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淡化学生“精致利己主义”心理为例

2021-03-25 17:41滕梦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利己主义客体心理学

滕梦媛

(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著名学者、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指出“北大最大的悲哀就是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老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智商的利己主义的学生”。至于这为何是他认为极严重的问题,是因他认为“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1]更为具体的来说,高校学生的论文抄袭、在学校人际交往中分三六九等、甚至是考研党锁桌占座等,这些学生负面的心理通过行为把何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传统的利己主义不同,“精致利己主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用语,而是由“利己主义”延伸出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2]高校学生“精致利己主义”心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历来的研究进程中,“方法”一直都是核心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需要常学常新,如果仅凭其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因此作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融合了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念。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正是众望所归。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心理学领域发起的一场运动,它以优势、美德和积极情绪为重要研究领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3]“积极”(positive)一词原意为“确定”“潜在”,今天我们普遍将其定义为“肯定”。而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有时也被翻译为正向心理学或者正面心理学,从以上的词汇释义和翻译称谓上看,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更加注重人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能够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不再同以往的心理学一样,研究人们的负面心理,而是反其道而行,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正向力量与心理美德。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就是用目前心理学已相对稳定及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用积极的、科学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全社会或社会的全体成员。[4]它旨在提倡心理学以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出发,用积极的态度处理人们的心理问题,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和优秀品格,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帮助人们获得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接着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其中,前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传统心理学看问题;后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推动发展,以此培养人们的健康心态和正向意识。[5]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研究,不仅体现在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上,也体现在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

首先,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构建教育主客体的和谐关系。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看,如果教育主体单纯地将思想填鸭式单向传导给教育客体,复制粘贴式的使其被动接受,他们便会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去回应教育主体。这样负面的心理无法增强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认知程度,教育主体只有激发不同个体的潜在特质,将其置于主体地位,构建平等沟通,才能让教育客体产生积极正向的学习心态。其次,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教育主体正向认识教育客体。教育主体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客体的真实情况,才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把人看作是可以自我优化、自我决定、自我开发的生命个体,这样一来教育主体才不会等量齐观地对待每一个个体的实际状况,正向地开展教学。最后,积极心理学有利于疏导教育客体心理,强化自我调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人的社会价值,塑造其社会规范,却忽视了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心理需要。因此,采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充分重视教育客体的心理问题,通过开展自我调控,塑造良好的思维品格。[6]

三、“精致利己功利主义”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积极情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方式欠佳

教育中的主体常常置于核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理论传播角度看,教育者一直以来被视为教育主体,受教育者被视为教育客体。但是近年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提出了在网络空间中能够实现教育主客体的转换。[7]沿着这一思路,学生应该逐渐从被动的地位转到主体的地位上来。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中产生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心理主导意识和道德品质,同时外化为积极的表现形式。但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未真正与学生构建双向的互动模式,无法深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学方式的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情绪的体验,无法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环境。[8]

(二)积极人格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我调控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关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的问题。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采取必要的心理引导和针对性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由于教育环境的偏差,教育者主导意识存在错误,因此导致了客观的外部因素无法切实培养高校学生真正的人格品质,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养成积极的特质。外向的引导偏离了方向,内部学生就更加无法发挥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积极的人格。稍遇挫折,他们的内心便无法进行自我调控,便无法建立乐观向上的心态,久而久之,他们越想要获得关注,取得进步,摆脱学习生活中的困境,就越会适得其反,“精致利己主义”心理也就随之产生。

四、积极心理学对淡化“精致利己主义”心理的路径探析

(一)实现教育主客体积极平等的双向互动

1.带头表率,树立积极的人格示范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是共同成长、发展的个体,他们既是具有潜能和优势的主体,又是有待认识与发展的客体。[9]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调动教育客体的积极性,教育主体应当首先发挥积极示范作用,对教育客体产生影响。传统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只会加剧学生的抵触心理,从而使他们只倾向于重视专业课的学习,甚至为了获得成功不惜弄虚作假,寻找学习的捷径。因此我们应当借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教育客体的情感体验入手,为学生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引导形象,以良好的个人素质及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教育客体从心底接纳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审视自己,不再只关注个人前途利益,只注重专业学习,忽视道德修养。因此,教育主体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内在修养,以平等、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客体,架构起和谐的沟通桥梁,以亲和力、向心力影响其主动向思想政治教育靠拢,以积极情绪引起教育对象认知活动的内驱力,[10]从而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客体的自我完善。

2.尊重个性,发掘积极的人格特质

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真正深入教育客体内心的原因还在于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差异。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针对一个大的学生整体来进行道德培养、心理塑造,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独特性。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对象都具有独特性,他们所拥有的积极力量与优势都是不同的。只有强调和突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每一个人积极的人格特质,求同存异,才能利用其个性掌握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引导其发展。因此,教育主体应本着实现双向互动的原则,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个性的平台,采取互动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个人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一来,学生能在自我展示中体会到自我被尊重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得到正向肯定,才能防止因为自己无法表现自己而急于求成,想通过做出有损他人利益而获取成功捷径的“精致利己主义”心理的出现。

(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内在积极特质

1.引入积极心理治疗,实施心理干预

所谓积极心理治疗,主要关注于被治疗者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心理疏导,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找到人们的负面心理因素,从而进行干预治疗。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咨询室,缓解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但是往往效果不佳,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所以,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辅导老师应该引入积极心理的治疗方法,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应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反应,挖掘出他们内心潜在的积极品质。[11]积极心理干预以鼓励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重点,调动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挖掘他们内心正能量,使其更加强大。这样一来,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情感体验,在他们内心也会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因素,不会因为一时的失意、挫败而产生剑走偏锋的不良心理,价值观念也会逐渐由“自私”转为“无私”,淡化功利心理。

2.加强主观自我调控,加强自我教育

积极心理学强调,在积极教育中,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要注重个体自己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我们知道“精致利己主义”心理的产生都是因为学生由于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干扰了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基于上述我们给予学生的外部条件的改善与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强自我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丰富自我。“精致利己主义”心理很容易影响学生将来的人生选择,忽视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更加无法真正肩负起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任。因此,学生应通过心理调节,提升个体自我效能,培养职业生涯应变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与人生规划中不仅仅为谋求一己私利,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通过有效的积极心理学方法引导,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基础价值观的构建上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生实践提供一种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这样一来,即使外部环境如何纷繁复杂,时代背景如何更替迁移,学生也能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赋予自身充分行使自由意志的权力,畅通个人的自主渠道,培育弹性人格资本。[12]学生自身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调节的良好心态,“精致利己主义”心理自然会得到有效矫正。

猜你喜欢
利己主义客体心理学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