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
——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

2021-03-25 19:55林凤春
关键词:宾阳县宾阳活动

林凤春

(广西财经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传统节庆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地方民族的集体记忆。“进入现代社会后,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极大消解了传统节庆的生存土壤”[1](P58),具体表现为追逐经济效益导致传统节庆文化内涵弱化,仪式感变商业作秀,年轻一代参与度越来越低,传承后继乏人等。“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但不应该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奇风异俗。它既是拥有久远历史的文化遗产,又是为当代国民人人享有的生活文化。”[2]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的一个特色节庆,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东方狂欢节”“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中华一绝”等美誉。

一、宾阳炮龙节的当代演变

(一)节日活动:从传统民俗到现代娱乐

炮龙节的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传统民俗活动有白天的游彩架(亦称“彩飘”)、晚餐的灯酒会和晚上的舞炮龙。游彩架一般由数个孩童扮饰成特定的人物形象,一个孩童站在架台上,手持刀、弓、剑、伞、扇、花篮等道具,道具上或站或坐立着另外一个孩童,造型多错层设计,道具上的孩童如悬半空,令人称奇。内容题材多为中国历史神话传说及广西本土民间故事,如《白蛇传》《哪咤伏魔》《刘三姐和阿牛哥》《瓦氏夫人》等,如今则拓展到表现炮龙雄风、龙腾盛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地飞歌、奥运会、中国女排等。灯酒会本为各街道社区及村社一年来添了男丁的人家自备酒菜,宴请街坊邻居或同族村民分享庆祝的宴会,参加者均为男性。如今,“吃灯酒”也称“百家宴”,已演变为各家各户共同出资,不管男女老幼,均可参加聚餐宴饮,添丁(不论男女)家庭则额外献出猪头、阉鸡等菜肴。灯酒会表达了人们对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的祈福之意。灯酒会结束后,晚上七点钟即举行炮龙开光仪式,开始舞炮龙。舞龙者个个赤膊上阵,龙舞到哪家,哪家就燃放鞭炮来迎龙,炮越轰炸,龙越舞动。传统习俗是“炮声不停,龙舞不止”,等到该户人家所有鞭炮燃放完毕,龙才可继续往行。一些有财力的家庭会准备大量鞭炮,有时光是舞一家,就会花半个甚至一个小时,因此,龙队往往通宵达旦舞完整条街区。如今,百姓都有了环保的理念,炸龙祈福的仪式依然保留,但燃放鞭炮以适量为主,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为了炫富而过量燃放,所以,现在舞炮龙活动基本在凌晨时分就结束了。

2006年,宾阳县将炮龙节定位为特色节庆,从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等传统民俗活动拓展到现代商贸活动。在政府的推动、引导下,活动时间从1天延长到3天,传统民俗活动与春节文体活动融合,节日内涵与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有炮龙表演争霸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投资推介会、商品美食展销、“文化宾阳·悠闲农旅”文化旅游活动、书画摄影展、“骑趣宾阳”山地自行车赛、炮龙节开幕式晚会、“百龙舞宾州”等活动。2017年,首次引进商业投资,由成都红水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举办大型灯会和宾阳炮龙音乐节,进一步推动了炮龙节市场化运作能力,提升了节庆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节日承办:从民间自发到“官民合办”

传统炮龙节一般由民间自发组织。炮龙节是村民或街道居民联系感情的一大活动,每家每户会共同捐资,用于购买炮龙、吃灯酒等花销,有些热心人往往一捐就捐出购买一条炮龙所需的钱(1000元左右),个别人甚至捐出两三千元,少的也捐5元、10元。筹集舞炮龙的经费,各街道从来不硬性摊派,全部由各家各户和热心人乐捐,金额由捐资人自定。各街道的青年男子还会踊跃报名参加舞炮龙,而小孩子则可报名参加炮龙前面游行队伍中虾兵蟹将的游行。舞一条炮龙大概需要三四十人,包括举龙者、拿火把护龙者、抛火药者、举灯彩者、八音演奏者、敲锣打鼓者等。活动结束后,除了直接舞龙的十几个人由街道发给每人几十元的酬劳外,其他人一般是没有报酬的。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参与热情高涨。对于宾阳人来说,这才是过年的味道。

