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黎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在中职思政教育阶段,教师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能够突破以往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互脱离的局面,打破学科界限,使得学生在实现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劳动素质水平也不断提升。因此,围绕中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问题展开探索,具有很强的教学研究价值。
一、中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围绕目前中职思政教材内容展开分析,我们可发现,新时期的思政教育课程标准针对劳动教育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如,思政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日常授课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遵守道德法律制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让学生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公民。此处所提的“爱心”和“责任心”,与劳动教育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在中职思政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的教学目标。可见,中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因而在中职思政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推动课程改革活动持续进行的关键。
二、中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渗透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中职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提起对课堂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教师仍然只采取言语讲解的方式授课,就容易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此時,教师通过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就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也具有立德树人、强身健体的效果,因而劳动教育在思政课堂上的渗透,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使得学生在劳动实践环节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内容不仅仅是空泛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政学科的实用性,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劳动教育的渗透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不少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劳动机会。在以往的中职教育体系中,教育者也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难以得到提升。而劳动教育的缺乏也会影响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如不少学生因缺乏劳动教育,导致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社会上啃老族的出现,大多也是因为他们缺乏劳动体验,思想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此时,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就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
(三)劳动教育的渗透能够拓宽思政教育的路径
思政课通常都是以讲授法、演示法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发展。倘若将劳动教育引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劳动实践中,就能够拓宽思政教育路径,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选择。与此同时,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下,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这对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和学科素质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三、中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困境
(一)劳动教育尚未形成体系
从目前状况来看,在中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劳动教育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因而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这种情况下,中职思政教师要想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就具备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缺乏必要的教学参考;劳动教育未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畴,导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参加劳动教育,不愿意主动承担劳动职责,如此就增加了劳动教育的渗透难度。
(二)思政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渗透经验
在以往的中职学科教学体系中,由于劳动教育未成体系,因而不少教师都难以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此外,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不需要有意渗透到课堂上,而是靠学生的自觉。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容易忽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也未重视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加之不少教师自身的劳动素养并不高,如此就难以给予学生有效的劳动教育指导。劳动教育渗透经验的缺乏,使得中职思政教师难以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
四、中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针对中职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渗透的困境,教师还需要展开进一步探讨,以此寻找可靠的教育途径。
(一)挖掘思政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包括劳动创造幸福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等等。在中职思政教育学科教学体系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活、孝敬尊长的意识。事实上,在中职思政教材中,包含了诸多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注重对思政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挖掘,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劳动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生产、劳动与经营”这单元中,涉及诸多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将生产、劳动与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相结合。在讲解思政理论知识点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生产、劳动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展开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生产劳动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劳动的艰辛,增强劳动价值认同感,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如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劳动教育在思政课上的渗透方式
在中职思政教育中,能否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能否创新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思政课堂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对课堂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劳动教育也无法有效渗透,如此就影响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效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发挥出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教师应该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并且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灵活渗透。
以“生活与消费”这单元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可以将部分生活案例引入课堂,采取案例分析教学法,让学生意识到“每一样物品都是劳动者辛勤付出的成果”。又或者在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部分内容展开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劳动是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三)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
中职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知,重视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中职思政学科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对思政内容、劳动技术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提升道德素质的同时,形成主动承担职责,主动参加劳动活动的意识。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劳动任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以此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劳动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垃圾分类的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或者引导学生回家之后,给家中其他成员做好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垃圾分类宣传与指导工作,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借助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服务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四)完善劳动素养在思政课的学习评价
劳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完成劳动作业层面,而且应该融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首先,中职思政教育应该将学生日常的劳动表现纳入思政学科教育考评体系中,促使学生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其次,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学生日常劳动表现记录工作,包括参加劳动的次数、参加劳动的态度,等等,基于此,形成劳动档案;再者,结合教育部门提出的劳动教育教学要求,将劳动素质考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标准。
例如,在期末考试测评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劳动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劳动素质发展状况纳入思政学科考评体系中。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意识,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让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完美结合,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中职思政教育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劳动教育进行有效渗透,以此发挥出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逐渐成长成才,使学生在日后成长为国之栋梁,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