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子毅 叶菁 赖俊宇 魏明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以研究、传授、发展中医经典的辨证论治方法为核心任务的一门必修课和主干课,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医经典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水平。《金匮要略》作为中医高等院校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承担着连接基础理论和临床的桥梁作用,如果将《金匮要略》知识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有效地指导临床,是中医经典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金匮要略》是一门临床和理论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特性,由于其文字古朴、医理深奥,融经典性、文献性、实践性于一体,年代久远,加上散佚等因素,导致临床教学存在着两难,主要体现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两个方面。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重点放在条文的讲解,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往往止于字面,圄于理论,难以联系临床,学习效果不佳。
现有的《金匮要略》教材,从知识结构上看,大体按照原书的编排体例进行编排,第一篇是总论性质,2-17篇大体论述内科病,18篇为外科病,19篇将不便归纳的病放在一起,20-22篇为妇科病,23-25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目前,大多数的中医院校该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采用PPT及少量案例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性普遍不足,对教学内容感觉生涩,学习一般以应对考试为目的。
从本课题组教师多年的学生教学反馈来看,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很好地与临床结合,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应用型题目的考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此外,在执业医师考试和规培考试中,学生普遍对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无所适从,甚至干脆放弃,这样既不利于考核的通过,同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也不够扎实。因此,笔者尝试建立“课程-竞赛-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金匮要略》课程的教学中,最终为提高临床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经典原著语言古朴,含义深奥,加之学生缺乏临床实践,即使勉强背诵原文,也无法长时间牢记,不能有效指导临床。加上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毫无兴趣,理论脱离临床等情况,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中医经典的学习中名词多,概念模糊;理论多,难深入;条文理解识记难,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经典教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是提高经典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金匮要略》课程不同于《黄帝内经》等基础课,其主要侧重于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因此,中医经典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整合知识信息,加强师生互动及竞争,落实临床实践,形成以“课程-竞赛-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把理论教学、知识竞赛与临床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其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的学习阶段性特征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学生的学习反馈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立体的结构关系。而“三位”应为教学效果这一核心内容服务[1]。我们尝试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启迪、激励、评价学生,夯实中医基础,培养辨证思维,梳理经典方证间的脉络,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均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富有中医文化底蕴的素养,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当前,单一采用传统的基于讲座的学习方法面临着改革的必然。这种依赖教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金匮要略》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应用型的中医药人才,因此教学的重点要在“用”,提高“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内容。笔者使用的“课程-竞赛-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用知识”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共分为三个模块,各模块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3.1 课程教学模块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遵循经典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相应的辨证法和辨治方剂解决临床问题的原则,在设计时比对了我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并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相关要求,将课堂讲授法、案例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CBL教学法等五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满堂灌”模式,灵活使用上述教学法。目前经典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没有考虑到各个知识点的特点和属性,在运用上过于机械,学生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而为之,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课后时间和精力,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3]。笔者根据《金匮要略》每一个知识点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属性,分为不同模块,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3.1.1 抽象知识点《金匮要略》虽是一个与临床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但还是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其重点是在总论部分以及脏腑经络辨证理论体系,特别是对《金匮要略》脉学的理解和分析,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对于抽象理论的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和剖析,学生是很难准确理解。对于这类知识点,笔者仍然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及对分课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以大量的思维导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课堂形象生动。在教学内容上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掌握所教内容,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联系相当紧密,老师的重点讲解和学生自己查阅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掌握该知识点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经典课程的理论虽然抽象,但依然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上,可以配合病案的引入或分析,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该抽象理论如何指导临床。
