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巧,殷 群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一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都蕴含着该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生存智慧、宗教礼仪、生产工艺、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际上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多元性,就是保护与发展民族的精神和魂魄,就是留住民族的根〔1〕。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逐渐走向衰落,传统文化日益式微。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于2009 年9 月8 日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①参见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办(经济)发〔2009〕315号。。经过多年的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效显著,但同质化现象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各方面的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民族、本地区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及发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康涛和周真刚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寻如何通过多元主体责任的履行达成问题的解决〔2〕。张红丽等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了鄂伦春族民族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3〕。彭晓烈和高鑫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增强村寨风貌协调性、选择乡土材料和本地适宜性建造技术,有利于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李玉雄和李静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乡村村落消逝、乡村人口流失、乡村文化认同弱化、协同共治机制式微等现实境遇。在新时代下,为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力量,须强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培育乡村的情感共同体,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健全文化振兴协同共治机制〔5〕。李军等从时间、空间和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民族村寨文化振兴是一个集多维度、多要素、多功能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6〕。李忠斌等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固本扩边”理论,认为村寨是联系过往和现代生活的桥梁,是文化沉淀的载体〔7〕。盘小梅和汪鲸认为,“社区建设”和“家园遗产”是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理念〔8〕。段超指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存在村寨经济发展缓慢、村民参与力度不够、规划方案不尽科学、部门合作不够密切等方面的问题〔9〕。张显伟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八大原则,即依照法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积极主动、坚持人本、坚守整体、保护发展、尊重习惯原则〔1〕。邵青和周鸿勇认为,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借助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探索一条契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模式,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10〕。以上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坡芽村于2017 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村建设起步晚,村寨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坡芽村为田野点,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分析坡芽村保护的现状,反思坡芽村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探讨坡芽村保护与发展的社会文化意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坡芽村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部,富宁县东北部,剥隘镇东部。剥隘镇东接广西百色市阳圩镇,南连者桑,西靠那能,北边毗邻广西省田林县八桂乡。该镇依山临河,在驮娘江、那马河汇合处,海拔165米,气候多热少雨,年均气温22.6°,年均降雨量1 198.6 毫米。土质为砖红壤,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竹林和草山,全镇主产水稻、玉米、油桐、油茶等。剥隘镇辖剥隘、那长、那良、百洋、板达、者宁、甲村7个行政村。
坡芽村是隶属于甲村行政村的一个壮族自然村寨,距离集镇约7千米。全村共有63户,共计312人,98%以上都是壮族,其余有汉族、瑶族。壮族是坡芽村的土著民族,“源于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的骆越,天保支系,明末从广西天保(今德保)迁入东南部,落业半山区;隆安清中叶从广西隆安迁入剥隘、谷拉山地;蔗园清乾隆间从广西迁入,先在剥隘,后到归朝、洞波,喜居热带;龙音清嘉庆年间从广西天等迁入,落谷拉九弄,少数迁入新华、归朝、板仑;布雄清末从广西那坡、靖西迁入,分布在枓仑、郎恒、归朝、新华、洞波、阿用;其他壮族支系于民国年间从广西迁入,散居在板仑、谷拉、归朝、洞波山区,人口极少”〔11〕。“隋唐时期,在西南地区称越人为‘僚’;在宋朝时僚又被称为广原州蛮;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境内的壮族先民仍称僚,有的也被称为‘花角蛮’。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按照语言、习俗、服饰、居住范围不同划分为侬、沙、土三大支系”〔12〕。坡芽村的壮族自称为布土,属于壮族沙支系〔13〕。据富宁县人民政府1987年编印的《云南省富宁县地名志》载:“坡芽,在甲村东南3公里的山腰梁子上。山区。‘坡’即山坡,‘芽’是黄饭花的意思,因村里多有黄饭花的山坡而得名。”〔14〕据当地人讲述,黄饭花在壮族生产生活中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重要的节日,当地村民都会用黄饭花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作为祭祀和祈祷时的贡品,因此“坡芽”也代表着人们向往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5〕。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精神。坡芽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坡芽村积极抓住机遇,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村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内环境越来越美,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与发展。
“一个民族,不论大小,要发展繁荣,就必须有一个坚定的经济基础;一个民族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其民族特色,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16〕坡芽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产业,使坡芽村村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坡芽村现任村长NJB(男,31岁,壮族,中专,农民)介绍:
