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培养又红又专医学人才的几点思考

2021-03-25 17:18沈朝华赵金元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育人

沈朝华,赵金元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又红又专”指“既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又具有精深的业务水平”〔1〕。虽然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今天,人们已经很少用,更多采用“德才兼备”的表述,但我们认为“又红又专”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尽管“又红又专”在部分人的认知中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我们认为相比“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特色,今天也仍然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其中“因时而进”,“时”可以理解为:一是要把握时代问题;二是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先进性。时代问题首先是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判断。就国内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就国际而言,全球范围内,一方面是思想的交锋,价值观的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不断增强。这样的时代语境反映到国际医学界,医学教育出现“去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努力学习的学者。”〔3〕58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了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医生究竟是为谁服务,为谁所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面临着被经济理性所宰制的境遇,当下,倡导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因势而新”领会新时代医学生培养何以要又红又专

“因势而新”,“势”是历史必然性或事物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是由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全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所促就的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主体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在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透过世界范围内医学发展面临的形势,中国的医学话语与政治权力、国家治理方式的结合,从医学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入手,才能深入理解新形势下医学生何以要又红又专。

(一)回归价值理性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趋势

从医学史来看,人类的医学模式历经了巫医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145。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医学的发展在历经了从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二为一,到技术理性占主导,价值理性式微的过程,现在总体的趋势呈现出朝着价值理性占主导的方向演进。医学对疾病与人体的研究,也经历了由“模糊人”到“生物人”,再回归到具有终极意义上的“完整人”〔4〕145。体现了事物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医学模式的改变与医学对生病的“人”的不同认知,虽是医学在同一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方面,但是对人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人类医学活动中的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是不断朝着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向在前进。

(二)技术专家治国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必然要求医学人才又红又专

“技术专家治国型知识分子”是美国政治学家卡尔·博格斯(Carl Boggs)在《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一书中广泛应用的一个复合词,是博格斯在融合了技术专家治国论的主张与知识分子使命之后所创造的一个概念。技术专家治国论是一种专家政治,以追求效率、技术合理化为目标。“本质是依照技术的规则塑造人和社会生活,其理论基础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这是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5〕。“按照技术专家治国论原则管理国家”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很普遍。这种技术专家治国模式,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其后果就是不仅是将人物化,甚至可能带来人道主义的灾难。

社会主义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必然要由医学界的技术专家兼政治精英来领导。而这些“技术专家治国型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红色专家”。因为,他们也以某种方式参与了理想信念、思想和知识的再生产。在医疗资源的分配,医生的价值选择,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理性、工具理性主义的干扰,医疗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力量牵引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防止医生违背职业道德将专业技术作为获取金钱、财富的工具,都需要作为制度设计者和管理者的专家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他们的决策不仅关系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是否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领域的制度化实践,医学领域的价值选择,包括对医务人员价值观的引导,行为善恶的评价等。

(三)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是医学融入国家治理实践的必然要求

技术专家治国的特征就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国家治理。将专业人员连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在中国,医生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医学知识成为日常生活管理合理化的依据。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使疾病可防可控,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耗费,通常会成为国家的理性选择。但是,它也可能打开了医生谋取个人私利的方便之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如果没有为国为民的情操,缺失对善的追求,可能就会坠入恶的深渊。其次,医学话语在生命管理中的作用凸显。生命管理包括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均寿命、国民健康状况的统计及计划生育、对各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身体资质的审查等等。当国家把生命管理的权力交给医生的时候,医生实际上成为了国家安全的守护神。最后,医学话语在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但会危及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而且会危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安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生往往要以身犯险,当传染病的病源无法找到时,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医生。2003年的非典疫情,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与病毒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曾令世界为之动容。一位著名医学专家在总结2003 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曾说,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表现,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作为人类重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总是会受到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给医学带来的影响,揭示出各种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才能对新时代医学生何以要又红又专作出令人信服的诠释。

二、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导医学生朝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发展

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德育教育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一方面,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脱节,导致其“孤掌难鸣”。另一方面,纠正专业课程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倾向。

(一)在医学教育中确立课程思政理念的可行性

最近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意味着国家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医学是综合性的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是医学的基础。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要求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渗透德育教育,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究竟有没有可行性?我们认为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医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人学,人文社会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在医学界,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也在反思唯知识唯技术专业训练以及“医学的非人格化”“医患关系的物化”〔6〕给医学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专业教师所具有的这种理性的自觉,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大动力。

其次,医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自然科学本身并非是反人道的。随着科学与社会交互作用的增强,医学技术的价值选择问题,也不断凸显,如代孕、辅助生殖技术、安乐死、器官移植等带来的社会问题,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自然科学的社会属性。那些致力于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进人类福祉的自然科学,最终会与人文学科走向深度融合,这也为专业教师自觉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提供了可能。

最后,医学教育本身有庞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做支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社科类课程很受重视,占所有课程比例为:美国、德国达20%~25%;日本达10%~15%;法国12.34%”〔3〕59。中国也开设了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涉及医学史、医患沟通学、医学法学、生命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这些人文课程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二)在医学教育中找准课程思政的生长点

各门课程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引导医学生朝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怎样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专业课教师如何落实“学科德育”的理念?结合《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思政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的指导意见,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不同类型课程德育教育重点,把握住了这一重点,也就找到“课程思政”的生长点。

