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苗”进阶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5 03:58丁朝阳戴照力檀根甲
关键词:双创育人大学生

丁朝阳 戴照力 檀根甲

(安徽农业大学组织部,安徽 合肥 230036)

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根基”“核心要素”[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之举,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丰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帮助。

一、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美国的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起源于哈佛大学1947年开设的《新企业管理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百森商学院是美国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院校代表[3]。百森商学院1998 -2017年连续20年本科生创新创业质量排名位居全美第一,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4]。日本是重视连贯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90年代提出了“创业家人才”计划,采用“产-官-学”的培育模式,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政府的导向作用明显[5]。英国最为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最著名的是卡洛德的“关于创业”“为了创业”“在创业”的理论,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3]。德国 “以‘实践性’为导向、‘职业与学术’并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人格[6]。韩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开设创业教育研究生专业,培养高端创业人才,一种是在学校开设“双创”选修课,开展通识教育[5]。

1989-1999年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1998年以清华大学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起点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第二阶段[7]。2010年以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我国“双创”教育进入第三阶段,强调高校要把大学生“双创”教育贯穿至人才培养全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同年,教育部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该要求规定了创业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8]。2014年,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同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0]。教育部明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1]。在第三届“互联网+”大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12]。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双创教育,要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将双创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加强双创实践,实施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13]。

二、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双创”教育理念与行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匹配

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的双创教育确实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但双创教育显现的功利性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同时诱发学生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学生只看眼前利益,长足发展动力不足的倾向,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脱节的现象,现阶段“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出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不能满足行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缺乏,课程设计不够系统完备

现阶段很多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仍处在探索之中。大多数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以通识课和网络课为主,导致课程结构化程度较低,严密性不足,使得课程设置不系统且不成体系。加之很多学生缺乏专职的创新创业老师,多数创新创业老师都是辅导员兼任,师资力量乏馈,这都成为“双创教育”难以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原因。从2015年开始,全国各地,尤其是高校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客中心等孵化器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但实践平台单一,配套的课程体系缺乏,多数采用了网络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行业协同的“双创”育人机制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结构合理的“双创”育人方法尚未成熟。

3.“双创”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

对学校15个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后,将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仅有少部分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和教辅体系,个别学院设立了创业基金。在调研中还发现,学校对教育厅组织的AB类创新创业比赛了解的甚少,非常了解的仅占调研数据的9.68%,59.40%的学生不太了解相关赛事。此外,在调研采访的学生中,仅有18.28%的学生参加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可见,现阶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双创”教学及教辅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支持和服务措施匮乏。

三、“四苗”进阶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构建

笔者充分分析了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痛点问题,在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人才培养现状实际,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重点,构建了富有植保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地方资源特色的“选种育苗、精准壮苗、一线炼苗、实战移苗”的“四苗”进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阶”,是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针对性培养、锻炼,最后进行创新创业实战的过程。“四苗”进阶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并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重点,以整合“双创”教育资源、打造“双创”平台为关键,把“双创”教育贯穿全过程。大一是“选种育苗”阶段,进行人才选拔和知识储备;大二是“精准壮苗”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能力培养、项目锻炼、科研辅导,并选拔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学术活动;大二下到大三上是“一线炼苗”阶段,利用半年左右的“大实习”,在学校外实验室、基层植保站、生产一线等进行科研或生产实践锻炼;大三下到大四是“实战移苗”阶段,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孵化创新创业类项目,并分类指导学生考研和创业。

1.强化顶层设计,厚植“土壤”,选种“育苗”

(1)紧扣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修订并严格执行“双创”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人才培养“生命线”意识,紧贴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行业、产业、企业等相关领域用人单位共同研究、探讨,制定导向性强、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一是以“全覆盖、分层次、全过程”为目标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达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设置创新创业类学分,重视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将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人才成长规律、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的全过程,让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共性要求。二是以“成果、水平、实践”为导向认定创新创业的学分。学生可通过修读相关课程获得学分,也可通过完成创新创业“大作业”获得学分。“大作业”包括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实验、创业实践、高水平学术论文、授权专利等,成果不固定形式,但注重成果水平。三是以“贴近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与行业主管部门、产业联盟组织、企业园区等用人单位沟通交流,根据行业、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在实验课程、实训环节增设植保领域研究性、应用性强的公选课程,形成植保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独特竞争力。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开设的课程以综合性创新训练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外师资力量、平台条件、生产资源等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自荐和择优相结合遴选创新创业“种子”

