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中国效应
——基于精神引领的意义展开论述

2021-03-25 19:10
关键词:现代性资本主义现实

苟 娇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以其对现代性问题的敏锐性、对思想资源的开放性,在新的工业文明形态中不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现代性批判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提供社会主义发展的研究范式与创新话语,也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剖析中生发出可供借鉴的历史与现实精神,使我们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独特精神气韵的积极对话中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应有之义。

一、时代精神:问题导向下关照社会现实

西方马克思主义沿袭马克思主义以审视资本主义现实为出发点,以人类解放为立足点的批判公式的同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彰显了史论结合的研究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理论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哲学进入二十世纪后别样的一支发展分流,既保留与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思想特质与价值关怀,又生发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二十世纪所具有的现代性批判的时代特征和现实品格。”[1]从卢卡奇开始,以批判资本主义和第二、第三国际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旨的时代背景,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批判立场。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时代意识的贯彻,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的意义:一方面,它从社会存在的基本视域出发,将变化的资本主义最新形态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流动、发展的历史性存在取代非历史性、非现实性的抽象资本主义概念。另一方面,它的思想架构实际指向工业文明的现代性,使得其建构起宽视野、广覆盖的理论体系,以生命关怀的研究立场与研究取向取代地域性的区隔。“如果将现代化发展视为对工业文明的推进,那么其必然伴生着诸多现代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恰围绕现代性批判展开了甚有影响力的资本主义批判及批判理论之传统。”[2]纵然现代社会的进程从社会具象与思维抽象上都呈现丰富、多元的态势,但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一体化进程已是所有国家主体不可回避的趋势,其面临的现代性问题、经历的现代性阶段,有着可通可鉴的理论关联性与实践关联性。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种种呼声,都是对现代性滥觞带来的种种困局的积极思考,是在普遍视域下对民主、自由的不懈追求,其致力于构建的反抗资本与资本逻辑统治,探寻跨地域、民族、国家的合理共同体,使其在空间上表征为具有鲜明全球性的时代精神。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3]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代性实践与庞杂繁复的现代性理论之中,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应用,需要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时代精神为参照,立足现代性基本问题的当下性与普适性,发展既适应中国国情,又迎合世界趋势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思维方式、实践形式。

一方面,“古今相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也要关注当下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现实,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生成。这不仅要求我们要以时代背景的纳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有形态,在历史性与社会性视野中剖析其理论的合理内核,还要求我们在问题意识的引导和不断更迭的当下性中,持续更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置身其中的宏大的思想史坐标。尤其是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既“钻进经典”又“关注现实”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框架,既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可供参鉴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再解读”,又将其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

另一方面,“东西相连”。任何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和理论指向。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依旧扎根于中国现实的独特土壤,但其在形式与内涵上无可避免地与伴生于工业文明的现代性问题交织,由此具有资本主义批判传统理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了可供中国现代化道路参鉴的理论与实践效能。哈贝马斯希望在共和与民主间找到国家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以民主商谈塑造维护主体间性的合理肌体;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在当下发展为以“宽容”为主题的政治伦理转向。这些跨阶级、跨区域、跨种族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无不启发着中国探寻铺设现代性道路的合理路径。在克服现代资本逻辑和实现中国面向世界的感召力与影响力的双重呼应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参照、投射线域与面域的现实存在,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道路的自我变革与自我更新,增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动能。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时代精神不仅在理论层面打开了面向现实的思想空间、理论思维,也在实践层面拓展了解决现代性问题、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路径与场域。

二、形而上精神:希望唤寻下探寻主体解放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3]作为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交融的产物,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面向现实,生发出时代性与现实性理论品质的同时,依然保留了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价值关怀与思想特质。

一是以合理性为基础。“理念或合乎理性的东西既是真实的又是能够在现实当中实现的,因为这既符合思想的本性,又符合现实的本性。”[4]272黑格尔从合理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路径出发,以绝对精神所代表的主客体统一,实现了实体与理性的绝对化,克服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二元对立”,成为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当前,面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转向问题,相当数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然尝试从黑格尔奠基的市民社会理论中找寻答案。如果说马克思以现实追问、历史考察为底色,将黑格尔以理性限定的外部国家还原为权力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那么在资本主义的视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亦经历了:卢卡奇所代表的集权主义政权;霍克海默、阿多诺所代表的法西斯政权;哈贝马斯所代表的福利国家政权。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任务与困境依然是如何连接韦伯的社会合理化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对此,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左翼代表提出诸如交往理性、公共商谈、共同体建构等路径,期望通过民主政治限制资本逻辑的野蛮机制,也引发了新阶段下左翼思潮与新自由主义的融合,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的政治伦理转向。①参鉴张双利在第15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上的发言。

