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舒瑶
(延安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最大实际仍然没有改变,科学把握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谈到“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必然性,并不是偶然,而且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所出现的特定产物以及必然产物。基于此,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将其置入到它所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将有利于对其本质进行把握。
首先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轨迹来看,在西方开展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法国巴黎工人起义、成立第一国际以及法律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19 世纪70年代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演变,随着形势的变化,也促使共产主义运动在国际上的重心发生了变化,逐渐向东边转移。当时俄国成为了“矛盾集合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在俄国聚集。“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二战之后,在东方出现的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则是以中国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奠定了共产主义东移并成熟的基础。但是,东方国家普遍比较落后,而且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直接开始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以要达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设想的目标难度极大,具体要求体现在:消灭货币与商品、计划经济、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等,这些要求要达到几乎不可能,这就促使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
斯大林在“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间之内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则慢慢又成为一种并不利于推进生产力发展与突破的僵硬化社会主体。从政治角度而言,国家的权力已经高度集中,构建了一个过分繁琐的、冗余的政府管理机构。在经济上,建立了权利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从农村来看,传统农村公社特征非常明显。所以,整体来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扬弃“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照搬照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脱离了生产力落后和社会物质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了“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继承与发展关系,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马克思晚年以俄国为例,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所作的新思考,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来自一个特定的典故。他在这一典故前面加了一个“不”字,认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可以不进行通过,意指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便其免受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痛苦、不幸、耻辱等等。1877年11月,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即:基于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倘若继续走其在1861年所走的道路,那么俄国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够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同时,还会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将会带来非常巨大的灾难。[1]马克思摘录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在此基础上,他在《致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中,提出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对于晚年的马克思而言,基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其天才设想,当中就有着非常具有启发性、价值性的观点。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破除,将社会主义道路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西方模式”有效打破,并提出了构建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社会主义,其中对外交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肯定。此外,他还指出,社会主义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客观来讲,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先进、强大的经济水平以及生产力则是无法超越的,这里也充分指出社会主义一样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寻求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兼容性,两者是可以共存的。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源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伟大的列宁同志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延续了马克思天才设想的思路,对于怎么在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了新的、全面的研究,他从“战时共产主义”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新经济政策”是其探索历程的展开。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集中了起来,从而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捍卫以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同时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因为从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均已经很落后,此时如果直接朝着共产主义过渡,无非就是空想。强令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私人贸易、实行余粮收集制等等,这些措施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结果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率的严重下降,最终,导致在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1921年,列宁做出了新的选择——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租让制”;传统的余粮收集制则被粮食税所代替;以小生产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私人资本主义,则通过引导使其朝着“合作制”的资本主义模式不断发展;发挥资本家的作用,使其运用手中力量对商品进行摊销,同时,对小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进行收购等等。实践证明,列宁通过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总结,得出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是相一致的,扬弃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对晚年马克思的天才设想做出了新的发展,从而对我们今天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大的启迪。正是出于这一考虑,邓小平同志提出这样的见解,即: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将其搞清楚。而列宁的思路比较清晰,推崇新经济政策发展,但是这样的模式后来也变得僵化了。[2]139列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口授了五篇论文和一组信件,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政治遗嘱”。“政治遗嘱”反映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践基础上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最后的思考。为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经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总之,列宁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了新的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可贵探索。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之后,“战时共产主义”朝着“新经济政策”全面过渡;同时“夺取俄国”的思想开始转变成为“管理俄国”的思想。此时,可以明确的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看法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3]基于理论逻辑而言,这样重大的改变则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发展的理论之源。
毛泽东同志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已经发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局限性。他讲过,苏联在对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之间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犯了原则性上的错误。苏联仅重视重工业,但是轻工业以及农业却被忽视,这就进一步导致市场上货物不足,而且也影响到货币的稳定性。[4]722他进一步指出,从苏联最近建设的现状来看,更暴露了一些错误与缺点,而他们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再走,他们的过去就是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少走弯路。[4]720因而,毛泽东开始了对之初步批判,这一初步批判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20 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之前建设的经验教训后,他进一步意识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特征。经过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损失之后,毛泽东结合苏联《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进行了更加集中的讨论。根据阶段论的思想,他提出我国现在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一重要观点。他提出,社会主义有不发达阶段与比较发达阶段之分,而比较发达阶段通常会比不发达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会更多。随着第二阶段的发展,其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将会日益丰富,而民众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也将随之提升,此时就开始步入共产主义。[5]
结合中国国情毛泽东对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及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分析,提出中国正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因为,中国一穷二白。毛泽东一再强调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困难性和社会主义特殊的长期性。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之后还有一个更长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那么,整个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无疑将是很长很长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深入探索所提出的理论与经验,为邓小平精准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列宁在研究真理的发展规律时,做出了“真理是过程”[6]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时,必须运用“真理是过程”的方法,正确地看待研究对象,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加以研究,进而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同志将我国的国情做了概括,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底子薄、人口数量大、耕地面积少。强调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7]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来看,其中明确指出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要从比较不完善发展到比较完善,所需要的时间还比较长。[8]53此时,首次鲜明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在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地概括了当代中国所处的阶段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他说,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就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当前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2]252在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针对初级阶段的理论首次进行了科学、全面、深刻地诠释,也就意味着理论的确立。由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国际风波,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随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阶段,中国又一次面临着如何发展的严酷考验,即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或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重走改革开放前的路,还是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强调十三大的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其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连语言都不变。”[2]296为此,他在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针对国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国际上苏东剧变的新情况,科学地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指出了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一百年不动摇,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端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发达状态,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必须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飞跃,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其对资源配置应有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把根本点放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逐步实现由贫变富,同时又是逐步发展以及必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动态性过程。必须首先承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和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有先有后发展的现实,以及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必须带动、帮助中西部经济文化发展较慢的地区以实现地区经济文化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它是一个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体制辩证统一和不断改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文明都要抓,全面发展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状态,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横向“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和纵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两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的国情作了科学的判断,深刻地把握住了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新发展,更推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党的基本路线是立足经济建设,严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从而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了我国现在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突出了社会主义这一性质。邓小平同志归纳总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坚持不懈地将经济建设摆在中心位置,促进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如此才能有良好的制度基础、外界环境,这些都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能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其中之一含义是指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生产力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阶段。认识到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做什么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所有关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都必须考虑到这个基本国情。根据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规律入手,进一步构建以及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它为建立和运转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保证,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为分配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今,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建设获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许多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关系到我国能否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下去。宏观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微观经济的主体活力不够、全球经济中的博弈挑战、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的处理,一定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唯有如此,方能在全方位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恰当地孕育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不断强化政策环境,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强劲态势,也才能有足够的空间、时间来解决好上述的严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