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红 刘旭东 李华慈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理念急需转变。对于民办本科高校而言,如何在新一轮的教育革新当中占据有利地位,进行教学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是关键。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中要求“各高校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对于民办本科高校而言,更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借助教育信息化,推进和引领高校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教育新模式。
广东东软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为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破解民办本科高校师资力量薄弱、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气氛沉闷的状况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学校于2014年启动了以“为大学生提供满意课堂”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改革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设计、政策激励、条件支撑、机制推动”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实践。
一、教育信息化改革实施内容
(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多部门系统化改革推进机制
为了持续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从顶层设计上,学校联合教务部、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工作部、数字化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部五部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改革推进办公室,下设项目推进组、教师培训组、学生学习组、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组、教学评价组,教务部负责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立项和管理,数字化教学中心负责信息化教学改革所需基础设施的运维,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质保部负责教育信息化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评价,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的宣传与发动。在工作机制上,学院通过工作量认定、立项支持、沙龙交流、技术保障等激励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见图1)。
(二)突出名师引领,广泛开展师资培训
为提升师资力量,突出名师引领作用,学校定期举办教学研究论坛,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特点,面向全体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示范,如邀请宁波大红鹰等教学信息化改革效果较好的学校专家及蓝墨公司、阶梯教育、超星公司工程师等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校内推荐教学质量为“优秀”的教师及教师教学大赛获奖的教师开展公开示范课等活动,并选送20余位教师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进修教学法及教育信息化改革课程。通过广泛开展典型课例展示、“说课”观摩研讨、MOOC培训、教学技能竞赛等多种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提高平台,有力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快助力教师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秀教师。
(三)满足个性需求,项目化推广和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校以项目的形式推广“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翻转教学模式,形成了成果汇报式、主题研讨式、项目训练式、答疑式、情景模拟式等课堂学习组织形态,满足了学生及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同步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如《广东东软学院MOOC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试行)》《广东东软学院“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办法(试行)》《广东东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广东东软学院教学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将改革绩效质量评价与教师业绩评审相结合,对优秀改革项目进行奖励,积极探索破解个性化教学难题的路径。
(四)夯实基础建设,重构信息化教学空间与资源环境
学校校园配置网络信息点23500个,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多媒体设备装配所有教室,师生均配备笔记本,建成含10间翻转教室、5间远程直播教室的翻转课堂示范区,示范区的无线投屏技术支持手机、电脑及显示端的实时互联,构建了线上线下打通、课内课外一体的智能型教学环境。平台资源建设方面,采用“引进、合作、改造、建设”的方式,先后从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地方高校优课联盟等平台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并与超星集团等公司合作,将校内精品课程升级改造,另外还建设有一批典型课例、微课及在线开放课程,以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求。
二、教育信息化改革取得成效
学校经过持续5年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寻求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持续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教育信息化改革初见成效。
(一)構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生态
学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在多部门联合推动下,一半以上的公共选修课和近1/3的专业课采用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遵循深度学习路线,以项目、任务、问题为探究载体,建立了融“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的教学基本范式,形成了学生主导的成果汇报式、主题研讨式、项目训练式、答疑式、情景模拟式等课堂组织形态,搭建了传统实体课堂、网络课堂、混合课堂等多元并存的课堂教学生态,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升。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高级别的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
(二)各类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捷报频传
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推进以来,学校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外语微课大赛、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等各级赛事中屡获佳绩,捷报频传:获得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课题立项4项;在近三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大赛中,累计获得高等教育组一等奖7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0项,被评为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近四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中获省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5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五届外语微课大赛”优秀组织奖;获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优秀奖1项;获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三)在线开放课程在多家平台受热捧
学校已建成的在线开放课程中,11门课程在超星学雅网络教学平台上线,7门课程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上线,8门课程在学银在线平台上线,2门课程在优课联盟上线。《数据结构与算法》《企业资源规划 ERP》获立项为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广告创意与策划》《Oracle11G数据库应用》《ERP综合实验》《Linux程序开发》《电子商务物流》等5门课程总点击量均超150万,其中《广告创意与策划》被学银在线平台列为推荐课程,并获认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类),现已有超14万全国学习者参加学习,师生互动量高达18万次,课程浏览量突破640万。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名师示范,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课堂、网络、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授课能力;通过打造典型教法课例,鼓励MOOC、微课程建设,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的有机融合。在系列教育教学信息化研讨、培训、观摩和改革实践中,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增强、研究和执教能力显著提升,并催生了一批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表现优异的青年教师。
三、教育信息化改革经验总结
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一把手工程”,构建在校领导指导下的多部门联动机制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关键。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强调自上而下的“统筹设计、政策激励、条件支撑、机制推动”工作思路,注重多部门的协同与联动。其次要勇于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学区,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呈现形式、传输方法和服务模式。再次,学校通过工作量认定、立项支持、沙龙交流、技术保障等全方位的激励措施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条件上持续的支撐,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广东东软学院在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程中,构建了“四套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三项教育信息化改革推进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牢牢把握教师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紧紧抓住“如何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打造学生满意课堂”这个核心,通过四套教育信息化改革方案指导教师逐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并通过三套保障机制推动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有助于解决民办本科院校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碰到的难题,相关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