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在民间传播的独特方式
——“传诗成谚”现象探析

2021-03-25 07:41:50王柳芳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谚语诗句文人

王柳芳

(豫章师范学院文旅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我国古典诗词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传播,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古典诗词的受众人数极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积极地参与到诗词的创作与传播中。古典诗词的传播主要可分为人际传播、书面传播和口头传播等三种方式,口头传播通过吟诵、歌唱等方式扩大了诗词在民间的影响力,学界对此已有相关的研究。在向民间传播的过程中,部分文人诗词能够引发民众的广泛共鸣,逐渐传为家喻户晓的谚语,从而出现有趣的“传诗成谚”的现象。“传诗成谚”口耳相传,世代相沿,体现了空间传播结构的特点,也呈现出了时间传播结构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过去,学界一般着重探讨古典诗词的人际传播和书面传播,关注点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人群体之间的师承关系,很少自上而下地考察古典诗词在民间的传播和应用。姚万华《略论谚语与古代诗歌的关系问题》(《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2期)一文已关注到“传诗成谚”的现象,并列举了不少例证,可惜学界对此未能进一步阐述。“传诗成谚”是古典诗词在民间传播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古典诗词对民间文化产生持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考察“传诗成谚”的现象,我们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古典诗词的传播路径、受众群体和应用语境,深刻地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隽永哲思与优美情思,对当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传诗成谚”问题的提出

谚语大多是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结,一般认为谚语的创作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真正的作者已很难考证。王国栋《谚语的搜索和整理》便指出:“谚语,本身是一种平民文学,所以要探本穷源地找到它的娘家,是一件极困难的事。”[1]谚语的创制与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完全是底层百姓,有相当部分便出自中下层文人之手。这些文人因为人微言轻,在普通民众中不具备影响力和号召力,其诗歌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被隐去作者信息,人们往往以“无名者”“好事者”“轻薄儿”指代,“人生何处不相逢”“瓜皮搭李树”“依样画葫芦”等谚语便出于古人的打油诗。

不少谚语乃是丢失了作者姓名的逸诗残句,较早发现这一问题的是北宋欧阳修,其《集古录跋尾》载:“右灵澈诗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世俗相传以为俚谚。庆历中吴章阁待制许元为江淮发运使,因修江岸得斯石于池阳江水中,始知为灵澈诗也。”[2]南宋理学家朱熹《朱子语类》亦指出:“‘或云:俗语:夜饭减一口,活得九十九。’曰:‘此出古乐府三叟诗。’”[3]欧阳修和朱熹均提出一些谚语原本是诗句的观点,囿于多种原因,这些诗句在传播过程中佚失了作者信息,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使用的谚语。

谚语和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看似并行不悖,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一定的重叠之处。谚语形式多样,五字、七字的比较常见,和诗词的一句或一联非常类似。谚语是人类知识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谚语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有着指导作用。诗人擅长洞察世事,一些诗句是经过反复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来,具有一定的劝勉警策作用。一些文人诗句因生动形象且极富哲理,在向民间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不胫而走,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指出:

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人诗。“何人更向死前休”,韩退之诗也;“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诗也;“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诗也;“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杜荀鹤诗也;“事向无心得”,章碣诗也;“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龚霖诗也。[4]

由古典诗词演化而来的谚语数量十分可观,判断一条谚语是否源于诗词,应有相关文献予以支撑。前代诗话和笔记小说多有记载,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处己警语”、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明代郎瑛《七修续稿》“俗语本诗句”、清代禇人获《坚瓠集》“谚语皆诗”、袁枚《随园诗话》“世有口头俗语,皆出名士集中”、钱大昕《恒言录》“俗谚有出类”、翟灏《通俗编》、今人钱钟书《谈艺录》“俗语出诗句”等书籍条目便辑录了许多源于古代诗词的谚语。或者有多种文献可供例证,引例中出现了“谚云”“俗话道”“自古道”“古人云”等提示语,今人耿文辉《中华谚语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何学威《中国古代谚语词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王树山《中国古代谚语》(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温端政《中国谚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等辞典便收录了不少源于古典诗歌的谚语,如温端政《中国谚语大辞典》“匪斧不克,匪媒不得”条目载:“语本《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克。’”(第207页)。温本一些谚语条目虽未明确标明语源,但从全文可推知源于古诗,如:“别时容易见时难”出自五代李煜《浪淘沙》(第26页),“不惜倾人城,佳人难再得”出自西汉李延年的《佳人歌》(第53页),“黄梅时节家家雨”出自南宋赵师秀《约客》(第335页),“贫贱夫妇百事哀”出自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第577页),“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眺》(第833页)。

“传诗成谚”主要通过口头传播进行,口头传播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作者的声誉、出身、官职等外部因素都不纳入评价体系。一些中下层文人藉藉无闻,其诗作因接近百姓生活情境,反而比优秀诗人获得更多的传播机会,如唐代诗人罗隐诗歌语言浅俗鄙俚,“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等诗句均传为谚语。清代王士禛对这类现象十分不屑,讥讽道:“恶诗相传,流为里谚,此真风雅之厄也。”这些“恶诗”被排斥在主流诗歌圈外,通过“传诗成谚”而获得了长久不衰的生命力,这恐怕是那些自视甚高的正统人士所始料不及的吧!