我们现在不只是种植水稻、玉米,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采取自愿的方式,大部分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种植甘蔗、油茶、芒果、杉木、桉树,近年来,村里发展了甘蔗种植1 120 亩,油茶种植465 亩,芒果种植1 250 亩。以前我们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开展养殖业,外出打工,收入很不乐观,村里平均每户收入为几千元,现在每户收入可达三四万,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了。①2020年5月23日,访谈坡芽村现任村长NJB,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访谈地点:NJB村长家。
坡芽村探索符合村民发展的经济产业,拓宽了收入渠道,为传统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开辟新空间。除此之外,坡芽村还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方式。鼓励和引导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特色村寨景区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村集体在村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增加村寨集体经济的收入。坡芽村村民NJX(男,56 岁,壮族,小学,农民)讲述:
我们村现有63 户人家,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十户人家。我们采取小组轮流接待游客的方式,为游客演唱坡芽歌书,向游客展示壮族舞蹈,带领游客参观村寨,介绍村寨的历史,安排游客的吃和住。这样既可以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也可以增加我们的集体经济收入。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在距离我们村1.8 公里处,建了一个热带水果生态农业示范园,以种植各类热带特色水果为主,各类蔬菜为辅。游客到我们村,不仅可以观赏大片的热带水果园、蔬菜园,还可以深度体验乡村生活。最近几年,我们村接待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②2020年5月24日,访谈坡芽村村民NJX,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访谈地点:NJX家。
坡芽村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示范”的发展模式,抢抓“互联网+”的机遇,围绕自身产业特色,结合农村电子商务,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将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寨旅游发展联系在一起,民族村寨旅游使当地少数民族参与其中并受益。生态农业示范园基地结合坡芽文化和生态休闲农业,将其建设成集水果DIY 体验、乡村旅游、花卉景观、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园区,整合开展农业观光游和休闲乡村游,实现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双丰收。
“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所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核心要义应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7〕。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发挥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陇端节是坡芽村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坡芽村通过庆祝陇端节的活动,与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以歌会友,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使当地壮族与汉族、壮族与瑶族、汉族与瑶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坡芽村的陇端节体现了坡芽村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既凝聚了人心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当地村民NLY(女,52岁,壮族,小学,农民)口述:
我们过陇端节的时候,有来自国内外的很多朋友,白天大家一起听山歌、看壮剧,晚上大家高高兴兴地围着长街宴吃饭。节日当天,不仅可以品尝壮乡美食、欣赏传统壮剧,还可以参与壮族祭神仪式和民间歌舞表演。全村每家每户筹资举办陇端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来到我们村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③2020年5月24日,访谈坡芽村村民NLY,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访谈地点:坡芽村文化广场。
坡芽村在文化保护方面,主要体现在当地花大力气保护“坡芽歌书”。歌书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用81 个直观的符号展示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与表达。这81 个符号包含植物(竹子、枫叶、韭菜、麻栗树叶等)、动物(鸳鸯、鹧鸪、蚂蚱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产生活工具(三脚灶、弯钩、棉篮等)。“坡芽歌书”传承人NFM(女,54 岁,壮族,小学,农民)说:
每一个符号代表的都是一首或悲或喜的情歌,81个符号运用讽刺、指代、暗含等手段,实行男女对唱的方式,表达了一对壮族男女从相识、相恋到相守的一生。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听到村里老人唱歌,我就跟着哼唱。当我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家里有了录音机,每当老人们围在一起对歌时,我就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对唱,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坡芽歌书。①2020年5月24日,访谈《坡芽歌书》传承人NFM,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访谈地点:NFM家。
坡芽村的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受到先辈的影响,“坡芽歌书”在坡芽村流传至今。现在,坡芽村专门建设坡芽传习馆,成立坡芽合唱团,每周周末组织传承人到传习馆教小孩唱坡芽山歌,“坡芽歌书”成为坡芽村以及坡芽村人民的文化符号。
坡芽村在发展过程中,对现有的土坯房进行保护和改造,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完善。经过建设,现已完成63 户民居改造,新建文化广场、停车场、文化墙、寨门、公厕、传习馆,安装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电网、水网,完成进村及村内道路硬化项目建设。村内设施呈网状分布,户户相通、家家相连,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当地村民NH(女,23岁,壮族,大学在读,学生)讲述:
以前我们村前后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下雨的时候出去玩,有坡的地方就像一个滑梯,一不小心就从山头滑到箐底。村里没有公共厕所,厕所都是露天的,也没有停车场。现在,村里新建了公共停车场,修建了公厕,家家户户改建了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②2020年5月25日,访谈坡芽村村民NH,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访谈地点:NH家。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坡芽村积极推动村寨社会建设,不断完善村寨公共基础设施,使村民切身体会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成果。坡芽村村民NJY(男,52岁,汉族,初中,农民)说:
以前坡芽村村内环境脏乱差,村头村尾垃圾成堆。村里没有排水沟,家禽粪便排不出去。现在,村里新修了排水沟,新建了垃圾焚烧池。村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人居环境越来越美。③2020年5月25日,访谈坡芽村村民NJY,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访谈地点:NJY家。
