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琦
摘 要:音乐欣赏课应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则贯穿于音乐课堂始终,并且同音乐情感体验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以人音版第十册欣赏课《致春天》为例,通過不同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探讨了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在欣赏课中的运用与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欣赏课;音乐审美;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之间相互渗透,并且贯穿于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之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活动中更应关注音乐本体,关注音乐审美,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接下来以人音版第十册欣赏课《致春天》为例进行阐述。
一、创设开放式审美感知,引导情感融入
音乐音响随着时间中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在音乐听觉审美活动过程中,不同的听赏者所赋予音乐作品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分析学生学情,该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创造力。新课标学段目标中指出:应“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例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关注到学生听赏过程中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同时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
如《致春天》课例导入环节中,教师在不介绍任何有关音乐作品信息的前提下,完整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静心聆听音乐,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初次感受用书写的方式描绘出来并进行交流。听赏者的主观认知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听赏情感体验,产生不同的听觉联想。但其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于,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审美感知是相同的。接着,教师为音乐作品进行了作者及创作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音乐作品,感受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含义,体验作品情感。
二、启发探索式审美认知,增进情感表达
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引发人们产生不同的音乐情感联想与想象,究其核心在于音乐要素的变化。正是由于不同音乐要素的组合才能形成不同的、丰富的音乐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音乐审美认知过程中,应关注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式的学习体验过程。
如《致春天》课例教学作品第二乐段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乐曲第二乐段,思考这一段的音乐情绪是否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选择合适的颜色,画出音乐的旋律线。通过旋律线的绘制,引导学生探索分析音乐中的力度、节奏、音高 等音乐要素的变化,由此探索相关音乐情绪与形象联想等音乐审美认知活动。接着,通过小道具——皮筋引导学生通过拉伸皮筋,感受乐曲旋律中音符的力度与长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联想到的画面与场景,启发学生通过纸张根据音乐情境编创声势律动,展现雨声音量由弱到强的变化,并融入音乐音响之中,最终激起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与共鸣。
三、提升自主式审美理解,激发情感创造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终回归音乐情感的表达。音乐作品凝聚了大量丰富的音乐情感,听赏者通过自身积累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进一步提炼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认识的积累,开发学生自主鉴赏音乐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新创造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如《致春天》课例教学作品尾声及乐曲编创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尾声并思考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通过再次聆听音乐尾声部分思考音乐呈现出了几部分层次?学生通过对音乐理解展开联想,感受到尾声的音乐如同春日的雨后,好似花蕾初绽一般清新美好,体现了自主感受美、表达美的审美理解过程。在自由编创环节中,学生根据想象的音乐场景,分别选择了鸟哨子、海浪鼓、音树等乐器为乐曲加入伴奏,激发学生对乐曲二次编创热情的同时加深对乐曲情感的理解、表达与升华。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抒发情感。同时,通过听赏音乐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听赏者通过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获得音乐审美,并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感受音乐所赋予听赏者的情感体验,促进听赏者与作品产生共情。最终听赏者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