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足娥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语言服务, 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衍生品等以帮助沟通、交流与理解的服务[1]。不管是经典文籍、影视等的翻译,还是“文化走出去”,抑或是国际政治经贸往来,外语语言服务都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语言服务,由于信息不畅,时空地域等限制,多为短距离面对面的服务,服务成本高、效率低。而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消除了时空壁垒,只需通过身边任何可接入网络的设备即可获得想要的服务,有些服务甚至是免费的。提供服务的可以是互联网上的专业语言服务人员,也可以是替代人工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在科技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推动一切的互联网时代,外语语言服务变革为新模式。
2016年11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写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渐成国际共识[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 商贸、教育等的交流合作离不开语言的服务。只有语言互通,才有人与人的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心心相通,打造出政治上互相信任、经济上互通往来、文化上互相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这一目标,语言服务作为沟通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代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多年来,地方院校的外语类毕业生同其他省部级高校的外语类毕业生一样,就业意向首选“北上广深”等沿海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城市。而今,众多传统产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呈现了崭新的商业运作模式,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可以不再受到时空地域的限制,跨越农村和城市,不分国内和国际。这为地方院校的外语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机遇。譬如近几年,快速成长起来的跨境电商借助互联网平台,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中间环节,让国际间的往来互通变得快捷便利。与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巨大,仅至 2018 年,就需要 5 万多相关专业人才[3]。既掌握商务外贸知识又具备跨语言交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迎来了新格局。
地方院校的外语类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双创”的人才要求不匹配。大部分地方外语类院校或综合性高校里的外语系(部),都把培养具备丰富的外语语言知识和扎实的外语基本技能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当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精神”。二者之间无疑存在一定的偏差。
地方院校的外语类专业近些年来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了很多实践实习的环节和机会。但创新创业教育还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整个运营过程。这种完全与时代需求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当下即或是省部级高校的理工科专业也都还在起步阶段,对于软硬件条件都处于劣势的地方院校来说差距更大,而外语类专业条件之不成熟就尤为突显。
创新创业应当以专业为基础,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最佳途径是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可现实的状况是,多年来,专业教学和创业教学一向各自为政,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门类,即教务处和就业处。当前,创业教学基本上是就业指导课教师在兼任。课程也大多合二为一,即就业创业指导课。事实上,教师更多地在进行就业指导,对创业则是顺便带过。究其原因,是教师本身就缺少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外语类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女教师偏多、男教师偏少的情况。而女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大多忙于家庭琐事,对创新投放精力有限,创业则更是无暇顾及。教师本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双创”教育的发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双创”教育的培养严重不足。
当前,大部分外语类院校在形式上都与地方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并未真正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是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师资援助和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并不能提供持续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也不能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服务,助推动力明显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量身定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有区域特色、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4]。而根据教育部2014 年印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地方院校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服务地方,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用得上的人才[5]。地方院校要根据区域和地方经济文化特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培养出的“特色”人才正好适应区域和地方的经济文化“特色”,真正实现校市(地)相融,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 地方院校要与地方社会经济联动发展,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不能只定位为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还要培养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要从进校伊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地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步。美国加州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硅谷科技的享誉世界,无疑得益于斯坦福大学从建校之初就立志以创新创业引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除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也是在其创立之初就强调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从诸多“校地相融”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牢牢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创新,培养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勇于创新、善于创业的“双创”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不同的课程依照门类依次排序,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门类排列决定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一门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该专业育人的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化表现和依托,也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整个大学期间的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院校的外语类专业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语言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从新生进校的“入学教育”“专业导读”“区情教育”等课程开始,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渐次推进布局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这些课程要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和专业课程群一样,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要借力互联网,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加快校本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这些在线课程,可以获得学分。组织学院(系部)外语学科带头人和地方外贸公司企业优秀人才,探究“互联网+外语+地方产业”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总结归纳经过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创业灵感。考核也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多年来标准化答题而造成的“高分低能”积弊。
“互联网+”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加入,当今的外语教育和传统的外语教育已迥然不同。“互联网+”把海量的教学资源与线上线下多模式学习活动聚合起来,颠覆了受制于时空限制的传统教育模式,不断衍生新的教育形态。2017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指出,要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模式,号召广大教师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外语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迎来了新机遇。首先,互联网海量的优质信息资源丰富了“双创”课 “教” 与“学”的内容和效果。外语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无限量的信息资源里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用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查找自己的短板,学习关于创新创业的最新理论知识,通过互联网QQ、微信等平台与同行一起探求疑难或热点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查阅观摩其他院校在外语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慕课、微课、公开课等都是可以借力的网络平台。只要地方院校的外语教师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效能,借力网络平台,不管是一般的二本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都可以同其他“985”“211”高校的外语教师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课程资源,领略不同外语教师的教学风采,这对提高外语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效果不言而喻。
“协同”是指外语学院(系部)、地方政府外事外贸相关部门、企业等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协同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发挥资源共享、人才汇聚、优劣互补等协同要素,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特色、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协同育人”,为“双创”人才培养凝心聚力。以往诸多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校企合作多半是由于高校不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法做到与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互动,而企业则更愿意与一些知名度高的研究型大学展开合作。鉴于此,地方政府要积极进行引导和支持,发挥协同优势。“互联网+”环境下,协同育人主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双创”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制订。学校、地方政府、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地方人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借力互联网建立多渠道网络信息平台,定期互通信息,反馈企业公司用人需求、学生实习实践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形成线上线下教学联盟。二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完善。地方企业、公司在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团队方面具有优势,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二者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团队为结合点,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的途径,凝聚和共享优质师资资源,把研究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即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业灵感。三是协同共建共享实践实训平台。院校和企业各自建立或合作共建的实验室或实践实训基地等平台,要向学校、企业和地方三向开放,通过实质性参与,学生可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积累创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