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村寨的外在形象。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坡芽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目标是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如今,村内还修建了科技活动室等场所,家家户户装上了卫星电视,村里组建各类业余文艺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坡芽水库和污水处理工程的完成,村内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有效改善和提高了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村寨是一个场域,既要发展经济、传承文化,也要保护生态。经过多年努力,坡芽村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全方位深入挖掘村寨民族文化,村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具有多重作用。坡芽村在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在保护和发展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
1.山区环境制约村寨发展
坡芽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势狭窄,石山多,约占土地面积的1∕3,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村寨内外人财物的融通。村寨的通达性差,该村唯一的一条进出公路路面狭窄,加上最近两年坡芽水库的建设,货车的频繁通行压坏了路面,雨天路滑时经常塌方造成交通中断。山势陡峭、河谷深邃导致想要进入村寨的游客不愿前往,投资者考虑投资风险而放弃投资。坡芽村目前只有一家当地人经营的农家乐,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丰富的林业、果业、旅游资源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效益。
2.传统民居建筑遭到破坏
传统的坡芽村壮族先民,是以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从山脚缓坡一幢一幢地往上,直到山腰。《魏书·獠传》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限其家口之数。”①《魏书》卷一百一《獠传》,第2248页。《新唐书》道:“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②《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獠平传》,第6324页。“干栏”又叫“壬栏”(壮语),“壬”是家的意思,“栏”即“干栏”是楼房之意,干栏式房屋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的建筑风格,房屋依山傍水、依坡而建,其结构特征及功能特点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村寨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慢慢在脱离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将乡村传统文化推开的同时,又将现代化的城市文化带回乡村。如今,坡芽村村民居住的房子融合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主要用砖块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楼房。一些传统民居因年久未修而逐渐消失,传统的房屋设计失去了固有的民居结构,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建筑寥寥无几。如今坡芽村的民居建筑只是依山而建、依坡而居,传统木榫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荡然无存。
3.村寨邻里关系日渐淡漠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8〕。乡土社会是相对封闭的、聚居的和地方性的熟人社会。长期以来,坡芽村村民以耕田为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村里谁家劳动力少生产忙不过来,谁家操办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主动帮忙,出钱、出物、出人力。坡芽村将这一生活方式世代传承,和睦相处。村里有三户姓黄的,三户姓韦的,其余的都姓农,几十户人家沾亲带故,人与人之间非常熟悉,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构成了一个守望相助的村落共同体。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卷入,多元化价值观念涌入村寨,打破了以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坡芽村的生计方式从传统单一的以农耕经济为主转向发展旅游业、现代化农业等多种生计模式。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减弱,村民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以业缘关系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圈。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经济利益之争,村民主要考虑的是跟自己收入相关的活动,不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和参与有关全村发展的公共事宜,整个村寨共同体越来越松散,集体观念淡化。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集乡土性和民族性于一身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只是各族人民心中暂居的驿站,已不再是令人向往的心灵慰藉之地。村寨特色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减弱,利己主义影响村寨团结。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当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统筹谋划,着力解决。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根据田野调查,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引领多方参与建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上的政策制定、中观上的招商引资,微观上的资金支持。对于坡芽村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说,当地政府要考虑坡芽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好保护与发展的具体规划方案。把坡芽村的保护与发展纳入当地扶贫开发工作之中,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改造进入坡芽村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村寨的硬件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与当地村民合作,打造农家乐的升级版,建造能更好满足游客需求的民宿,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动多方参与村寨建设,推动坡芽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2.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修缮村寨建筑
村寨建筑最能彰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应加强对坡芽村寨门、文化戏台等地标性建筑的重点保护。坡芽村的建筑修缮既要保留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又要在建筑中融合坡芽村的稻作文化和历史文化,并结合村民生活习惯、当地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规划,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相结合,达到保护民族特色建筑和改善村民群众生活条件的双重目的。只有这样村民才能更加自觉地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建筑,传承民居建筑文化。根据传统民居建筑的新旧程度,实行不同的修缮方法,在保证村寨整体建筑风格一致的基础上又使每户各有特色。