第一,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医学界的德育教育资源。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如果脱离医学生的实际,不能满足拓展学生专业课程的理论视野,会极大地削弱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不能与教师产生知、情、意的共鸣,没有获得感,教师所宣讲的理论,学生也很难认同。提高医学院校思政课质量,除了整合思政课与医学人文教育资源,还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医学界的德育教育资源。如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用医学的事例来说话,感化、说服学生。新中国第一代援助边疆民族地区的医务工作者,以他们精湛的医术与爱心,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的认同。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赞誉的农村赤脚医生,为几亿中国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服务。非典期间,中国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2011 年度“感动中国”的著名医学家吴孟超,2013年获得“最美乡村医生”的哈萨克族医生居马泰,都堪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2020 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年逾花甲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和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年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及90 后、00 后青年医务工作者携手抗疫,共克时艰,鲜活地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老中青之间的代际传承。

第二,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科学精神。专业教育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传道”。不仅是让医学生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还要让学生有学好本领,以身报国的责任与担当。长期以来,很多专业教师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克服专业课程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我们认为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求真的科学精神入手。在中国医学界,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属的学科领域,无论是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还是临床医学、药学,每一领域都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医学工作者兢兢业业的努力和奉献。例如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医药学名家陈克恢、雷兴翰、童村、张昌绍、宋振玉、周廷冲、屠呦呦、于德泉等等,在筚路蓝缕的岁月中,与国家民族命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频共振”,他们的赤子情怀和对科学的热爱,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楷模。新中国成立70余年,一部共和国的医疗史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部有担当、有情怀、有信仰的华夏儿女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

第三,在通识课程医学人文教育中植根理想信念。作为通识课的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一样都是做人的工作,指向的是人的应然状态。不仅要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更重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指向人的意义世界的问题,确立起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理想信仰。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旨在使医学回归到人学的本位当中,在医学的神圣与崇高价值熏染之中,培养医学生超功利的价值观。医学生如果没有高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也不会有敬佑生命,人民至上的情怀。

(三)“课程思政”理念对于培养又红又专医学人才的意义

《指导纲要》对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明确了各类课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理念对于培育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而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有利于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使学生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医学生中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医学可以超越一切政治,却不知当人的生命和健康被置于权力的管辖之下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超越政治。“政治具有一种全面决定着人的生存条件的魔力”〔7〕。弄清要为什么样的政治理念服务?对于医学生来说,这是关乎到自己一生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单靠思政课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而在中国的医学领域,纵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都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息息相关的。很多科学家、医学名家在专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发掘专业课程中的这些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形成合力,解决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对筑牢学生的价值根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让医学生懂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性,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不仅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关乎人类的福祉。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行为选择的坐标。

其次,有利于发挥思政课、人文社科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培育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又红又专对于医学生而言,就是要做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懂得科学无禁区,人文有禁忌。医学生的专业课程,根据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提出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包括医学伦理学、人口医学、公共卫生等与医疗实践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包括诊断确定、操作程序、交流技能、疾病治疗与预防等〔3〕58。这些课程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还有自然科学,由此也可看出,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在中国,提倡培育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不是要将医学生变成没有国家意识的世界公民,故而,医学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仍然需要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帅”。失去了正确的政治信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失去了依托和滋养它们的养料。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高度赞扬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8〕。何为“共产主义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在共产主义信仰引领下升华了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贯彻“三全育人”的德育理念培育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其中“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被媒体简称为“三全育人”。“三全育人”旨在将思政教育与整个教育事业贯通,与学生成长过程的结合,与教师教书育人实践的融合,全面提升育人成效。“三全育人”也是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

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就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形成“全员参与,责任清晰,分工协作”〔9〕的思政教育格局。在医学类院校,全员育人,要求医学类院校的领导及全校教职员工及学校附属医院的见习、实习指导医师,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皆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落细落实,形成人人讲思政,人人关心关爱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贯彻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医学生的成长过程相结合,关注个体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焦虑,帮助学生协调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者、主我与客我的关系,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二是在不同学段,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进校初期,重点应是引导医学生增强对自身职业价值、意义的认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高年级学生的教育重点,则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医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毕业生则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育引导工作,尤其是强化毕业生职业伦理教育、廉洁教育。自2011年以来,国家就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 号)、《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 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针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5+3”(5 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 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和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培养模式。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20 年基本实现医学本科毕业生接受住院医师培训全覆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学生已经成为了社会人,虽然德育教育的责任主体由学校转向了规培医院,学校仍然需要与规培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关心毕业生的成长,共同做好规培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贯彻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统筹校内与校外,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从国家层面上,“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依法严厉打击暴力伤医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将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与关爱制度化,构建起保护关爱医务人员长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要加强医疗、教育两个系统的协同配合,医教协同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各学院要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在医学生中加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医学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就学科教学、教材体系而言,医学生的课程及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要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避免学科知识本位,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培育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学科教学体系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的功能,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就医学生日常教育体系而言,要深化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课程要充分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厚植家国情怀。就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而言,要重视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对于培育学生的医德、责任心、耐心、爱心所具有的重要性,不能仅将临床见习、实习视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过程。

医学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希望,是国民健康的守护神,要使这些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生不忘初心,守正笃实,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造就一支又红又专的医疗卫生队伍,不仅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也是为国际医学界如何更好地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