紧随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准备青年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常态化组织兴农杯、爱农杯等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术科技类创新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校友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讲座、报告和经验分享活动,打造“双创”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从省植保总站、地市植保站和农技站的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成功企业家、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中,遴选高水平“双创”教育导师,以专兼结合的形式建立“导师库”,分类别、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以“学生自愿、能力优先、高低年级搭配”为原则,自荐和择优相结合遴选学生,建立以高年级同学特别是有创新创业类项目同学为主体的学生团队,分学术创新类、创业实践类两种类型建立“学生库”,以备开展分层次培养。

2.建立完善的协同培育机制,整合资源,精准“壮苗”

(1)建立行业协同的“壮苗”机制

坚持“立足植保事业发展,培养现代植保人才”的理念,以紧贴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企业园区、涉农企业等建立行业全覆盖、产业链全渗透的合作联盟,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院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把凝练植保特色、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延拓合作领域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合作单位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实训,积极推进与行业院所、企业、基地合作,“触天、接地”,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构建了学校+基地型(社团)、学校+企业型(校企)、教学+科研型(学研)、学校+事业单位型(校地)、学校+重点院校型(校校)、毕业生+在校生(学长)等植保行业全领域协同机制,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内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建育人平台、共享育人资源,实行合作育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精准“壮苗”。

(2)建立科教融合的“壮苗”机制

校内创新教育依托安徽省创新实验中心、Principal Investigator,校外创新教育依托企事业单位的重点实验室等,以双向资源建立创新教育与项目研究实践平台,把科研资源和优势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条件。学校与院士联合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成立“科技小院试验班”,与政府、高新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创建“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地孵化为抓手,聘请“双导师”,采用“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在创业实践基地”的模式,植根江淮大地培养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扶持青年人才到农村创业,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精准“壮苗”的同时推动“资源贡献、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3)建立“两个课堂”联合的“壮苗”机制

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和社会人才需求,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互动,同步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以精彩、丰富且赋予内涵的“第一课堂”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与沉淀;以紧贴专业、紧贴实践的“第二课堂”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入团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三年级依据前期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三创赛”等学科类竞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让学生在提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同时,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增长智慧才干,实现精准“壮苗”。

3.坚持项目引领,依托站点,一线“炼苗”

(1)制定 “模块化”实践体系,精准化炼苗

坚持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形成“四个模块、九大环节、三个层次”的“炼苗”体系。四个模块包含: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其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展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其间,鼓励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三年级的时候,根据学生一年级、二年级的兴趣和未来就业的方向进行分流分类培养,培养“一懂两爱”的创新型、创业型和复合型人才。九大环节包含: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三个层次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生产实践。

(2)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精细化炼苗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站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的最前沿,按照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拔尖“顶天”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青年生力军。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实施了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导师助学计划、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硕士生科研创新计划等,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创项目”, 并结合项目研究与实施,将学生分配到学院各类科研平台、实验平台、实训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运用“课程大实习”风雨化炼苗

生产实践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植保学院每年安排大学三年级学生参加3个月至1年时间长度不等的“大实习”,接受科研训练、项目设计、生产指导、社会调查等方面的锻炼。充分运用“学校+综合试验站”“学校+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学校+行业单位”“学校+重点高校”等多类型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量身打造“双创”发展通道。同时,坚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长效育人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实验班,学业导师由本院老师、合作科研院所指导老师、知名企业家共同组成,进行为期1年的联合培养。

4.凸显育人成效,打通“最先”与“最后”一公里,实战“移苗”

(1)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

创新创业实战“移苗”,是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最先一公里”与创新创业实战“最后一公里”必不可少的环节。创业能力需要经得起创业风险的挑战与市场洗礼,创新素质与能力需要通过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材料新方法来体现。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学校实施未来企业家精英班、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等,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三创”“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 “双百”等各种类别的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中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以赛促学、促教、促改,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以我校“ e只鱼”团队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三创赛”总决赛中包揽5项大奖,获得全国特等奖为实践成功的典例。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战与项目孵化

以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实训场地、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导向,协同校内外资源,建立“1+N”模式的大学生创业训练孵化平台,搭建“学校-政府-企业”循环互动、“专业-平台-产业”螺旋发展的科技成果转移运营体系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形成以校院为中心、社会多方共同支持的学生创业孵化合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集成等技术,及时掌握植保及农业相关领域创新项目、研究进展及相关人才信息,积极探索和建立“互联网+”线上线下孵化平台,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信息推广度和孵化成功率。持续创新的能力,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铸造更大跨越的内生动力,也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根据学生特点,积极鼓励、客观引导适合的学生考研、考博,在学术创新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苗”进阶法构建了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重点,形成了富有植保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地方资源特色的“选种育苗、精准壮苗、一线炼苗、实战移苗”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专创融合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一懂两爱”“双创型”人才,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猜你喜欢
双创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