舞炮龙充分体现了宾阳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005年,宾阳县政府决定把炮龙节作为宾阳名片加以发展、推广,改变舞炮龙活动的民间自发状态,积极介入炮龙文化的抢救,承担炮龙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包装工作,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帮助下,宾阳县民间炮龙艺术协会和宾阳县恢复重建炮龙开光老庙筹备委员会相继成立,开始了炮龙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并就重建炮龙老庙进行筹款和协调土地等工作。2006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以“中华一绝”为题对宾阳舞炮龙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宾阳县把原本在大年初四进行的游彩架、踩高跷、仙马彩凤等民俗文化巡游表演整合到了炮龙节这一天,并让各个街道的龙队也先游街亮相,晚上再举行舞炮龙活动,节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2007年,宾阳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次“百龙舞宾州”炮龙节活动,白天组织龙狮队、彩架队、高跷队、仙马彩凤队、少先队仪仗队、少年腰鼓队、老年秧歌队、军乐队等进行民间文艺巡游活动,晚上组织101条炮龙在县城40多条街道开光起舞,吸引了20多万游客,是宾阳史上规模最大、最热闹的一次炮龙节,“百龙舞宾州”成为宾阳炮龙节的特色招牌。同年7月13日,宾阳县召开炮龙文化产业研讨会,邀请了100多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围绕炮龙节的发展壮大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要使炮龙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2008年,按照宾阳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把炮龙节办成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成为魅力独特、影响广泛、参与性高的盛大文化旅游节庆,给广大市民提供旅游、娱乐的平台,集聚发展合力,推动宾阳文化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宾阳炮龙节继续扩大文化与经济影响,除了延续民俗文化巡游、舞炮龙的主打节目外,还举办了经贸洽谈会、炮龙之夜文艺晚会、焰火燃放、旅游观光、美食节、师公戏联演、山歌会和制龙制彩灯评比、书画摄影展等活动。推出了由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作曲,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部长潘琦作词,著名歌手王宏伟演唱的炮龙节主题曲《炮龙雄风》。整个节日过得热闹而隆重。2008年以后,宾阳炮龙节基本延续了政府主导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节思路,节庆活动包括舞炮龙、炮龙表演比赛、经贸洽谈、旅游观光、优秀非遗展演、庙会、书画摄影展、灯酒宴、山歌比赛、美食节等,庆祝时间为3天(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该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旅游。2014年以后,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宾阳炮龙节回归传统,由宾阳炮龙协会、宾阳县商会等社会民间团体组织主办,在往年的基础上,活动内容主要展示宾阳本土文化的精髓,突出展示本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时间仍为3天。

(三)节日价值: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

2007年以来,宾阳县每年举办“百龙舞宾州”炮龙节,从正月初九至十一,内容不断丰富,节目更加精彩。2011年,在人民网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宾阳炮龙节还被评为“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宾阳炮龙以“龙狂舞、炮齐鸣、人狂欢”的震撼气势闻名遐迩,成为宾阳的文化旅游名片,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宾阳县的经济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1994年以前,宾州城里的炮龙不到10条,炮龙节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在1000万元左右,2006年,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000多万元,2007年达到6000多万元。2011年炮龙节期间,旅游收入达1.1亿元。2012年,游客达56万人,旅游收入1.3亿元,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4.12亿元。2013年炮龙节增加狮王争霸赛、宾阳山歌擂台赛、壮乡武术表演赛等近20项活动,宾阳炮龙节更具人气,炮龙节期间游客达57.5万人,旅游收入1.45亿元,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31.0608亿元。2015年炮龙节游客达33万人,旅游收入0.95亿元,共签约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5.03亿元。

宾阳炮龙节从对历史的纪念到全民狂欢,从初始纯粹的酬神祈福发展成为特色民俗文化的展示,在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效追求中逐渐实现演变与复兴。

二、宾阳炮龙节的发展困境

宾阳炮龙节经过当地政府十几年的精心组织,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路透社、法新社、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大公报、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70多家媒体,均对宾阳炮龙节有过报道,炮龙节已然成为宾阳的文化品牌,“中华一绝”“东方狂欢节”已是大多数人眼中的炮龙节形象。然而,热闹背后,宾阳炮龙节的发展也面临着现实困境。

(一)炮龙节文化价值挖掘不够

宾阳县政府自2007年起每年都会精心策划“百龙舞宾州”主题的炮龙节活动,借着丰富多彩的炮龙文化活动,同时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政府策划的各类炮龙文化活动主要围绕经济唱戏,为经济服务。游客看到的更多是浮光掠影式的民俗表演,体验的是热闹,却未必能真正感受到炮龙节的文化底蕴与精神。2007年,为了使“百龙舞宾州”取得更好的效果,营造更为热烈的气氛,吸引和容纳更多的游客,宾阳县政府一改炮龙开光仪式只设在庙坛的习俗,在城东新区广场举行了炮龙的开光仪式,大大弱化了传统炮龙节开光的仪式性与神圣性。总体而言,政府对宾阳炮龙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是不够的。一是缺乏炮龙艺术博物馆,现有对炮龙文化的展示,零星体现在宾州古城的南街、宾阳传统工艺品展馆,展馆布局简单,展品数量少,缺乏现场讲解员,游客难以真正了解到炮龙文化的内涵。二是缺乏对炮龙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宾阳芦圩镇最老的街区存留有岭南风格的骑楼建筑,有中和街的炮龙老庙、同仁街的土地庙、治兴街的玉林五属会馆、镇安街的基督教福音堂、水闸街的许家祖祠、太平街的观音庵、天堂岭的城隍庙等历史文化建筑。如今,老街区有些骑楼因年久失修已被拆掉改建成现代楼房。在时代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这些承载着宾阳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古建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而位于宾阳县城南区域,始建于元而成于明的宾阳南桥古街,尽管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但在政府的统一修缮中,原有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青石板路,因为坑洼不平,也被整齐划一的仿青石地砖所取代,原本透着历史沧桑感的斑驳墙砖,现已被涂上清一色的崭新青砖外墙,千屋一面使老街原有的历史韵味与个性特点消失殆尽。

