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2021-03-25 13:16刘艳华初洪波王银萍张守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升清降浊清阳痛风

刘艳华,初洪波,王银萍,张守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疾病,可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或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或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严重者可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1]。饮食方式不当,导致痛风发病率逐渐递增,生活质量下降[2]。目前我国痛风发病率已高达0.26%~0.34%[3]。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及生活,成为继高脂血症、糖尿病之后的另一重大代谢性疾病,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过去的30年中痛风发病率逐渐上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4]。目前没有根治的药物,临床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止痛、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但在整体把握痛风诊治方面尚显不足。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一部分痛风患者正气不足、浊邪内蕴,应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能调整人体气化功能,明显改善病情。故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似能从整体上扭转患者气机失常的病理状态,其相关临床应用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1 关于升清降浊法

清,即清气、清阳等。浊,即重浊之邪气。可视为污浊、浑浊之物。《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曰:“清邪居上,浊邪居下”。表明了浊邪归阴,趋于下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指出,“浊”即秽浊不清,表现为由湿邪导致机体的排泄物、分泌物浑浊、垢腻。“浊邪”产生有内外二因,外因为湿邪侵袭,阻滞中焦,脾失健运,产生浊邪;内因多为饮食不节,如过食膏粱厚味、海鲜、醇酒等,损及脾肾,或情志抑郁,肝气乘脾,或禀赋不足,年老体衰,脾肾亏虚。脾主升清降浊,肾可蒸腾气化,脾肾功能受损,清浊代谢失常,故产生浊邪,随血液弥漫全身,引起人体多系统受损[5]。

清为阳,浊为阴,清、浊是一对阴阳、对立的概念,正常情况下,清浊应该各归其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对清阳、浊阴的运动、走向进行了描述,它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如果清阳、浊阴易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则属病态。《灵枢·阴阳清浊》指出:“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如果清浊混淆,上下异位,就会形成乱气而致病。李中宇[6]认为,痛风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以致脾肾亏虚,肝肾功能失调,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复感风、湿、寒、热等邪气,使机体运化失司,升降失职,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堆积体内日久酿生湿浊之邪,最终发病。其中升降失职是导致代谢紊乱的关键环节,治疗应恢复清阳上行、浊阴下趋的走向,故用升清降浊法。

2 脾肾功能与升清降浊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可谓是对人体水津代谢过程的经典论述。水饮入胃,经胃的腐熟,脾主升清,散精于肺,肺主宣降,将水津宣散于外,肃降于下,在肝主疏泄、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下,下注于肾,经肾的气化下输膀胱,膀胱分清泌浊,清浊各走其道,清者还复于肾,浊者排出体外,以维持水精及体液代谢平衡。其中脾肾在这个水津代谢的过程中分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能起到升清降浊的作用,非常重要。

2.1 脾胃转枢与升清降浊

转枢是指中焦脾胃的一个特殊功能。脾胃居于中焦,通过运转、枢纽的作用,维持其他脏腑、阴阳、水火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这种回旋运转、变化于中的特点,也是脾胃运化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7]。《素问·刺禁论》中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说明肝气从左上升,肺气从右下降,心属火,为阳脏主表,肾属水,为阴脏主里,五脏之气均能升降出入、升清降浊,这有赖于脾胃的“转枢”作用,脾胃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畅通无阻,五脏之气运行正常,自能升清降浊。若中焦转枢功能失常,势必影响其他脏腑,可能产生多种疾病。黄元御说:“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强调了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因此,脾胃转枢功能是升清降浊的关键一环。嘌呤代谢和尿酸排泄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机体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入所需、排出所存,升清降浊、出入交换的正常生理机制。痛风时嘌呤及尿酸的代谢障碍属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一升一降,气机调畅。正常的脏腑功能依靠脾胃斡旋,以维持代谢平衡;反之,脾胃失职则气机失调、代谢失衡,出现嘌呤代谢的紊乱和尿酸排泄的障碍[8]。

2.2 肾脏气化与升清降浊

肾为水火之脏,体具真阴真阳之气,而成阴阳互根之地;肾为精气之本,津血生化之根,十二经脉之基,故肾为枢机之源[9]。肺脾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经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输膀胱,膀胱分清泌浊,清浊各走其道,清者还复于肾,藏纳以待其用,浊者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水精及体液代谢平衡。因此,肾脏气化功能正常也对机体升清降浊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肾升清降浊还可相互影响。脾虚运化不及,不能生精纳藏于肾,反生湿浊之邪;肾虚主水不利,不能降浊,湿浊困脾,会导致脾肾两伤,湿浊居于体内,附着不去,留而为患。因此,脾肾功能失常是造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邪害清,蕴而为病的关键因素。

3 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的理与效

3.1 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言之有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亏虚是痛风发生的内在基础,外邪侵袭是痛风发生的外在条件[10]。痛风发病主要原因在于脾肾功能失调。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痰浊内生,肾主水,司二便,肾虚则湿浊排泄障碍,导致痰浊内聚,此时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劳倦过度、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嗜酒,或跌仆外伤等,则加重并促使痰浊之邪流注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肾主骨,藏精生髓,肾精充足则骨壮髓健,若肾精亏虚,壮骨生髓无源,则发为痹病[11],亦即痛风性关节炎[12]。