二、“传诗成谚”的类型分析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通俗口语,许慎《说文解字》云:“谚,传言也。”[5]谚语具有易记、易诵、易懂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传诗成谚”并非机缘巧合的偶然事件,对诗歌本身的语言和思想内容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诗歌不能有过于高深晦涩的含义,其次诗歌语言宜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能够迅速地给予人们鲜明的印象,最后应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并能给予百姓以一定的帮助或指导。只有满足以上要求的诗歌方能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最后定型为谚语。文人诗歌传播为谚语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说理性谚语

出色的诗人擅长洞察世事,既是遣词造句的语言大师,也是超俗拔群的思想家,善于从日常细微生活中感悟哲理,并将人生体验提炼为诗歌。唐代大诗人杜甫“善以方言里谚、点化入诗句中”[6],其《前出塞九首》其六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清人黄生《杜诗说》评曰:“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甫此诗吸收了民间谣谚的明快旋律,类于作战口诀,营造出军中战士积极高昂的气势,后来在民间广泛传播,用来说明处理问题应该抓住事物的要害。

宋代大文豪苏轼极擅长哲理思辨,其诗富有理趣又不乏风趣,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谚语便出自其诗集,如“聪明常被聪明误”出自“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洗儿戏作》),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石苍舒醉墨堂》)、“自古佳人多命薄”(《薄命佳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团团如磨驴”(《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其十四)、“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等皆为世人所知。

宋代一些理学家的诗作说教意义很强,邵雍便写下一系列劝谕世人的诗歌,在创作时已有一定的读者意识,有意向民众灌输思想,“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诏三下答乡人不起之意》)、“满眼繁华无足贵,一家安乐值钱多”(《训世孝弟诗》)等诗句极浅俗,具有劝勉世人的作用而广泛传播,这也是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的延伸。有些诗歌原本是告诫劝勉子弟的家规家训,因颇具启发意义,也会成为社会流传之谚语,如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处己警语”便收录了不少文人警句,如“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等诗句,具有明哲保身的中庸思想,也逐渐流传为谚语,成为许多百姓治家处世的准则。

(二)描述性谚语

高明的诗人善于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经常用比喻的形式来表现复杂的人生百态,能将百姓日常生活中难以言明的事物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一位无名氏曾在驿壁题下一首诗:“记得离家日,尊亲嘱付言。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雨宿宜防夜,鸡鸣更相天。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这首诗类似于旅途安全须知,语言质朴无华,极似家人的反复叮咛和殷切嘱托,引发了游子的强烈共鸣,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的警句“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更是深入民心,成为众人传诵的谚语,屡为小说戏曲所引用。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录了一首民间佚诗:“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这首五言绝句列举了人生最得意的四种场景,且层层递进,形象鲜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后传为耳熟能详的谚语。北宋诗人陈师道家境素贫,熟知民间疾苦,对世态炎凉有着深切的体会,刻画世事入木三分,其诗透露出贫士生存的艰难,也引发了底层百姓的强烈共鸣。清代钱大昕《恒言录》“俗谚有出”便指出:“‘人穷令智短,经事长一智’,皆陈后山诗。”[7]

文人诗歌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能够形象地描摹出自然事物,极具有画面感。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原本是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此诗句采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形象地描摹出蜀道的崎岖险阻,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从而传为一句地理谚语。“无可奈何花落去”出自北宋晏殊的《浣溪沙》一词,生动地展现了春天落花满地的自然现象,因其辞富有活泼的生活趣味,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而为谚语,往往用来形容大势已去,已无挽回的余地,就像春天逝去,花朵终将凋谢一样。这些文人诗词清新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传为谚语后,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日常语汇,并给予他们高雅的精神享受。

三、“传诗成谚”的改写分析

诗词与谚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诗词以抒发文人志向和情怀为主,属于上层文化的范畴,谚语代表的是底层百姓的共同认知,属于下层文化的范畴。广大人民群众评判诗词的标准与文人阶层不尽相同,他们更看重诗词的应用价值而非审美价值。诗词一经创作,便脱离作者本身,进入到传播媒介之中,麦克卢汉将媒介载体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并指出:“口语是一种缺乏界定的冷媒介,因为这种媒介提供的信息甚少,留下许多空白让听者去填补……而冷媒介所要求的参与程度高、听众完成的信息也多。”[8]“传诗成谚”以口头传播为主,属于冷媒介的范畴,参与的百姓数量众多,绵延的时间极为久远,具有随意性和变异性,往往会根据具体的使用语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更为通俗