(二)炮龙文化衍生品开发不足

宾阳炮龙节的名片打造已然产生一定影响,但在炮龙文化的产业化开发、炮龙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方面仍然十分薄弱。目前,宾阳县只开设有一个炮龙邮局,是相对集中出售炮龙产品的地方,里面出售炮龙大米、炮龙甜酒、炮龙帽子、炮龙T恤、炮龙摆件、手工艺品等,产品数量少,档次不高,制作工艺粗糙,缺乏能够结合炮龙元素,充满生活气息,符合时代潮流,又受人们青睐的炮龙文化创意产品。炮龙节专用鞋帽只有在炮龙节期间最受游客欢迎。

(三)炮龙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过去,一般是由街道老师傅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组织本街的炮龙制作,每条老街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扎龙人。如今,舞炮龙的街道多了,掌握扎龙技艺的艺人却越来越少。扎龙工作单调重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扎龙技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自治区级工艺大师、宾阳炮龙扎龙技艺传承人邹玉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坦言,依靠自己的手艺和名气,一年的扎龙收入有十多万元。即便如此,愿意来学习这门技术的学徒还是很少,他也公开招聘过徒弟,但应者寥寥。因为扎炮龙每天都要坐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不小的挑战。至于舞炮龙,现在街道自愿报名参加舞炮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时,原来维系着街道关系的网络也在日渐消亡。电视、网络更多地成为人们联系和接触外界的载体,邻里之间搬个凳子在门口聊家常的场面已很少,缺少面对面交流的氛围和机会,邻里之间、街道居民之间的凝聚力也不似以前牢固。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这个时候基本已休完年假,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因此,近几年一些街道甚至出现了本街居民舞龙队员不够,要出资聘请邻村的队员来舞龙的局面。

三、宾阳炮龙节的创新发展路径

数百年来,宾阳炮龙节一直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群众娱乐活动,政府介入后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招商引资的资本进行策划包装,使炮龙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地方走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以炮龙、彩龙、彩架、彩凤为代表的炮龙节表演艺术已从宾阳走向全国各地,在新加坡、韩国等地表演超过30次,表演人数超过200人。[3](P135)炮龙变成一个品牌,刺激了外来消费,但许多本地人却找不到儿时炮龙节的味道了,炮龙节舞龙的人越来越少,炮龙节的文化底蕴正在减少。成熟的节庆产业开发,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企业的融资运作、社会组织力量的支持和当地居民的参与。既要保持原生态的炮龙文化底蕴,又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宾阳炮龙节该如何发展?

(一)回归节日民俗本真

脱离文化价值的节庆产业开发,即使短期内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却是涸泽而渔。因此,政府应履行服务与协调的职能,让炮龙节真正回归民间。舞炮龙在宾阳历史悠久,是当地群众求平安快乐、求团结和谐、求财丁两旺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娱乐活动,在舞炮龙的过程中,人们的欢乐情绪得到最大能量和限度的释放,龙随炮舞,人随龙欢,图的就是老少同乐、万家同乐、全民同乐。应回归炮龙节的本真出发点,淡化其在民俗主义下商业化、功利性的表演性质。因为真正的民俗文化主体应是本地群众,只有使他们自觉加入到民俗文化保护和管理的队伍,才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只有本地群众积极主动地展示和表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以其质朴和本真力量感染和吸引游客。过多的表演反而是一种伤害,也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政府对外宣传炮龙节为“中国唯一的狂欢节”,在一定程度上使游客产生误解,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能尽情燃放的鞭炮上而不是“龙”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炮龙节的文化内涵。对炮龙文化的过度消费使其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湮没,文化内涵也在商品化过程中被人为地肢解或仿冒,失去真实性的文化展示,只能给游客带来虚假空洞的感觉。[4]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原生态地体验舞炮龙民俗,政府可发展民宿旅游,制定一定的标准,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有意愿、有条件的民居在炮龙节期间接待游客,游客通过民宿参加原汁原味的舞炮龙、炸炮龙、灯酒宴活动,感受宾阳的淳朴民风,同时也解决了炮龙节期间的住宿紧张问题。

