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负责人在会上提出,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此后,教育部不断发出非常强烈的信号,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水课”和“金课”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词汇。
“金课”指的是含“金”量高,一流的,高质量的课,“金课”可以归结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又能够因材施教,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
当今,随着“金课”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也是职教改革的热点,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金课”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措施。新时代以来,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已迈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1]。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的最高境界是将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让学生对知识心生向往,把补钙、培根、立德、铸魂蕴含在公共课程与专业知识讲授中。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党的大政方针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除了第一课堂以外,载体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参与度更高的第二课堂,无论从时间还是效果来看,都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将思政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2],有利于巩固第一课堂思政教育成果,增加课程思政实施载体,强化实施效果。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3.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使课程思政成为学校的高频词。注重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注重思政内容开发,打造课程思政新课堂。努力做到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4.不断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培养和增进教师的育人意识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具备了育人意识,才能有意识地收集课程思政资源,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如盐融入食物一样,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5.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内容,结合专业实际,将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
6.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依托专业人才培养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分类、分批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工作。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动力,发掘并融合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彰显思政育人功能的示范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培育一批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促进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7.着力改进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通过师生课内外互动、课程反馈,教师可以知晓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才能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式、参与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探索推动课堂改革,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将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于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此外,还要促进课堂内外联动,通过小水滴灌式浸入思政内容,实现课上课下无缝对接,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8.教师须增强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育人的理念,拓展开展课程思政的本领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专业课程教师需要补上“课程思政”的课,通过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专题培训等,掌握专业育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技能,不断提高课程育人能力。
1.教师应走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混为一谈的误区。转变观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行动。教师应积极听其他教师授课,不断学习其他教师的关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投身于社会建设的热情和能力。每一节课,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思想交融的过程;不仅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价值的引导;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应该凸显德育教育。
3.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之外的附加内容,而是所有专业课程必备的、内化的基本内容。当前,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把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内容对立起来,认为专业知识是规范、严谨的独立体系,如果额外加入思政内容,会对专业教学形成干扰。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认识误区,主要是对授课与育人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造成的。教师应走出各种关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误区,实现全部课程的价值彰显。
4.课程思政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让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陶冶,更好地实现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坚守“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情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5.团队协作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组建教师团队是关键环节。除了要找到合适的思政元素之外,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之中也是一门艺术。思政课教师可以与专业课教师组建混编团队,发挥各自的优势,目的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
6.思政内容是与专业知识、专门技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教学也都会为学习、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提供帮助,二者有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不认真学习领会,就无法用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教师都应认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作为内化于课程的必备内容,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想的熏陶,让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互为表里。
7.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加上思政课的授课内容,而是方向上旗帜鲜明[3]、方法上盐融于汤。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基础上,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思政元素应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引起共鸣、培根铸魂之效,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价值塑造成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根本目标的一致性。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政建设的重大创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政课程建设的前期铺垫。同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不可分离的高度融合关系。思政方法可以辅助各类专业课的学习。思政课具有补充“精神钙质”的功能。
8.优秀的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4]。做到课程思政的一时一课并不难,难的是把课程思政的践行成为习惯。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加强自身各方面修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专业课教师要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终身追求,矢志不渝,始终不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课程思政每一个阶段性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只要不懈努力,就会使自己既成为某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职责。
当今,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德树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金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无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课程思政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每一个职教人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