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03-25 17:4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观思政

毕 秀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2017年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指出高校课程建设改革中需要加强以“课程思想”作为总体目标,深刻挖掘高校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元素,促进“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基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只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应在所有课程中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时开展思政教育。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具有教学对象广泛、教学课时多与教学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同时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西方文化,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易受到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中“课程思政”的落实责任重大。本文梳理了“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成果,证实了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了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实现拥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最终教育目标。

一、 “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使命、新课题。它并不代表着某一具体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课程思政”将高校的具体课程作为载体,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双丰收,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2014年上海市委在《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将德育作为教育改革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始了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向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变。2016年,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课程思政”作为关键字进行了搜索,截止到2020年11月22日共有12,060篇关于“课程思政的论文,其中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达到了445篇,占科研成果总数的3.69%。研究的视角从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可行性、到课程建设问题以及实施路径与策略等等,相对比较广泛。诸如:张慧的《课程思政背景下做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思考》、贺聪聪的《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浅析》、曹睿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探究》、闫东芝的《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陈炼的《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校本特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等等。通过梳理研究发现,当前的研究成果多以“课程思政”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作为研究视角,从宏观上提出了实践途径,但具体的实施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将“课程思政”与高校英语教学融合的实施方法作为研究视角,以期达到高校英语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效果。

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学者朱飞在其所著的《协同学视阈下的高校多元协同创业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要打破领域、行业等各自为阵的局面……放大整体协同效应[2]”。英语作为高校中的重要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双重特征,我们在关注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在接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能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英语作为高校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育对象覆盖面广泛,教学时间长,教学内容大多来自西方文化。青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所以,高校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加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加强英语课程体系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强化英语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效应,使学生在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中理解文化差异,促进其价值观的健康成长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教学团队的建设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有一部分高校教师对其认识不够全面,错误地将“思政课程”混同为“课程思政”,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应该由专业思政教师承担,缺乏对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所以,为了达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首要任务,应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两个培训模式,为高校英语教师增加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增强高校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与教学方式的认知。促进高校英语教师在奉行职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对国家的发展态势与党的方针政策有正确的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大局观念。

在全国高校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关注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问题,对于高校英语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除了拥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背景外,还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对国家的教育发展形势有正确的认识,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善于挖掘课程中的资源,促进高校英语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高校应以英语教研室或教学部作为基础,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以达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其一,制定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方案,结合高校自身团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调整,诸如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备课制度等等,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提供保障。其二,组织全体教学团队成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与陈宝生教育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结合本校的校情、师情与生情,加强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其三,积极鼓励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进行课题申报,提炼教学成果形成理论,进一步反哺教学。

(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设置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课程思政”这一目标。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加要注重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及其发展。首先,在学习内容的设置上要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合,添加关于中国哲学、中医文化、地理以及民俗等方面的英语材料,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文化自信、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培养。其次,根据不同的英语课程设置、不同的学段以及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3],高校英语教学中大体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与文化素养课程两个大类。基础课程主要是高校英语的必修课程,分为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大学英语(三)、大学英语(四)四个学段[4]。文化素养课程可以分为中国文化概况(英语)、文化鉴赏(英语)、治国理政金句英文赏析以及中国古诗词英译四个学段。在基础课程中设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奋斗精神、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素养课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

(三)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以西方文化作为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关注教材内容的讲授,学生易对西方文化乃至其价值观产生推崇,甚至产生盲目的崇洋媚外现象,而忽视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这与我国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思维,拥有中国情怀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是不相符的。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既要关注中国思政元素的融合,同时也要辩证地传递西方的价值观,做到相互补充、同向同行,既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民族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在知识点与解题思路的讲解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既做好“传业”也做好“传道”。大学英语课程属于通识课程,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应将单元话题与中国的文化知识相结合。甚至可以创造性地将中国时事、治国方针、传统文化等内容的英文版引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例如:设置中国时事政治、治国金句等内容的翻译练习;阅读英语版的《人民日报》;在听力练习中设置一些关于中国内容的英语新闻;设置关于中国发展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等等。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都可以与思政元素进行无缝对接。教师应在备课中关注思政元素的开发,以便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与讨论思政元素,实现在英语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能得到培养。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英语听力训练中“课程思政”的建设

首先,教师在准备听力材料时,要有意识地收集思政教育材料。在英语听力训练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词汇和名句,既促进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又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其次,将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加入到学生的听力作业中。CRI的节目内容可谓是中西结合,既有关于中国时事发展的新闻报道与中国文化的专题栏目,也有关于西方事实与文化的专题节目,是一个优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抓住这一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关注与学习,实现中国优秀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协同培养。

2.英语口语训练中“课程思政”的建设

高校英语教师在口语训练话题的选择时,应有意识地将国家时事与新闻热点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针对话题展开讨论。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Heroes of our time”的话题讨论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的民族英雄事迹展开话题的讨论,在话题讨论中总结英雄身上体现的精神和闪光点,进而提出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学习民族英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3.英语阅读训练中“课程思政”的建设

英语阅读能力训练之根本在于阅读材料,因此,可以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融入思政专题。诸如:将“China Daily”“China Today”作为学生固定的课外阅读材料。大学生在阅读训练中,一方面词汇量得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得到训练,另一方面对国家治国方针、诸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等方面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实现了阅读理解能力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双丰收。

4.英语书面表达中“课程思政”的建设

通过听、说、读三个环节的英语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阅读三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会有大幅度提高。高校英语教师应在以上三个环节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英语书写表达能力。高校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主要通过作文与翻译两个途径完成。首先,在作文方面,要求学生在完成英语听力或阅读训练之后,结合其内容,用英语写出心得体会,通过撰写心得,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思政材料进行内化,从而升化成为自身的观点与价值观念。其次,在翻译方面,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思政材料作为翻译内容,促进学生在翻译技能提升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结语

思政元素与高校课程的融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应实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校英语教学应发挥协同互补、同向同行的作用,实现高校英语与思政建设的无缝对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思维兼具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