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陈静娴,冼朝丽
吴川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吴川 524500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危重病症,属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后患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幼稚细胞会出现大量的增殖,并于骨髓蓄积,抑制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影响[1]。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容易遭受到病原菌的侵袭,以至于发生感染的机率较高,而感染也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有研究表明,在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中,机体可出现全身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等现象,形成一种凝血-炎症网络,不仅加重感染严重程度,还容易造成病情恶化。而内皮细胞作为机体病原体、细菌内毒素所攻击的重要靶点之一,是导致机体炎症、凝血系统激活的重要枢纽,三者可能存在着紧密联系[3-4]。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内皮损伤标记物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凝血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吴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分为脓毒症组30 例、普通感染组59 例、未感染组61 例。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并通过细胞遗传学、形态学等确诊;脓毒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6];普通感染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7],经过血培养证实存在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相关诊断标准;②已接受2~3个疗程的化疗,预计生存期>1年;③检测前一周内未接受过抗感染治疗;④年龄14~75岁;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②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凝制剂;③合并其余严重内科疾病、免疫系统性疾病等;④合并恶性肿瘤;⑤妊娠期哺乳期。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
表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
组别脓毒症组普通感染组未感染组χ2/F值P值例数30 59 61性别(男)17(56.67)29(49.15)34(55.74)0.690 0.708年龄(岁)45.75±6.82 44.20±9.52 46.04±6.21 0.911 0.404 BMI(kg/m2)21.85±2.34 21.96±2.17 21.50±2.20 0.683 0.50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5(83.33)48(81.36)45(73.77)1.515 0.469急性髓系白血病5(16.67)11(18.64)16(26.23)1.515 0.469
1.2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vWF、IL-6、PCT 水平。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8 mL,上离心机处理,使用3 500 r/min 的速度进行10 min 的离心,留取上层血清储存于-80℃的冷冻箱中备检。血清vWF、IL-6、PCT:vWF 的检测使用火箭电泳法,参考值50%~160%,IL-6的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参考值2.15~12.75 ng/L,PCT 的检测使用胶体金比色法,参考值<0.5 ng/mL,所使用的试剂盒均购于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比较三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值23~37 s,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值11~15 s,纤维蛋白原(FIB),参考值2~4 g/L,D 二聚体(D-D),参考值<0.3 mg/L,检测仪器选择日本Sysem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CA5100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对血清vWF、IL-6、PCT 及凝血功能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的血清vWF、IL-6、PCT水平比较 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vWF、IL-6、PCT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且普通感染组的血清vWF、IL-6、PCT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的血清vWF、IL-6、PCT水平比较()
表2 三组患者的血清vWF、IL-6、PCT水平比较()
注:与脓毒症组比较,aP<0.05;与普通感染组比较,bP<0.05。
?
2.2 三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脓毒症组患者的APTT、PT、FIB、D-D水平明显长于或高于普通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且普通感染组患者的血清APTT、PT、FIB、D-D 明显长于或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三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脓毒症组比较,aP<0.05;与普通感染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APTT(s)PT(s)FIB(g/L)D-D(mg/L脓毒症组普通感染组未感染组F值P值30 59 61 41.04±2.78 35.63±2.04a 27.17±2.31ab 412.526 0.001 15.95±1.45 14.10±1.09a 12.97±0.65ab 84.926 0.001 6.12±0.68 4.20±0.45a 3.12±0.61ab 280.630 0.001)5.62±0.77 2.15±0.31a 0.42±0.05ab 1 743.958 0.001
2.3 血清vWF、IL-6、PCT 及凝血功能间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WF、IL-6、PCT及凝血功能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血清vWF、IL-6、PCT及凝血功能间的相关性
白血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白细胞计数降低、免疫功能衰退等,发病机制尚未得到明确阐明,多认为和电离辐射、化学因素、病毒、遗传等因素相关[8]。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急性白血病的疾病缓解率在临床上有提高趋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明显延长。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障碍,在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免疫功能,致使机体易于遭受到病菌的侵袭,且化疗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也容易导致感染的概率增加[9-10]。据相关数据统计,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6%~68%,且合并感染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合并感染的患者,影响着患者的预后[11-12]。
IL-6是一种具有广泛功能的多效应因子,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的作用,也有研究指出,其对感染的反应过程迅速,在机体发生感染后可在短时间内升高到一定程度,并在感染消失后水平可逐渐降低[13]PCT 是临床上监测感染的重要指标,当机体收到细菌、真菌等感染后,其在血液中的表达可明显升高[1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患者IL-6、PCT 的表达明显升高,且脓毒症患者的表达更高,显示出在感染的刺激下,可诱发机体出现炎症瀑布效应,在这种刺激下也会进一步加重感染程度,导致机体处于促炎-抗炎平衡紊乱的状态,也是诱导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的关键环节,且尤其是在严重感染时,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程会更加明显。
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也是较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有研究指出,在化疗过程中可致使白细胞细胞破裂,并释放大量的促凝因子,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张改[15]。且在凝血功能的紊乱和血管内皮损伤之间又具有密切联系,机体在凝血激活的过程中,可导致微循环闭塞,继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内皮损伤[16]。vWF是一类大分子糖蛋白,主要释放来自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是反映血管内皮激活及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17]。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患者APTT、PT、FIB、D-D 及vWF 的表达明显升高,且脓毒症患者的表达更高,显示出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及血管内皮损伤现象,并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这种情况会表现得更明显。
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相关性分析也显示,血清vWF、IL-6、PCT 及凝血功能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通过分析是由于,随着血清中PCT、IL-6 等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造成血小板表达减少,继而对机体内源性的凝血系统产生刺激作用,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且在血管内皮损伤的同时,会进一步加重机体的炎症反应进程,导致组织处于低氧、灌注等现象,最终造成器官功能损伤,也进一步显示出在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患者中,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紊乱三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促进疾病进展中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意义预防及控制感染,并降低凝血功能紊乱风险,以期提高患者预后。但本研究也存在着部分不足,例如未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等,今后也需再次深入研究以验证本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程度的加重,血清vWF、IL-6、PCT 的表达随之升高,凝血功能也被逐渐激活,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紊乱三者共同促进了疾病进展,对其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