3.以村民为主体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少数民族村民是村寨的主体,失去主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便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心村。如何让坡芽村村民留在本村参与村寨建设,如何鼓励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如何发挥村级组织、文化传承人的作用,是坡芽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坡芽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应为全体村民共享,在推进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要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认真听取村民的建议,保障村民的权益。调动本村青年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注重发挥村级组织在村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动员普通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寨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的利益分享度,尽量缩小村民之间发展的贫富差距,减少因利益冲突带来村民关系淡漠等情况的发生。发挥文化传承人在村寨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带头作用,避免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注重发挥坡芽村各主体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寨公共事务和表达利益诉求。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加强坡芽村的保护与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巩固村民主体地位,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优化发展理念,把当地村民的利益诉求与特色村寨建设结合起来,为推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村寨情感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坡芽村完善传习馆、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既可以静态展示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以及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保存民族传统技艺,也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将歌舞、民间习俗等融入日常生活。积极营造尊重和爱护民族文化传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坡芽村经常开展对歌、壮剧演出等民族集体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更好地传承了民族文化。
村寨中的村民是乡村文化的主要保护和发展主体。坡芽村通过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保护传承壮族乡村文化,通过激发村民主动认识村寨文化价值,使村民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在形成文化自信的同时自觉保护与传承村寨文化。
在坡芽村,5岁的小孩或80多岁的老人,都或多或少认识“坡芽歌书”的符号,念出或者唱出符号所代表的歌曲,当谈到“坡芽歌书”时,他们都会很自信地高声哼唱。坡芽村积极开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参与到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来,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村民的乡土文化自豪感,培育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村民面对外来的游客,会积极主动地介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村民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乡村旅游管理,有利于激发村寨内生动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并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村寨情感共同体的形成,建立在乡土社会中血缘相亲和地缘相近的基础上。它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桥梁,有助于促进村寨团结,激活村民的乡土情怀,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村寨情感共同体,需要互动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坡芽村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修建了老人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空间,为村民、游客提供情感交流和社会互动的场域,增强村民之间、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情感互动。另外,培育村寨情感共同体还需要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文化载体,比如坡芽村的陇端节。在节日前,各村村长需要通知在外的本村人,邀请他们回村组织和筹办陇端节。通过庆祝陇端节,有助于唤醒坡芽村村民的乡村历史记忆,培育村民的共同体意识,增强村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加强村寨凝聚力。
壮族村寨实际上是由壮族生态文化造就的生态系统。山林、河流、田野、民居、一草一木环环相扣,生态链的任何一环一旦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每一个壮族村寨都有祭祀“竜”神的习俗,坡芽村也不例外。“竜”代表山林、树林,也就是自然神的代表,以树神为崇拜对象。每年正月、六月和十月的第一个农历鼠日,整个村聚在一起祭祀“竜”树,在这一天,村寨要杀猪、宰鸡敬献给村里的“竜”树。
树林对于坡芽村甚至其他壮族村寨来说就是“水源林”,壮族是稻作民族,需要水源灌溉,所以就得保护树林。村民每年都要在树下举行各种仪式,开展虔诚的祭祀活动,目的就是祈求神保护庄稼长得好。“竜”崇拜代表了“山”和“水”,壮族村民从内心来认识保护树木的重要性,保护水源的重要性,这种敬畏天地、敬畏自然的精神,有利于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综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坡芽村的保护和发展受到进一步关注,成效显著。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尽管如此,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使坡芽村建设面临问题,其中一些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村民很难通过一己之力改变这些客观因素,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支持逐渐改善。另外,与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息息相关,城市成为村民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之地,导致村寨人口外流、邻里关系淡漠。想要村民们安土重迁,不仅要打破城乡之间物质发展的屏障,更需要提升村寨文化内涵,为村民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带来发展机遇,不仅提供物质支持,更提出政策导向。政府、村寨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充分认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价值,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综合考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整合资源,自上而下引导支持,自下而上实践反馈,探索出一条结合各自村寨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使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