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敏 韩 倩 刘宗源 王 芳 徐发林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1 儿科 2 病案管理科,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婴儿不自主抖动是儿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症状,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化,与临床许多疾病有关[1]。目前,国内外有关婴儿不自主抖动的报道较少,因此,早期识别抖动的不同病因,对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均有益处。本研究对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儿内科门诊因不自主抖动就诊的169例婴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儿内科门诊就诊的169例婴儿不自主抖动的患儿。其中男96例(56.8%), 女 73例(43.2%),男女之比为1.3∶1。起病年龄在1个月~1岁之间,平均年龄(4.87±1.86)个月,1~3个月86例,4~6个月42例,7~12个月4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研究中,120例表现为:吃奶时头部、下颌抖动,睡眠初期四肢抖动,不影响睡眠及呼吸,深睡期抖动消失,有时外界声音亦可刺激出现身体抖动,智力、运动发育均正常。18例表现为突发、短暂、快速的不自主抖动,多见于刚入睡不久,主要累及前臂和手,也可累及足、面部、躯干或腹部肌肉。抖动可为双侧、局部或多灶性,多数部位不固定,有节律或无节律,不影响意识、睡眠及呼吸,面色无异常,智力、运动发育正常。13例表现为兴奋或情绪激动时抖动,无意识、呼吸及面色异常表现,阵发性发抖样动作,头部战栗,貌似排尿时的颤抖,发抖同时伸直双臂或头颈部后仰,紧握拳头,咬紧牙关,每次发作持续5s左右,多系成串发作,每日发作频率不等,睡眠时消失,智力、运动发育亦无异常。10例表现为睡眠初期及睡醒时抖动,抖动同时伴大声哭闹,表情痛苦,面部及口唇颜色无明显异常,表现为点头上肢拥抱或伸展上举动作,成串发作。2例表现为一侧肢体抖动同时伴双眼斜视;智力运动发育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发病时间短者对智力运动发育影响不明显,发病时间超过1个月的,多伴智力、运动发育停滞或倒退。6例表现无一定规律,抖动表现为手指、唇、舌不规则形小幅度震颤,无全身抖动,可发生在清醒期或睡眠期,伴反应轻度迟钝,表情淡漠,轻度嗜睡,毛发稀疏,虚胖,大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其中,入院时症状持续时间<1周1例,2周~1个月116例,1~3个月32例,3~6个月20例。
1.3 辅助检查 169例抖动患儿均通过血常规及电解质、维生素D(VD)、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B12(VB12)、铜蓝蛋白、血糖等检查,16例因高度怀疑癫痫做视频脑电图,有12例确诊为癫痫,其中10例脑电图显示高度失律,确诊为婴儿痉挛症;2例提示癫痫局灶性发作,4例做脑电图发作同期无癫痫波而排除癫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IBM SPSS Stasistics 21.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婴儿不自主抖动病因 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定VD缺乏因素居首位,169例患儿中确诊为VD缺乏120例,其中VD值在10~20nmol/L 36例,21~27.5nmol/L 84例, VB12缺乏6例[2],血常规检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睡眠肌阵挛18例(10.6%),战栗发作13例(7.7%),癫痫12例(见表1);铜蓝蛋白、血糖、电解质检查、甲状旁腺激素均无明显异常。且维生素D缺乏与季节、胎龄、喂养方式有关,发生在11月份—次年4月份的病例数85例(70.8%),5—10月份病例数35例(29.2%),早产儿81例(67.5%),足月儿39例(32.5%);母乳喂养25 例(20.8%),人工喂养56例(46.6%),混合喂养39例(32.5%)。VD缺乏症发病率与年龄有关,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年龄组之间维生素D缺乏症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4.772,P=0.001)。
表1 各年龄组抖动病因学结果[n(%)]
2.2 治疗 在各种抖动病因中,VD及VB12缺乏症共126例,给予对症治疗后1个月复查VD及VB12均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症状分别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消失;其中,VD治疗后1周内症状消失的80例,2周内症状消失20例,3周内症状消失8例,4周内症状消失3例,9例症状明显减轻;VB12治疗后症状在1周内消失4例,2周内消失2例。12例癫痫患者确诊后均开始正规抗癫痫治疗。而战栗发作及睡眠期肌阵挛均属于生理性抖动,不需做特殊处理。