3.1.2 临床应用知识点《金匮要略》的教材编写体例是按照原书中以病分篇,病证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写。在教学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应的辨治方剂解决临床问题,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临床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应打破原有的“满堂灌”的模式,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如PBL、CBL、RBL、TBL等教学法,将书中的方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以现代的名老中医的案例为依托,更能有效地贴近临床实践,避免了古代病案叙证不详的弊端,使学生对该内容不会产生枯燥感。如对痉湿喝病篇中,将江西中医药大学伍炳彩国医大师治疗湿病的临床案例引入,列举主症,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症状表现来推导其病因、病机、病位及治法,同时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进行设问,模拟疾病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及防治方法,特别是对伍炳彩国医大师对湿病治法的理解和运用的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湿病的证治特点。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引入上,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课堂上时间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课后时间进行准备。随后应配合LBL教学法,教师对于该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提炼、升华,使学生不偏离问题,能够抓住重点,补缺补漏,拓展应用范围,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的理解,保证日后正确应用。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临床案例或问题式教学等的教学形式比较喜欢,特别是引入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延伸课堂时间,丰富课堂形式,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学习热情高涨,教师也更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案。
3.1.3 延伸知识点《金匮要略》课程内容与《伤寒论》《温病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授课中,要特别重视这三部经典甚至更多经典著作与之关联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各种中医理论融会贯通,改变只会死记硬背,不懂灵活运用的现象。如讲到黄疸病篇的时候,结合以往所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前后联系深入讨论,教师辅助讲解设问释疑,加深学生对多学科交叉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大学四年,金钻明用“绝不轻松”来形容。首任终身校长钱伟长将清华的教育理念带到上海大学,标准高、要求严、节奏快,本科教育实行短学期制、选课制和学分制,10周上课2周考试。物理基础课程很多,除了经典的“力热光电”物理课程外,还有原子物理和物理四大力学等,因此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业比较重,三四年级上专业课时稍微轻松一点。由于兴趣加上把主要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金钻明说自己对物理越来越感兴趣,特别在毕业设计阶段越来越进入状态。
在讲授具体篇章的时候,教师应将思维跳出条文的束缚,在确保学生已经掌握本证的诊治以后,还应该将本证的鉴别诊断,特别是进行鉴别的思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学习到整个疾病的诊治思路,锻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2 通过竞赛模块促进学习通过课题组成员前期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尽管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仍然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存在学生兴趣不足、主动性不够的现象。笔者作为多年的全国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发现,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将竞赛机制引入到中医经典的教学中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形式的竞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如在教学中进行条文背诵大赛,临床案例辨治大赛,经典条文辩论大赛等,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调查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紧张感,学生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有了很好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同时,适当的竞赛模块开展,可以提高学生比赛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通过临床实践反证教学目前中医经典课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开展得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分科方式与经典课程的矛盾,流于形式的见习方式与临床带教的矛盾,使得临床实践不能有效地去引导学生掌握经典,反而让学生对经典产生曲高和寡的感觉。我们认为在经典教学中不能被动地让学生等到临床实习阶段再去进行实践,而是应该在中医经典教学过程当中,走进临床,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病房和门诊当中。通过定期的临床实践活动,精心准备临床案例,通过预先布置好相关思考题,查房时组织学生讨论和进行答疑。查房课后要求学生们写出查房总结和在查房过程中关于中医经典的思考。
在教学准备中教师收集的案例,既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要贴近生活,避免采用过于“典型”的案例,或过于简单的案例,这样的临床实践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有兴趣,让学生有收获。同时,教师在平时临床实践中,遇到相应病案,应及时进行视频、音频等录制,让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应用有直观的了解,这样就能在与临床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中医经典的认识。
通过实践“课堂-竞赛-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经典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是不能完全掌握中医经典理论及运用的。在经典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相对枯燥的中医理论变得有活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上升,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大幅上升,使其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边学边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辨能力。简单的理论教学,不重视临床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导致目前中医教育中出现会背书,不会看病的书呆子型的学生的重要原因。当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往往空有理论,不会辨证、不敢辨证、不能辨证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将重心转向学生中医思辨能力的建立,中医思维的培养和临床技能的提高。学生通过上述锻炼,具有相应的临床能力,毕业后能更快胜任临床工作,使教育与岗位需求分离的弊端得到有效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竞赛-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能力和素质,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也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4-6]。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中医思维,锻炼学生的临床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案例的准备,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本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大多是我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且高年资的教师比例较大,在时间及带教内容上比较容易得到统一,为课程教学提供临床案例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课堂-竞赛-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该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当前师生大多比较习惯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一段时间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磨合;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更为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如何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建立适合教学要求的临床案例,减少师资水平与学生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仍是下一步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