rel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ies
图1 课程门户和章节建设图
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应是一张试卷定胜负,而应该是过程加结果,全面地考核。考核也不能是老师一人的工作,要让学生参与,更客观的考核才能促进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习场地、方式的不确定性,应当建立环环相扣的考核制度。线上课前学习视频进度、讨论、签到都应当及时纳入考核中。在阶段小组汇报中,要融入组与组之间的互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建立多元、多维度的考核体系,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文章并非写出履历的事实,而是从“追求真理”的角度整理自己的思想问题。而从书名可知,为使佛教相关人士注意,此文章包含偏差及强调。叙述自诞生至开始修习洋学的前半部分相当于长冈时期的事,后半部分则相当于东京大学时期的事。
以项目五中“集成运放线性应用”为例,来具体说明课堂如何展开。本次课堂主要体现的是“线上线下混合”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新形态。此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集成芯片,对集成运放的工作状态判别至关重要。首先,课前学生需要在泛雅超星平台上完成课程视频,并在完成此任务点学习后完成相应的测试题,记录好每个人的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经过教师大约10分钟的讲解,教师再次发布随堂测试,此次的测试题目包含之前的所有题目,同时又增加一定新题目,新的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拔高和加深,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并及时上交答案。教师将数据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目进行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随测答题情况分析图
针对本节课堂的特性,很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在前面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随即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展开,采用“控制变量法”,各小组给出的实验数据均不相同,最终每个小组需要将各自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教师最后将表格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验的结论。随即教师开始进行理论的分析,既是对实验的验证,也是将理论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在课堂结束前,教师会带领大家进行复习和回顾,主要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此类的复习方式在每节课、每个章节中都会有所体现。
以上只是以“集成运放线性应用”为例进行新形态课堂实施的说明。且是疫情不紧张下的授课方式,若疫情紧急,需要线上授课,则需将线下的实验换成线上仿真来进行,所需要的文档和视频已准备好。教师每节课有每节课的特点,故每次课的展开都有与之对应的策略。总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新形态”课堂的宗旨。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超大规模在线教学中指出的六个关注中,包括探索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8]。在创建此次新形态课堂的评价体系中,打破原有的评价模式,建立了新形态课堂下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此次新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参与、互动以及网络上参与的讨论、作业、小组协作都纳入评价范畴,在泛雅超星学习平台上直接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学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本学期本科目的所得成绩,使学生能够跟踪与评估自己的学业进展情况,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图3 多元化课堂评价体系图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新形态”课堂的实施,教学资源的面面俱到可以确保线上线下教学的顺利衔接,不论是线上或线下教学,都可以有对应的“新形态”课堂组织模式,而环环相扣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每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一项教学的创新与改革都是复杂、盘旋上升的过程,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想要更好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并实践“新形态”课堂,需要教师付出更好的努力去大胆地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