2.3 随访 电话或门诊随访VD及VB12缺乏症患者半年,分别于确诊后2个月、4个月、6个月进行3次随访,第1次随访,失访2例;第2次随访,失访6例;第3次随访,失访3例。随访到的115例未再出现抖动症状,16例症状明显减轻。12例癫痫患者确诊后正规使用抗癫痫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8例控制5个月无发作,2例发作较前减少,2例于第6个月失访。随访到的10例癫痫患者智力、运动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VD缺乏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3],本研究中,不自主抖动病因以VD缺乏症最常见,其次为睡眠期肌阵挛,战栗发作,癫痫及维生素B12缺乏症等。维生素D缺乏是婴儿不自主抖动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儿科的常见病[4-6],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在本研究中,VD缺乏症导致抖动病例共120例(71%),国外曾报道新生儿VD缺乏导致的抖动,补充VD后症状缓解[7]。
在抖动诸多病因中,VD缺乏与发病季节密切相关,阳光照射是内源性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120例VD缺乏病例中,发生在11月份—次年4月份的病例数85例(70.8%),明显高于5—10月份病例数35例(29.2%),其主要原因与光照时间有关,该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8]。其他4个病因由于例数少,未发现与季节有明显关系。
由于婴儿期大部分家长有补充VD的意识,因此,临床忽视了婴儿期VD的检测,国内外有关婴儿期VD缺乏报道也较少;本研究抖动各种病因中,VD缺乏共120例,所占比例最高(71%),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且1~3月龄与4~6月龄及 7~12月龄年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6月龄与7~12月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抖动其他4个病因,由于病例数有限,未做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也发现:患儿出生时胎龄与抖动亦有关系,120例VD缺乏病例,早产81例(67.5%),足月39例(32.5%),早产儿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我国孕妇普遍缺乏VD[9],如果早产儿母亲孕期VD缺乏就更易导致婴儿期VD缺乏[10],加之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与足月儿相比更加不完善,且早产儿生后生长发育迅速,VD需要量相对较大,如果日光照射不足或VD补充不足,就难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更易导致VD缺乏[11-12]而引起抖动。其他4个病因由于病例数有限,未发现与胎龄有明显关系。
VB12缺乏与母亲饮食及喂养有关[13],如果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且母亲喜欢素食者有可能导致患儿VB12缺乏引起抖动,本研究VB12缺乏共6例(3.6%),患儿对症治疗后效果明显,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14]。战栗发作与婴儿神经发育有关,本病表现易与婴儿痉挛症相混淆[15],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或消失,不影响智力及运动发育,属于自限性过程,因此不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早期识别,必要时做视频脑电图进行鉴别诊断。
婴儿期睡眠肌阵挛是一种生理性的睡眠期运动, 对智力、运动发育无影响,不需治疗,但要通过视频脑电图注意早期与癫痫鉴别。癫痫引起的肢体抖动更具特征性,通常伴随智力运动发育的停滞或倒退,视频脑电图有助于诊断。
综上所述,VD缺乏是抖动症状最常见的病因,其他少见病因包括睡眠肌阵挛(18例)、战栗发作(13例)、癫痫(12例)、VB12缺乏症(6例);此外,由于样本量及随访时间有限,仍有一些可引起抖动的疾病如:发热的寒战期、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豆状核变性[16]、药物[17-18]、中毒[19]等未包括在本研究中,对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尤其要注意排除低血糖、癫痫、甲亢、肝豆状核变性[16]等对预后影响比较大的疾病;将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从而发现导致婴儿抖动的不同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