有学者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脾虚痰湿有关[13]。刘清泉[14]认为,痛风病位在脾,累及经络,以寒凝脾虚证为主,病性主要为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过食寒凉之品,导致脾胃虚弱,失于运化,引起寒湿内停,耗伤气血,寒性凝滞,湿性趋下,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究其根本是寒湿阻络、脾胃阳虚。治疗应升发脾胃阳气,降泄湿浊。痛风多发于形体丰盛之人,形盛气虚,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海腥发物,加之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消伐脾气。脾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一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湿浊之邪;二则不能生成气血,正气亏虚。湿浊蕴久化热,可导致痹症,如《景岳全书·卷三十一》指出:“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由于脾胃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微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软酸痛”。一些痛风患者,证候表现为脾胃气虚兼夹湿热,清阳不升,湿热下流,脾经起于大趾内侧隐白,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湿热之邪循经流注,阻滞经络,发为痛风。发作时表现为湿热痹症,发病关节部位以脾经,尤其是以脾经的公孙穴为中心,故痛风患者多首见第一拇指和第一趾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间歇期有轻重不同的气虚、脾虚表现[15]。

痛风病久则易侵及于肾。脾土本为助肾制水,若脾虚,湿热太甚,反而伤肾。《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说明过食肥甘伤脾可影响于肾。《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指出:“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热,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故湿热下注于肾,未经适当治疗,留而不去,可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湿热之邪循经流注,因肾主骨,肾开窍于耳,故湿热之邪(如尿酸钠盐等)易形成痛风石而沉积于骨关节,或见于耳轮。可见肾气化功能失常,不能升清降浊,也可使痛风病情迁延或加重。

治疗痛风可针对脾肾功能失常,采取升清降浊法。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侧重于补脾胃以升阳泻火、升清降浊,正如《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指出:“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针对肾虚,娄玉钤等[16]以六味地黄丸合萆薢分清饮加减为基本方,补肾为主促进升清降浊,治疗痛风发作间歇期。所谓法,只是示人以规矩,至于临床运用,有很多方药可根据情况灵活化裁。

3.2 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行之有效

痛风发作时,患者疼痛彻骨、难以忍受,这是痛风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但是很多处于发作间期的患者,没有关节疼痛,自觉无不适,只是血尿酸较高,往往不去医治,或者治疗的依从性很差、中途放弃。临床实践显示,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疗效较好。路志正[12]认为,痛风“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于脾胃,终于肝肾”,治疗以健脾祛湿为主,配合疏风泄浊、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疗效较好。孟东雪[17]以健脾补肾、活血化浊法治疗痛风发作间歇期,选方二石化浊饮(穿破石30g,石韦15g,苍术15g,白术20g,薏苡仁30g,太子参15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土茯苓30g,车前子10g,鸡矢藤30g,秦艽10g,丹参20g),治疗患者31例,对照组给予别嘌醇片口服,疗程均为12周。对2组治疗前后关节肿痛情况、关节活动情况、血尿酸、血沉、肝功能、肾功能及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大成等[18]应用基础治疗加自拟健脾益肾泄浊化瘀汤,配合双柏散外敷关节痛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对照组为基础治疗加口服秋水仙碱;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73%,高于对照组之75.50%;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黄春林[19]认为,痛风患者体内长期存在湿浊等邪气,会不断损耗患者正气,使病势缠绵。治疗强调祛湿泄浊,并根据患者湿浊处于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如呕恶、大便不通多为湿浊在中焦,则选用藿香、山药等芳香健脾祛湿;关节肿胀,活动不利通常是风湿滞留肢节,则用秦艽、苍术、木瓜祛风除湿;尿浊、小便不畅为湿浊在下焦,多使用车前草、黄柏等泄浊。根据病症不同部位选择升清降浊的药物,值得借鉴。治疗痛风的常用方剂四妙散由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组成,苍术、薏苡仁健脾升清祛湿,黄柏、川牛膝下利湿热瘀血[20],是升清降浊治疗痛风的常用方。很多医家立足于脾肾亏虚、湿浊(湿热)内蕴的病机,运用方药各有千秋,但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应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痛风,行之有效。

3.3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男,50岁。2019年5月10日初诊。右足踝红肿热痛3天。3天前饮酒饱餐后右足踝关节红肿热痛,拒按,形体丰盛,便溏,进食油腻、辛辣、冷饮等易腹泻。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平素嗜酒,喜食肥甘辛辣。血尿酸530umol·L-1。中医诊断:痹证(脾肾亏虚,湿热下注)。西医诊断:痛风。处方:苍术15g,黄柏15g,牛膝15g,生薏苡仁30g,生黄芪30g,党参15g,土茯苓50g,绵萆薢15g,威灵仙30g,金银花30,蒲公英15 g,络石藤25g,海风藤15g,乳香10g,没药10 g。5剂。每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2019年5月17日2诊。右足踝肿痛消失,便溏。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患者明显好转,减金银花、蒲公英,加炒白术15g,莲子肉30g。5剂。每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调治2月余,患者无关节肿痛,大便溏薄明显好转。复查血尿酸310umol·L-1,遂停药。嘱患者平素节制饮食,适当运动,调动身体阳气运行,以祛除湿邪。

按语:痛风发病,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下注为标。脾肾亏虚,屡进肥甘、辛辣、醇酒,酿生湿热,湿热下注,痹阻关节,故足踝肿痛,发为痛风。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功能失调,不能升清降浊,治疗应着眼于此。治疗急则治标,故以四妙丸祛除下焦湿热,土茯苓、萆薢、威灵仙解毒除湿浊,是降低血尿酸的要药;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络石藤、海风藤祛风除湿止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配伍黄芪、党参缓则治本,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应减少清热利湿解毒药的用量,同时增加健脾补肾药用量,以恢复人体正常升清降浊的功能。但不适宜过于温补,以防生湿助热,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猜你喜欢
升清降浊清阳痛风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痛风的治疗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浅述气机调节应用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自拟天女木兰方与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对比
刘爱华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从升清降浊论治鼻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