(二)护存节庆文化印记载体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宾阳老街区,护存炮龙节庆文化印记载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将民居、街区甚至整个村落都纳入保护范畴。如,规定在这些保护区内,居民不能擅自拆掉老建筑,如要拆掉重建,亦需按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统一规划,对一些陈旧建筑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好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招商引资统一开发,或者政府贴息贷款给居民自己修缮。居民实在无能力修缮的,政府可出资购买其地产,帮助其搬迁。保护好芦圩老街区,这片区域既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展示,亦是原住民生活的展示,在这里举办炮龙美食节、炮龙工艺品展销,远比另外开辟一个新广场效果好得多,因其更有语境,更有文化氛围感。保护、规划好芦圩老街区的历史面貌,将有宾阳特色的壮锦、竹编、毛笔、牛角工艺品、油纸伞等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制作坊以及宾阳美食等引入老街区,使其既成为旅游的一大景观,又使城镇的历史、乡愁的记忆得已完好保存与延续,最大限度地保存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原生形态的历史文化记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可使炮龙节的节庆效应从短期变为长期。抓住大量游客在节庆活动期间的短期停留时机,充分宣传和展示地方文化魅力,激发游客再次光顾的欲望,从而延长炮龙节庆文化的生命力。

(三)提升节庆文化体验感

炮龙节吸引的大多是周边地区游客,很多人当天从南宁、上林、横县等地自驾前往宾阳。为了延长游客驻留时间,促进消费,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宾阳县通过整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结合炮龙节时间,开发了一至三日的旅游路线,涵盖的景点包括宾州古城(南街、二铺寺、黄家大屋、古南桥、思恩府试院、宾阳民间工艺博览馆、节孝祠)、程思远故居、佛子寺景区(佛教文化体验)、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道教文化体验)、蔡氏书香古宅(历史文化名村)、昆仑关(中日昆仑关战役遗址)等,基本上把宾阳县的主要历史人文景观涵盖俱全。但目前对这些景观的开发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如对思恩府试院、蔡氏书香古宅、黄家大屋等的开发过于简单粗糙。像黄家大屋,除了一座看上去破败零落的老房子,门口一个介绍黄家大屋历史的简单牌匾,几张挂在厅堂的南桥和南街老照片之外,再无相关历史资料,更无现场解说员,游客参观时无法体会到这些历史文化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更勿谈可互动的体验项目,如此,炮龙之乡的文化魅力也就难以彰显。应挖掘宾阳当地民间故事,将故事与景观、与工艺产品贯穿起来,使地方建筑、传统产品成为有记忆的建筑、有故事的产品,增加其吸引力。在各个人文历史景观点,设立免费导游或讲解员,讲授当地的历史文化。还可把现设在宾阳职高的民间工艺展示厅发展完善为炮龙文化博物馆,组织导游或讲解员免费讲解,加深人们对炮龙文化的认知。

(四)加强节庆文化产业链开发

地方政府应立足政策扶持、制度保障、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重点引入专业的节庆运作机构,在保持和尊重炮龙节民俗活动原味的基础上,将整个节庆活动作为一项系统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创意开发和品牌策划包装,通过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扩大宣传。同时,大力扶持本地龙头行业如烟花爆竹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现有宾阳鞭炮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型的危害性弱,环境污染更小的鞭炮)、制糖、编织工艺品、造纸等,为炮龙节开发、销售纪念品,打造与炮龙节配套的本地知名品牌,从而促进购物消费,提升旅游投资乘数。[5]

创新体制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途径。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制定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公平参与的政策和办法,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统筹协调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市场与政府双重动力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用“看得见的手”牵动“看不见的手”,促进市场与政府协调作业。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社会文化组织建设,创新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培养新型城镇的文化工作者、志愿者,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文化人才和民间艺术继承人,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组织体系保障,让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五)做好炮龙文化活态传承

炮龙文化中的核心技艺如扎炮龙和舞炮龙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对此,除了政府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补助力度外,还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每个学期安排一定次数的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传承活动,把非遗传承人请入校园,为学生讲解非遗文化。舞炮龙活动甚至可以作为体育课的一项内容来开展,一是让学生了解炮龙文化的内涵,二是了解舞炮龙的活动程序,为舞炮龙技术培养继承人。充分发挥民间炮龙艺术协会的作用,增强这些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和对内培养人才的能力。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和支持年轻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除对小微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扶持外,对列入非遗保护项目的一般纳税人企业也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宾阳县宾阳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宾阳县古树名木的抢救及复壮技术探讨
桂林至钦州港公路(南宁六景至宾阳段)项目获批
我县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荆州古城远眺
广西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研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南宁市宾阳县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