二是以主体性为指向。早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派就将哲学分为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到康德时期,则将人类学问分为关于世界知识的科学和关于人生指导的伦理学。从人性与物性的统一,神性对人性的压抑,人性复归为人性,再到人性与理性的审视,西方哲学对人本身的追问从未停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西方哲学对主体的关注加以继承,在现代性视域中反思理性与人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工业文明时期,理性越发从人外在能力的彰显和内在尺度的表现转化为漠视与压抑人性的从属于可计算性普遍规则的附属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揭示启蒙以来现代性的“二律背反”;弗洛姆从精神分析和性格结构的角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与人性相悖的不义尺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通过哲学、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政治等维度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同时,始终体现着“人的解放”这一价值指向,在诊断现代性的论域中不断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寻人的“圆满”。

三是以思辨性为特征。黑格尔“正—反—合”的逻辑形式树立了西方哲学思辨体系的典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从逻辑、方法、原则等维度全方位承继了西方哲学的思辨性。在逻辑进路方面,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为切入点,揭示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资本机制与资本危机,实现一般与个别、本质与表象的统一。在方法论方面,卢卡奇创设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总体性辩证法与主体性辩证法。在思想原则方面,体现哲学的反思力量,不仅是批判实存对象,实现具体—抽象—具体的现实性场域的把握,也是在现代性视域中对自身体系合理性的反思。大卫·哈维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空间侵占揭示资本主义对空间的创造性破坏以及带来的社会危机;鲍曼将现代性、大屠杀与消费相结合,检视西方工业文明进程,无不是在表征当下的时代精神与表征传统的形而上精神的张力中,对资本主义的现实进行系统性的批判,对自由、解放的未来进行前瞻性的描绘。

有行进千年的西方哲学作为自身的思想源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为当前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既提供历史坐标、现实品质,也提供基于人性、面向未来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立足现实、把握时代,还需要坚守希望。这个希望既是对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历史趋势的确信,也是对中国驾驭资本能力的确信。

一方面,贯彻理性精神。一是反思的理性。坚持对“普遍规律”的探寻:在新自由主义时期,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我们既需要明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国家—社会—个人的三元体系中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需要明确现代化进程中以科技、理性等形式自觉表征的现代化结构与原则,立足经验又超出经验,在中国特色的特殊规律与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结合中寻求认识世界的真理与人类解放的路径。坚持对“抽象能力”的运用:既要通过理性的运用建立科学、全面的学科体系,将理性精神渗透于中国特色的常识、艺术、价值观之中,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与社会风气;又要通过理性的运用将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发展所代表的普遍统一性具体展现为与当下需求相符的不同层次的学术概念、理论体系、话语方式和实践策略。二是对理性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由理性到反叛理性再到重建理性的过程完整诠释了哲学家们指向现代性的学术热点与解释兴趣的深入转化。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为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警惕被资本挟持的理性以生态侵占、意识形态、非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等多个形态带来的人性抑制与资本扩张,利用社会主义框架摆脱资本逻辑统治,注重理性内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实现主体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克服资本主义自由悖反的困境。

另一方面,贯彻人道主义精神。一是自觉反思的理性主体。“此时,人所背靠的传统是虚妄的神圣,所面对的未来是价值的虚无,生命的苦难只能由人自己来承担,人不得不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4]人的现代性程度某种意义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都聚焦于社会历史存在,并始终以推进社会历史向自由王国的变革为根本任务,在反思理性的基础上,以纷繁的理论形态对人类摆脱束缚,实现自由与解放进行积极探索。新时代下,人民群众要发展为能对理性加以反思和限定的历史主体。一方面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扎实的现代科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具有反思现实与反思自我的能力。使人民觉察到自我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使自我与实体性的世界产生交往,消化掉自我内部的矛盾和可能发展的趋势,进而投身于真正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生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二是特殊个体与普遍的类的辩证关系。新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左翼思潮的兴盛和法兰克福学派政治伦理转向的发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无差别生命权利的呼吁与全球视野下共同体建构的倾向愈发显露。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得不思考的时代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走好“自己的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前提,明晰进入“富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亟待解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现实发展为依据,制定适应中国国情的、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也需要走好“世界的路”,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由单向译介向平等对话的转换,对世界性的生态、空间、性别、经济危机、政治伦理等问题作出中国回应,为促进生物性的“赤裸生命”向政治性的“资格生命”的转化、构筑具有普遍性的共同体贡献中国思考。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参照系,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视域下把握“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加深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的理解,同时纳入国际视野,为构筑具有全球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根基。

三、包容精神:综合视域下构筑总体性批判

在面向现实的时代精神与面向历史的形而上精神的统摄下,与其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作一种思想体系或理论学派,莫不如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理论运动。其内部没有建立起明晰的知识概念与学科架构,但正因如此,奠定了它同瞬息万变的时代问题与异彩纷呈的思想源流不断融合的基本样态。在时空维度的映照下,为人类解放的共同议题贡献了形态各异的理论背景与思想资源;在“异”“同”层面的对比下,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辩证开放的历史语境与实践场域。

