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种“新常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仅规模大、速度快,而且“长寿不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
早在2105年,国家就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又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促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社会和政府主要举措,契合了当代“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要求。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健康养老也逐渐重视起来,并不断对传统养老模式研究进行创新,提出了几种健康养老融合模式,主要有“体养融合”、“医养融合”和“体医养融合”三种模式。下面就这三种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所谓“体养融合”养老模式,是指将老年休闲体育与养老服务体系相融合,在老年人生活中融入体育的元素,让老年人积极参加合理、健康的体育锻炼。
黎文普,龚正伟(2014)探讨了两种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方式的实现路径。郭永红(2015)对以体养促进丽水地区经济生态建设开展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谭分全(2016)以肇庆市为例,分析了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即高校、企业、政府相互合作运行模式。李真雯等(2016)分析了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环境,并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对策。叶宋忠(2017)在产业融合理论的视域下,分析了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产业边界、互动机制及融合过程,进而提出了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冯洁茹(2017)分析了体育融入养老产业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刘志勇,杨少雄(2018)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探讨了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互动机制及路径机制,指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延伸型融合。叶宋忠(2018)分析了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相关建议。刘远海等(2019)指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的提出对健康养老、精神养老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关宏(2019)对陕西省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态势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对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融合策略分析。韩松,王莉(2020)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和案例比较,在探讨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考证了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市场关系和经营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融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治疗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袁晓航(2013)认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是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黄佳豪,孟昉(2014)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对“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总结了其发展困境,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赵晓芳(2014)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当前我国三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而提出了养老服务战略框架。王胤添(2014)通过分析影响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实证模型,从理论上构建了“医-养-康-护”融合的新型机构养老模式,并指出了政府、机构和个人这三大主体的定位。杨贞贞(2014)在系统研究青岛长期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的设想。朱婧(2015)提出了基于社区养老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引入商业运作导向的医养融合实践模式。冯丹等(2015)分析了部分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问题及对策。龚勋等(2015)指出可以通过融合互联网、云计算等数据采集技术,对医养融合服务对象提供统一规范的健康检测与分析,并据此为其提供健康评估。张晓杰(2016)指出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创新面临的瓶颈,进而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梯度服务序列、跨部门协作、探索性的长期护理保险覆盖、人力资源储备等政策。马丽丽,陈娜,汤少梁(2016)分析了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医养结合的政策,进而指出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系列措施。邓大松,李玉娇(2017)从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等现实背景出发,分析了医养结合模式的供需困境,进而提出了医养结合服务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马宏霞(2018)认为养老机構应通过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建立健身指导服务站等途径,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的体育养老服务。李长远,张会萍(2020)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品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服务是其必然路径。刘桂海,范雨琪等(2020)通过分析北京市242家民营养老机构的调研数据,发现医养结合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沙卓娃等(2020)结合社会资本理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周玉玲,迟莲,金丽芬(2020)应用SWOT-PEST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4个维度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现存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体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是在整合了“体养融合”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围绕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充分发挥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的各自优势,实现对老年人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全覆盖的健康管理和生活照护的一种新型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王会儒、姚忆(2017)将“医养结合”及“体医结合”模式进行整合,提出以传统养生体育为载体,构建“传统养生体育+医疗+养老”老年健康干预模式。戴志鹏、马卫平(2018)提出了构建“体育锻炼+中医+居家社区养老”干预老年健康“治未病”和“康复体育+西医+机构养老”干预老年健康“治已病”的路径选择。赵妍妍,童立涛(2018)基于协同效应理论分析了构建“医养+医体”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对策。蓝敏萍(2019)分析了广西体医养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设计。王刚军,李晓红,王伯超(2019)提出了新时代社区“体育+医疗+养老”的服务方式,并阐述了“体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理念内涵、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依据和构建方式。吴天琴,周文来(2019)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S),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探索了体医养融合智慧健康扬州样本的可行性。华冰,陈永军,彭春政(2020)提出构建“体医养结合”老年健康干预模式的基本思路、组织架构和实施流程。冯鑫,刘艳娜,隋东旭(2020)根据社会共生理论,提出了体医养健康共同体的建构理论,并设计了共生路径,分析了体医养健康共同体的价值逻辑。
4
虽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政府的日益重视,2013年以后,关于“医养结合”方面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文献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医养结合”的内涵、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几个方面,且目前大多侧重于从医学角度进行理论探讨,实证研究较少。相比于“体养融合”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关于“体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相关文献很少,而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体医养融合”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模式内涵、基本思路和构建方式等方面,缺少实证分析以及与其他健康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
其中,关于“体养融合”方面的研究,部分文献提到体育保健养老、休闲养生、体育文化养老等的模式,但是直接研究“体养融合”的文献并不多,并且关于如何构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的研究更多地仍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研究存在内容、方法、结论方面的趋同现象,描述性研究较多,探索性研究偏少。无论是从健康养老需求角度来看,还是从产业融合供给角度来看,健康养老融合模式都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期待有更多应用性研究的出现。
[本文系吉林体育学院自主创新基金的研究成果]
(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4).
[2]叶宋忠.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互动机制与融合过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4).
[3]韓松,王莉.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关系检视及模式识别[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
[4]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5]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6]王会儒,姚忆.“传统养生体育+医疗+养老”的老年健康干预模式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7(3).
作者简介:李敏(1981—),女,汉族,辽宁阜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