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1-03-25 09:12冯雅静吴玉涛武彧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政治

冯雅静,吴玉涛,武彧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各界主流思潮的相互碰撞,使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新变化和新局势,我国当前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不具备独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的能力[1]。高校积极探索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与“隐性”的概念是相对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主要采用公开的教育形式,外化的教育手段,并进行意图明显、目标明确的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高校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方式进行理论灌输。而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也发生巨大变化,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尤其是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信息个性化传播,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价值多元化趋势越发明显,因此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高校采取简单的显性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急需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隐性教育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放性的教育途径,如校园、社会实践等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的这三个要素“隐藏”于教育全过程,同时注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愉悦性,使受教育者在潜隐、愉悦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中直接体验教育性经验,产生情感共鸣或间接感悟的一种教育模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艺术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从而更易于实现帮助受教育者建立独立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

二、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开展形式,往往通过简单、直接的思想理论输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遵从意识,以完成教育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伴随经济、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发展,我国进入社会改革、转型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价值和载体趋于多元化和多样性,同时受教育者,即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有所变化,现有传统的教育内容和简单的教育方式已无法迎合和满足个体发展和成才的需求,也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现阶段高校中采取的隐性教育往往存在形式过于单一或形式化,使教育内容浮于表面,不能内化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因而,教育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发展失衡问题以及两者相互排斥甚至形成对立关系等都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效性匮乏的主要因素。

(二)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隐性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显性教育,具体分析其失衡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重视程度认识不够

教育者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还是其重要参与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并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教育方向,因此教育者教学理念的科学性,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首先,部分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本质源起于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导致教育理念依然停留在教育内容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的层面,因此导致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内容与教育需求以及教育目标相割裂、分离,进而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其次,现阶段高校以分数高低作为教学结果的主要评价标准,认为能够掌握知识的教育就是有效的教育,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一味采取“满堂灌”式的显性教育。还存在部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效果中的优势,但对“显性”和“隐性”两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融合、转化和互补的辩证关系理解不充分,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片面的强效“显性”或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3]。最后,高校领导在教学上未能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在教育理念上依然存在认识偏差,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仅仅是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与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或者单纯依靠以理论课程为主的显性教育即可完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并达成预期的教育效果[4]。因此导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人员配备、平台搭建还是后期运行等方面的的投入明显不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严重受阻。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不充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内容,社会意识内容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刻发展与变革,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思想及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然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即“代沟”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导致对新时期大学生在考虑问题的角度、语言表达方式及行事作风等方面无法与大学生产生共鸣,同时由于部分教育者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忽视受教育者在个性及心理、行为特点上的研究,未能准确掌握其思想特征,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导致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随着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特征以及教育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做到与时俱进、因势而新。而我国高校目前常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停留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横幅标语、路牌等传统的物质层面,同时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隐性教育活动时,不能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重点,致使教育活动形式简单,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融合不充分,甚至背道而驰。其次,教育工作者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掌握不足。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社交软件在校园和学生之间的广泛普及,为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平台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的互动性特点,新媒体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并成为当代大学生课外知识和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教育者对网络知识与运用技能的学习跟不上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明显不足,且手段、方法缺少创新性和实效性。比如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大部分教师传达课前和课后要求和信息的一个工具,即使利用平台载体开展相关的网络教育活动,但在教育形式上过于刻板,吸引力和创新性不够,并没有完全开发或挖掘出新媒体育人资源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部分高校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育人功能的发挥,而忽视在“大思政”视阈下专业课教育中育人资源的挖掘开发,因此不利于教育活动中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推进和提升。

三、“显性”与“隐性”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究

(一)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理念

正确认识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是目前解决高校面临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强化教育合力的同时,还要拓展思维,提升理念认识,加强显隐教育的融合,如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完成专业知识讲授任务外,有意识地将教育内容中内含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等融于课程教学中。

(二)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高校在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同时,必须深度开发并挖掘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教育功能的新资源和新载体。首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育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各门课程中所包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资源,将其补充到思政的育人体系之中。如自然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融合,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渗透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教育部明确提出教室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外,还需要适当地融入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使专业的课程教学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起到“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主动承担课程思政的载体作用。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化风格和整体面貌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和行为引导等方面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在学校的学风和教风上注重积极向上的引导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发挥激励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相关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感受学习乐趣。同时在教风方面,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进而促进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载体作用。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趣味性强且具有教育功能的信息充实到其中,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加强师生的线上交流,实现知、行统一,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和树立。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提升教师修养并行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尊重、融合等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不断改善教学氛围,优化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和沟通,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程度。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所具备的良好的人格魅力,如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做事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无形的教育资源,都对受教育者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构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时要全面布局、整体把控,充分挖掘、整合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拓宽教育空间,清除教育过程中的盲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