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及达标是师范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三笔一话技能、说课教课技能、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技能等都是师范生应掌握的必备职业技能,而语言技能掌握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对于师范生职前培养阶段而言,语言技能包括准确规范的普通话水平、清晰简洁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化、儿童化、艺术化的教育专业用语。师范生语言技能的培养直接指向的是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因此培养师范生语言技能应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及专业课教师的引导示范性方面着手。
关键词:实践取向;师范生;教师技能;语言技能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能够用准确流利清晰的语言传递知识、表述问题和解答困惑是一项最基本的素养。教师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五育”融合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教师需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师范生作为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掌握必备的语言技能,才能胜任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本研究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反思和经验的总结着力探讨一下师范生语言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
一、师范生语言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新时代师范生培养更加强调标准规范和内涵建设,对于师范生培养而言,掌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岗位要求是基本的前提条件,而良好语言素养的修炼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1]师范生语言素养及语言技能培养直接指向的是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其重要性及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炼语言修养,师范生今后面临的是教育教学工作,准备一次课不仅仅要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往往才是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讲课的过程中,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表述是否准确、表达内容是否精确、语气是否恰当、传递的信息是否到位、语言素养是否深厚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决定了课堂能否生动有趣,逻辑有序,学生能否抓取知识重点,理解知识难点,懂得语言的运用。二是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炼可持续发展能力,师范生走向教育工作岗位,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而语言素养及技能的修炼是长期的学习过程。不管是课堂教学语言还是专业的教育用语都需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课题的变化以及班级精神氛围的变化而做出改变。三是为师生和谐的对话沟通奠定基础。师范生除了会面临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以外, 还会面临班主任工作,作为一名班主任会涉及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会与学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素养才能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有话可说,语言才有艺术感和真情实感,学生也愿意敞开心扉谈心里话,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师范生语言技能的三大构成要素
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修炼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过硬的师范技能能够让师范生更好适应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针对师范生语言技能培养,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普通话》、《教师口语》、《语言活动指导》等专业必修课程和一些语言类的选修课程,除了课程教学以外,还有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学生的早晚自习活动、演讲话剧辩论社团活动、微课比赛活动、故事表演活动等。笔者针对语言素养及语言技能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准确规范的普通话水平(基础)、清晰简洁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核心内容)、教学化、儿童化、艺术化的教育专业用语(主要内容)。首先,普通话水平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和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要求,师范生应该通过普通话水平达标测试。通过普通话课程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从而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语言素养。其次,课堂教学语言的训练主要通过教法类的课程或是语言活动指导类的课程去训练,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言之有评的,根据这一原则设计课程和设计训练内容。[2]最后,教育专业用语的把握,主要考虑到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开展语言技能培养时前有教师教育类课程,相关课程包括教法类课程、文学类课程等,后有见习实习,因此,师范生需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和教学特点掌握一些教育专业用语。
三、师范生语言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形成师范语言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
师范生语言技能教育形成了前后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前有普通话课程和教师口语课程,同期开设了语言类选修课程,每学期见习、实习,学生每日安排课后普通话训练,同时安排了教法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后期学生有一学期的教育实习,不管从理论教学层面还是实践教学层面,都是基本符合师范生专业培养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实践训练为主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课内延伸课外,校内延伸校外。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学习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有撰写计划、个别试教、分组试教、下园见习、观看录像、讨论评议、示范训练、合作讨论、模拟表达等多种形式,以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二)理实结合创新语言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
语言技能类课程的定位本就是理实一体的课程,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运用的训练。由于课程性质的实践性特征,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的语言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语言技能课程的一种探索模式。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运用形成一套师范生语言技能训练的方案,该方案分为三阶段四流程,三阶段分别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四流程为学习者分析、学习资源整合、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效果评价。[3]课前主要获取分析学习数据,每次课进行对比分析,全方位掌握学生的语言训练情况,为后续的教学实施过程提供参考依据,这一步骤主要为一个前端分析即学习者分析;课中环节以语言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理论学习为指导,基于课堂训练调动各类线上资源,比如普通话学习资源包、微信公众平台、各类语言学习的APP等,帮助学习者把握语言技能的相关理论和训练技巧,此外,以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训练评议的方式设计各类训练活动,此阶段主要为学习资源整合和学习活动设计;课后环节主要为学生能够进行自主自觉的训练,同时教师能监控学生的训练成果,主要为学习效果的评价。语言技能的训练本就依赖于实践训练,学生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和如何把握语言的运用。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性作用
师范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不仅仅依靠语言类专业教师的教授,而应与师范专业课程的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协作,形成教学团队,营造语言技能学习的氛围。首先,教授普通话课程教师口语课程的语言类教师应形成一个语言教学组,共享教学资源,同科组备课,相互磨课研课,探讨各授课对象的学习特点,针对学生语言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去设计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点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以师范生的普通话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大纲的撰写由授课该门课程的教师共同讨论协商,形成一个基本原则,即普通话是语音教学课,实践训练是主线,语音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点——线——面——体”,从“拼音、字、词——句、段——绕口令——对话”设计普通话课程“普适性”教学内容,使课程的设置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这也与其它同类型学校的语言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才最终形成了该课程的定位。其次,师范生语言技能的形成不单只是掌握普通话,通过普通话过级,更要掌握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课堂教学语言和管理过程中的教育专业用语,因此教法类课程的教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都应该与语言类教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师范生语言技能培养的质量。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有一门学前儿童语言活动指导课程,该门课程由语言类教学和教法类教学的教师共同授课,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以及组织实施各类语言活动。因此师范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应该发挥授课教师的引导示范性作用,为师范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才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除了备课环节的精细以外,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学语言能力和专业的教育用语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质量,也会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师范生阶段语言类课程 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4]努力提升师范技能,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衔接融合的实践机会去努力练习普通话,多观摩优秀教师示范课,多学习多阅读多积累专业类书籍和文化类书籍,把握课堂教学语言和教育专业用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斌,陈萍.论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语言素养修炼[J]. 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2]谢忠凤.小议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语言素养提高的途径[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5(05).[3]文佳唯.基于混合式學习的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训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王红梅.提高专科层次师范生语言素养的探索[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作者简介:
全鸿萍,女,1993年12月生,汉族,四川自贡人,学历:本科,职称:助讲,研究方向为普通话、学前儿童语言 单位: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