其一,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长于宏大、深厚的西方哲学背景之下,从本质上说,其理论形态代表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叙事范式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想质地和价值取向,促成现代性视域下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一次次融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新兴学派,既为马克思主义开启了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的崭新理解形式与叙事方式,也为西方哲学找寻到一条把握时代脉搏、诊脉时代问题的崭新路径。在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交融下,熔铸出面向资本主义现实的整体性批判方法——历史性的辩证法与主体性的辩证法,将历史的存在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自我生成相融合,探索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如何打破资本规定,实现自我的具体路向。

其二,跨学科的融合。“理路方法总伴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而有所创新。当今,随着现实问题复杂程度加深,随着理论话语日益丰富,随着对包容性文明的提倡,随着学科边界的日渐模糊,一种在一定研究域中展开跨学科的交融综合式研究理路特征日趋凸显。”[5]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以差异性视角理解时代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核的同时,也以各异的研究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发展,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进行逐一批判,对合理人性的复归进行方向指引。既有人本主义路径,也有科学主义路径;既有政治经济分析的宏观视野,也有日常生活批判的微观视野。如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在保留多元特征的同时已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力求在现代性批判的主旨下打破学科藩篱,以多元的融合路径揭秘与克服现代性之殇。

其三,跨区隔的人的融合。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当下形态,始终贯穿了对个体批判、超越、自由的探讨,指向开放性、普遍性的历史存在,追寻从有限发展到无限和谐的人之为人的解放道路。尤其是在新自由主义与西方左翼的融合之下,西方马克思主义更致力于对剔除社会性、历史性符号的生物性生命进行探讨,以更为国际性、普遍性的研究视野与价值立场代替了对民主政治的盲目信任;以更为彻底的资本主义批判、危机揭示和共同体建构取代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良。革命对象由单个国家或异化现象变为资本主义整体现实,解放对象由单个阶级或群体变为无差别的生命存在。

“一个时代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6]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的历史任务是面向中国现实与世界现实,构建崭新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文明新形态。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更要以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姿态,打破“发展—依附”“贫困—独立”[7]的二元困境。

一是研究样态——立体化的历史性坐标。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其理论研究也需日益彰显其包容性与世界性的特征。我们不仅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统历史,即以马恩、苏联以及中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程中获取理论发展的历史根基与思想资源,也需要迎合与世界对话、沟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新需要,引进更为广阔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视域。在新的中国语境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世界群,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群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群共同构建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谱系。“历史本身是由关系构建起来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一方面需要古今贯通的视野,从历史与当下的联动中既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内核,又找寻新的历史基点,推进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围点打援”的谱系性思维,获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世界意义的横纵结合的广阔论域。

二是研究框架——综合性的学科阵地。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党派众多,观点各异,但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依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主题与批判理路——即问题导向下的综合、多元的研究路径,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可供借鉴的历史群像。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二元对立研究框架的突破,尤其为应对后垄断时期资本逻辑的统治,发展具有新形态、新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和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跨界整合、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生长的基本趋势,在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回应学科创新发展的跨学科需求,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分化与学科融合的协同态势;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明晰路向、汲取养分,构筑新型学科的生长点。构建科学性、独特性、综合性并重的学科结构,推进模糊“边缘领地”的清晰化,划定明确的学科归属,同时整合散在的研究力量,熔铸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学科整体性发展。

三是研究话语——开放性的理论格局。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新特征、新动向,需要在点位与系统、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中凝聚共识,提出中国方案、凸显中国风格、建构中国影响。首先,立足中国语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加强对中国思想理论与精神价值的挖掘,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舶来品”的本土化理解与建构。其次,正视世界局势,积极借鉴国外理论在资本主义批判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在差异性对比的视域中明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在价值以及国外实践与理论经验的参鉴价值,综合创新、兼容并蓄,在学术与现实对比中提出既有世界意义又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

四是研究指向——全人类的普遍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以主体的探寻和生成为理论主线,指认全球善治的必要性。“这里并没有什么虚夸的荣耀,毋宁说倒是一种重担的指派:我们这个历经艰辛的民族被要求去完成特定的世界历史任务。”[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向,亦是构建一种能使每一个生命都享受同等权利的国际新秩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和对人类解放的独特运思,为中国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真正实现全球善治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源泉。更重要的是,要在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进行整体批判的包容精神的同时,明晰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尚无法走出的以激进左翼理论为主要形式,以乌托邦主义、虚无主义与改良主义为内涵的经院化困境。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建构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石,谨防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脱离。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现实与历史,“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使原理与实践有效结合,使继承与发展并行不悖,开拓出真正行之有效的人类解放路径。

四、结语

在日渐耦合的发展视域和研究视角下,西方马克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供参鉴思想体系,其在理论与实践维度的镜鉴效能日益突出。当前,“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9],需要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面对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现代性发展与现代性问题,力求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对话之中,一方面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学术论域与实践场域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吸纳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宏大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异彩纷呈的理论体系中生发出的独特精神气韵与话语运思。要将历史与当下相结合、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在关照现实、追寻希望、包容他者的精神引领下,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独立”与“发展”的关系,以更宽广的思想视域、更多元的体系建构、更综合的实践方案打破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藩篱与禁制,增益构建中国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现代性资本主义现实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漫画:现实背后(下)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