谚语是风行于人民群众之间的一种口头语言,而文人诗词属于书面语言,其辞往往典雅精工。为适应谚语的口头传播形态,在“传诗成谚”的过程中,文人诗词往往会经过一个语言通俗化的过程。如唐代杜秋娘《金缕衣》诗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传入民间后,形成谚语“见花欲折须当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便比原诗句更口语化,更易于诵记。清代翟灏《通俗编》载:“‘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张茂先《情诗》‘居欢愒夜促,在戚怨宵长’,即二语所本。”西晋诗人张华的诗句富丽文雅,极具文人气息,略显生涩拗口,经过民间艺人集体的改写,原诗句已变得朗朗上口,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的相会如胶似漆、时光过得很快,成为白话小说经常引用的俗谚。如《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宋江心里气闷,如何睡得着。自古道:‘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看看三更交半夜,酒却醒了。”还出现了“欢娱嫌夜短,快乐少人知”“欢娱夜短,寂寞更长”等变体,如《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引:“约莫酒至半酣,女待诏道:‘欢娱夜短,寂寞更长,早结同心,莫教错过。’”

(二)语句更为简洁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谚语是典型的俗语,“得有刺”“得有蜜”“身子还得小”[9]。谚语具有言简意赅、直截了当的特点,犹如一把匕首,能够直击事物要害。为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在“传诗成谚”的过程中,文人诗词的语句会进一步压缩,变得更为简洁凝练,如“多言众所忌”语本《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引之:“爹娘只因你口快了愁!今番只是少说些。古人云:‘多言众所忌。’到人家只是谨慎言语,千万记着!”谚语“多言众所忌”将《诗经》的两句诗合并为一句,更为简洁明了、干脆利落。又如“男儿当自强”语本唐代诗人李颀《缓歌行》:“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颖水阳。”后来演化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之句,用来勉励男儿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远的志向,大人物并非天生,要自强不息方能成功。宋代汪洙《神童诗》用来勉励男儿奋发读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谚语“男儿当自强”比诗句“男儿立身须自强”更为简短流畅,在情绪上也更为饱满高涨,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意思变得浅显

囿于教育程度的局限,百姓更注重诗句表面的含义,较难领悟诗歌深层次的内蕴。在“传诗成谚”的过程中,一些抒情性的文人诗词逐渐演变为应用性文字,用于指导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原本抒发了作者意外邂逅庐山美丽春天的欣喜之情,同时描绘出山高而春寒花迟的现象,客观地说明了地势的高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从而具有了农业谚语的性质,能够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无树不栖鸟”语本唐代李商隐的《碧城三首》:“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原诗比喻女子独居生活的寂寞无助,弥漫着伤感的情绪。传为民间俗谚后,便用来形容没有依靠便留不住人,就像没有树留不住鸟一样,一扫文人骚客的多愁善感。如《跻春台·审禾苗》云:“常言‘无树不栖鸟’,你既无后,他又靠谁?”

(四)语义出现偏差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阶层鸿沟,二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大相径庭。百姓较难领悟诗词所流露出来的闲情雅致,对诗词有着独特的解读方式。如苏轼诗句“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原本抒发了对美好芳香的春天月夜的留恋之情,传为里谚后,变得极具香艳色彩,一般用来形容青年男女的缠绵欢爱。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云:“再休题春宵一刻千金价,准备着寒窗更守十年寡。”苏轼原诗句简单易诵、节奏明快,在民间又陆续出现多种变体,如“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春光一刻值千金,季节勿等人”等农业谚语,意为春耕节气十分重要,需要抓紧时间进行劳作。苏轼“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一句虽浅俗易懂,类于顺口溜,但平民百姓普遍没有为官的经历,对苏轼的苦恼很难产生共鸣。此诗句在民间的传播便产生了几种变体,如“无病一身轻,有子万事足”“无累一身轻,有子万事福”“无家一身轻,有钱万事足”“无妻一身轻,有肉万事足”等。

四、结语

古典诗词的美千姿百态,蕴含着动人的情致和理思,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其传播绵远,惠泽广布。“传诗成谚”使精英文学走向市井,由抒发情感的文字转化成为日常使用的应用性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英文学创作的神秘性与权威性。“传诗成谚”扩大了诗歌的受众范围和应用范围,一些原本抒发个人感悟的诗句,通过各种大众化传播的渠道,进入到千门万户,成为日常的生活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民间的词汇,给予民众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提升,从而实现对民间的思想反哺。直至今日,有相当一部分从文人诗词转变而来的谚语依然在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猜你喜欢
谚语诗句文人
六一来了
文人与酒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说说谚语
文人与石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巧用诗句育新人
中国火炬(2013年9期)2013-07-24 1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