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维兰,王小美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资源共享、内容兼容、利益共融而融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媒体类型——融媒体。融媒体整合了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具备了广播的迅捷,电视的直观和互联网的无限拓展能力。无论是媒体资源库,还是基于大数据进行用户智能营销,或者新闻专线服务,融媒体都能做到。融媒体所包含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服务”的发展模式、先进的运营传播格局,对于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如何实现教学与融媒体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创新,成为了当下关注研究的重要问题。
融媒体本身具备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深入性等主要特征,这种颠覆性的新型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主体等带来了巨大冲击与变化。
融媒体基于新形势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作为一种理念媒体,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实体媒介进行融合,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实现单一媒体的平面传播转变为多重媒体的立体传播[1]。
在融媒体时代,一方面随着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教育资源内容不断丰富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媒介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的不断更新,思政教育者、高校受教育者在获取教学资源上更加便捷高效。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主要以“固定教室”的形式,其课程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以讲授和宣扬教育思想为主;而融媒体时代下将固定教室拓展成“固定教室+网络教室”的模式,将传统媒体技术上的优势与新型媒体技术上的便捷相结合,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以及教材,而是实现了“固定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
融媒体的出现,衍生出虚拟生存的“第二空间”,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群集模式”与“互动方式”,也使得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2]。受益于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有机融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高校思政课是以“教育者讲+受教育者听”为主的“大水漫灌”式的方式,思政工作者很难也没有条件完全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融媒体时代下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的“精准画像”技术可以精准定位形成个体专属用户画像,进行分类教育来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性需求。受教育者总能在线上线下世界中选择自己喜欢、易接受的教学方式。线下学习的教学方式更为系统、深刻、直接,线上学习的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海量、高速,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大变革正在发生,全媒体时代已是大趋势,快节奏、多元化的信息的发展迎合了高校受教育者的成长需求,也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育者为主的“单主体”教育模式,以一种自上而下“单向灌输”一刀切的模式,其中不乏出现“你声嘶力竭,我不为所动”的局面。全媒体时代则大幅度提升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成功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的转变。
全媒体时代下受教育者主体性意识的强化,一方面由于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能熟练且高效使用全媒体媒介,在及时获取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素材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多渠道、强互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加之枯燥定义式的教学内容被生动直观、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所代替,大幅度提升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亲和力和人情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更为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3]。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提供便利、快捷的同时,也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增加了课程开展的难度。
融媒体时代,随着海量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平台的快速传播,各种非主流媒介终端的广泛应用,受教育者相比较于教育者更擅长用“快餐”式的学习方式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在收集教育资源和教育素材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给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内容和学习效率带来挑战。
一方面,一些年长的教育者对网络信息的使用与获取程度低于受教育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或所谓“机械式”教材课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采取单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思想动态时教育者不能够及时解决,使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松懈了对受教育者正确意识形态建立的引领性,使教育者的传统知识优势光圈逐渐褪色,也对思政课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带来了多渠道资源信息获取渠道,受教育者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回放、名师在线学习甚至直播互动问答等形式进行学习,这种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和便捷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影响力。同时,大数据信息的获取也包括对受教育者学习指标、学习时长、课后习题监督等信息的获取,强大的功能加重了受教育者对媒介的依赖性,弱化了对传统课堂授课教学的重视程度。相比较于融媒体时代教育者在线进行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传统教育模式长期以往将丧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
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群体主要以“00”后以及“95”后为主,随着全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无线网络遍布至校内校外的每一个角落,受教育者享受着全媒体时代带来便捷、智能化信息服务的同时,自身的思想行为上也必然凸显差异性和个性化。
纵向来看,“95”后“00 后”与“80 后”“90 后”的认知习惯、思想行为等本身具有显著的差别。受外界因素的冲击与影响,价值追求存在个性功利化、社交属性逐渐垂直圈层化、知识学习不断多元碎片化。传统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虽具有知识内容完整、框架清晰等特点,但教学话语体系、关注焦点、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易激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从横向来看,因个体性格、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的不同,受教育者群体内部的差异明显,进一步导致思想教育多元化诉求期待的急迫。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的特长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具体表现出三种差异状况,如用统一的教学形式、统一的教学方法去要求受教育者达到统一的“规格”,是无法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群体的新诉求和新期待的。如何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保持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诸如此类问题值得纳入教学改革考量。
以教育者和书本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的思政课是不缺乏正确的思想的。但缺乏的是一种有“亲和力”和“时代感”而又“接地气”的、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热爱的话语、交流与授课方式[4]。
一方面,信息快速裂变式爆发,传统“以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被“以点到点”的传播方式所替代,每个人都能聊天交流式学习。传统的灌输宣传式教学依赖于本身理论的权威性,而融媒体发展中产生的这种交流方式促使“双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密切,将给予传统教学巨大的冲击。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根本突破口。
另一方面,融媒体拥有多元化、多渠道资源信息的优势,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在不断充斥着受教育者的双眼。受教育者的主观认知和固有思维还在不断形成发展,对于多渠道满天飞的信息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高校思政课如何在喧嚣中站稳自身脚跟、纷杂中把正受教育者思想方向,如何增添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住思政课堂实效性等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媒体素养建设事关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媒体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5]。在全媒体时代,必须具备对海量信息甄别和筛选能力的优势。要不断提高教育者的媒体意识与认知能力,加深对媒介教学的学习与分享,提高对媒介类型、特征以及作用的关注度与敏感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主导性与主动性。要增加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受教育者辨别、评估虚假信息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媒介应用能力,强化道德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三观。
同时,教育者要恰当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学习并利用好新旧媒介,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坚持以传统媒体时代的教育内容为基础性指导思想,在不会减少新的内容、手段的情况下,改革思政课部分的内容。优化内容体系,将大段的理论文字精简转化为极有说服力的图片,不仅能够博得教育者眼球,还能够深化其记忆。丰富内容形式,充分利用融媒体的积极正向作用,以指导思想为核心补充即时化案例、视频和音频等,在增强教育形式、内容的创新性的同时,也增加其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扩大思政课的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要为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受教育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专题讲授。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尽可能考虑到高校受教育者各类专业细化、背景特色的问题,在给不同专业受教育者分配教育者时,可参考教育者专业背景,例如在读本科阶段、专科阶段或双学位时,或是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的教育者,可以尽量分配到相应专业授课,将其劣势转变为优势。可将思政课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微调教学过程中的侧重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促使受教育者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考虑教育者专业背景与受教育者专业相匹配,教育者才更能与受教育者感同身受。其次,教育者提升讲授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同时,要根据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具有不同的认同度和理解能力,教育者应从个体差异出发,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微调,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要实现思政课教学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供给侧”改革,使其能够真正“深入人心”,而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先进配方”与“精湛工艺”,提升思政课的融合度。
首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教育者应真正了解受教育者在“融媒体”环境中的真实体验,了解受教育者所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理论联系实际,回应受教育者的关切所在。同时也应从“接地气”的语言方式入手,摒弃“高高在上”的传授方式,将宣讲灌输式与聊天交流式相融合。做到模式上更受欢迎,方法上受教育者发自内心喜欢,提供有温度、有感触、有质量的教授模式。其次,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提升学习效果。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和家风家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庭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家庭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学习情况的了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用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家长反映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多方合作,共同积极主动地和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三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效用。
总之,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充分利用融媒体开展高校思政课势不可挡。高校应跟紧步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效创新,处理好新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引领性、针对性和影响力,促进高校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