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锦 周雯(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合肥 230038)
汪宗沂(1837—1906),初名恩沂,字仲伊,又字咏村,号弢庐、韬庐子。安徽歙县西溪人,是清代末期一位有影响力的学者、教育家。汪世清曾评价其:“博学多能,学兼汉宋,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儒家。”黄宾虹认为他是:“近代国学巨子”;新编《歙县志》则称他为“江南大儒”[1]。他于学无所域,学兼汉宋,一生著述不辍,尤以经学、辑佚为长,学术著作颇丰[2]。他曾长期在王茂荫、曾国藩、李鸿章身边,但志不在做官,而是在教书育人,其弟子中尤为著名的有许承尧、黄宾虹。汪宗沂在兵、农、礼、乐、医等方面均有所成就,其中他在医学方面的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合编》《杂病论辑逸》。《伤寒杂病论合编》遵从了方有执的错简重订学说,对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重新编纂,主要是对温病的研究和阐发。笔者现对《伤寒杂病论合编》中温病思想进行浅析。
汪宗沂在《伤寒杂病论合编·序》中阐述其认为张仲景原有温病论治,但是王叔和以温病为杂病,将其撰次乱之。他认为仲景时代,虽其时感证多寒,但战争频发,兵荒马乱,大兵之后必有大疫,而医生不辨伤寒和温病,以伤寒治法治疗温病,所以仲景“著书以阐伤寒,而辨证特重救误”[3]。如,太阳经方论中,救误服桂枝,以白虎加人参汤;救误服附子,以大承气汤。再根据仲景编撰成书的规律,认为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之前,痉湿暍篇、霍乱篇之后,必有论述天行时气温热病的方论,但王叔和“以温病为伤寒,分而出之伤寒之外”。另外他认为,王叔和的《序例》中所言温病,多出于《伤寒论》,而巢元方沿叔和,叔和袭仲景,所以张仲景论述温病,一半在《序例》,一半在《诸病源候论》。所以,他以“重在还仲景之旧,补方论之全”为辑著大旨,参考《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力求做到“仲景之本治伤寒者,兼而正之;仲景之专治温病者,理而出之”,这就是《伤寒杂病论合编》的由来。
经多方考证,《伤寒杂病论合编》搜罗了仲景医论46条,医方23首[4]。同时在书中,汪宗沂融合了多位温病学家的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读者了解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启迪作用。
2.1 遵循“邪伏少阴”说在书中,他遵循喻嘉言、叶天士等“邪伏少阴”说,认为“伏气”温病不是自发,而是“外邪先受,引动伏热”致病[5]。《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外寒迫内,蕴伏经络,久则化热,是谓“伏气”。他认为“伏气”常在少阴,而发病必在阳明,外邪先受,引动伏热,热甚于阳明而浮越于太阳,常见症状有渴、哕、不恶寒。少阴阴液被热所伤,故见渴欲饮水;阳明内热向上冲逆,故激而为哕,不恶寒则与伤寒相鉴别。方用《小品方》茅根汤:鲜茅根、葛根各切半升,约各一两五钱,其主治温病,用茅根以清少阴血分伏热,葛根以清阳明气分郁热。温热得解,则浮越太阳之热亦自除,惟茅根专清伏热,故以之为主药。另外,和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相同,他认为少阴之伏邪浮越,外合新邪,客于肺家也,故风温上受首先犯手太阴肺经,逆则入手厥阴心包经。
2.2 温疫内蕴三焦,主治在中焦汪宗沂认为,三阳合病当属温病,因温邪内炽,弥漫三焦,三阳俱见。而这又分不同的情况,如《伤寒论》中:“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他认为这是风温入于胃的表现,欲眠是少阴之证,盗汗是少阳之证,这是因热灼阴液所致,而不是真正的阴虚。“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白虎汤主之。”汪宗沂认为这是湿温的表现,此证虽兼三阳,热则聚阳明,所以从阳明热证主治,导邪顺行,以阳明为出路。
在序中,汪宗沂指出仲景《平脉篇》中以中焦为治温疫之枢,认为疫邪弥漫三焦固常有,而不须以三焦分次第也。阳明分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与肺相表里,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与脾相表里。邪气从口鼻而入,进入肺,传至脾、胃、肠,故阳明证者居多。此证既见三阳热炽,当治以速达,用白虎汤解热而不碍表里。此外,阳明热盛而重者,用大承气汤;阳明温病而热结旁流者,用调胃承气汤;阳明温病稍轻者,用小承气汤。
2.3 寒温异治汪宗沂对温、疫两者关系进行了剖析,其诉:“谓温、疫之病,由于伏气。温,感于春者多;疫,感于夏者重。”而疫又有温疫、寒疫,他认为:“温疫,有表证无表邪。惟寒疫当兼达表,初起宜芳香解秽,至化热入里,即当从温疫治。”温疫,可用竹叶汤治疗。竹叶汤,即竹叶石膏汤,是温病和剂,主治元气不足胜热,邪未去而正已虚。《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肘后备急方》中此方去麦冬、人参、半夏、甘草,加小麦,治时疫发黄。徐灵胎谓:“大病之后,必有留热,治宜清养,此方主之。”
寒疫,是温热天气感寒之疫,其有两条来路:一是在天之疫从经络而入,分寒热以祛邪;二是在人之疫从口鼻而入,饮芳香以解秽。吴鞠通曰:“世多言寒疫者,其病状则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发热不甚渴,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非若温病之不甚头痛骨痛而渴甚。”[6]汪宗沂认为寒疫病名见于仲景书,但未写方药,他采集了一些古今治法附在书后,《集验方》言:“阮河南疗天行七八日,热盛不解,艾汤方”,艾汤方就为主治寒疫之方,方中有生艾叶、葶苈子、苦酒,若有牛黄,用效尤良。艾叶,味苦性温,虽温热伤阴,但它能逐寒湿,散郁结;佐葶苈子开解;加苦酒通行;牛黄是为寒疫入心包所设。此外,还有藿香正气散、香苏散、神术散等,其中神术散是治疗寒疫初起之方。因寒疫是伏寒因感受寒邪而发,热少寒多,所以只需芳香解秽,不必用清热解毒之品。另外,寒疫需与感冒相鉴别:寒疫初起与感冒相似,但感冒一汗则愈,两者的关系就如同温疫和伤寒热证。
汪宗沂学识渊博,以儒谈医,融合各家学说,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对于暑入心包之证,他认为用清宫汤、神犀丹等不可解,正如他所说:“热邪弥漫,蒙住心胸,攻之不及,补之为害,香药虽开邪而助燥,凉药虽解邪而冰伏。犀角、牛黄治平时心热则可,若热邪在心包左近,用之反引邪内陷”,应使用丹砂等通灵石药。汪宗沂虽在清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后人对他的研究甚少,笔者通过对汪宗沂的温病思想浅析,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汪宗沂并对他的温病思想有一些了解。现在温病的适应范围在临床上很广,许多传染性疾病可以参考温病的治疗,研究汪宗沂的温病思想,可以为温病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期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