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 王鹏
摘 要:如何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将生活案例教学法灵活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分析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教学目光短浅;并提出了基于生活案例教学的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途径:首先观念转变,从“教书”转向“教人”,加强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独立思考,对教学随时保持敏感性,并深入研究,将身份从“讲师”转为“研究者”。
关键词: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初中地理
2016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主张:地理教育是生活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地理主要关注于空间的差异性,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1]。有效的地理教学会使人沉迷其中并对生活产生启发,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术界和一线教师们一直在研究的热门话题,案例教学和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备受欢迎的教学方法。而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形成的生活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用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何有效地践行“课标”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将生活案例教学法灵活运用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学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在这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课程是一门具有生活性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学习的“天气与气候”“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中国的地形、河流”等都是每个学生日常生活中都必然会接触到的。地理课程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因此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生活——知识——生活”的教学模式,从生活中选取地理案例,学习理论知识,最终再回到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基于生活情境的地理案例教学与一般的地理案例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运用的案例必须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或是学生能感知的真实事件,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进行整体设计。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中,教师可设计生活案例:“正在北京上七年级的明明是一个善于记录日常学习生活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他发现夏天早上6点出早操,太阳已升起一定的高度,天空大亮,晚上7点上晚自习时太阳还不舍得下山;冬天时,学校调整为6点半出早操,但天却还是黑的,下午下课后吃个晚饭的时间天也一下就黑了。”这样的案例是在校中学生自己本身每天都在经历的情境,但却不会被学生所注意。利用这样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身上潜在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进而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对生活的认知,逐渐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并尝试在生活去发现问题,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让学生更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二、当前中学地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尚未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部分的教师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传授者”,即如何把知识灌给学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2]。这样的教师,往往不能领会教学的目的与意义,完全参照着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只关注自身的学科知识,而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上课缺乏趣味性的引导,也就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注定是死气沉沉的,是失败的。
2.教学方式呆板。知识传授模式的长期使用,使得地理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于教学重难点也是了如指掌,知道考试考什么、不考什么,于是常常在教学过程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哪些该重点背,哪些不要背,而不会精心地去设计这些知识点该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给学生,依旧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使有些教师会利用现代的电教手段教学,也大多是随意在网络上下载课件、视频,不加任何的设计与编排便拿来使用,学生仍然只会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许会很好,但其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
3.教学目光短浅。不论是新手教师还是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放不开”,什么都要讲,就怕没讲学生不懂[3]。教师上课时畏手畏脚,总是不敢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想法,担心学生回答的不全面,担心学生回答不到要点上;不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怕不能按时完成已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是把问题抛出来以后,便早早地把结论直接告诉了学生。学生虽然不及老师的经验丰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以未成年人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作出他们相应的解释和反馈。
三、基于生活情境的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途径
1.教师观念从“教书”转向“教人”。教育是人的事业,教师从事的教学专业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整体生命性的人,而不是想对静止的物[4]。教师应当明确教育要培养出来的是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教师的教育观念应从“教书”转向“教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生活经验程度,而使教学设计能够体现出针对性和差异性,教学重点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解题技巧,更需要重视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共同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使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而不是只关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完全照本宣科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2.教师加强自身生活体验。教师对于学习的意义和教学的本质的认识来源于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教师总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也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拥有怎样的生活体验关系到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怎样的课堂体验。一个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追求生活、用心生活的教师,都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的心,总能将有趣的生活经历引入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教学“接地气”,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能进行有效教学,还能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认真体验生活的教师,在追求生活完美的同时,在教学专业上也会精益求精,以专业的发展推动生活的成就感,从生活体验中又寻求有利于教学实践的生活案例,他们力求生活体验和专业发展能统一互动,最终实现教师成长。
3.教师学会独立思考。地理教学发展到今天,如何教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时代形势,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5]。教师总是在要求学生学会思考,但教师自己是否思考过?教师是否针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过独立的思考?例如教师们的生活也是每天经历着日出日落,抬头看到的也同样是蓝色的天空,感受着每天的气温变化,一年的四季变化,是否有思考过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地理信息。教师可能给走遍中国乃至去全球更多的地方,拥有比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就更应该要学会独立思考,并根据教学目标将之形成可言传的、可探讨的地理案例,在课堂上许学生共同分享、讨论,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见解,这样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才不会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才能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入。
4.教师对教学保持敏感性。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教师不再是作为保守力量的代表,而应该是对时代变化富有敏感性的、积极传播新文化与共同创造新人的重要力量[6]。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情况往往不在教师课前准备的预设范围之内,它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而这些恰巧也正是让课堂变得丰富、变得有意义的重要因子,教师应当具备发现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因子的敏感性和充分利用它的能力。这样的敏感性不仅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还有教师自身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时机一闪而过,教师对学生的即时反应、言语、表情保持敏感,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以及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不确定的情况,并利用它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与思考。教师还应对自己预设教学过程的实际实施保持敏感,预设的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探讨的欲望、给出的生活案例是否契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调整,乃至在课后进一步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5.教师定位从“讲师”转为“研究者”。当前,“教师即研究者”这样的观念备受重视,这一理念产生于行动研究。传统的教育研究通常是专家或学者以科学方法研究教师及教学问题,这样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不能内化为教师们的自主行为。教育研究应该就是教师自己采取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应自觉地成为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即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结果。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应同时加强最新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与理念的学习,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撰写反思与教学案例。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调整,还有利于形成教师独有的教学理论,让教师可以做到“常教常新”,让教育教学能紧紧围绕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任何教育的改革,任何新的教育方法的推行,都是给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也就成了必然要求。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地理案例教学则需要地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教书”转向“教人”,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看待教学,学会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建珍,段玉山,龚倩.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4.
[2]孟健.学习设计者: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J].教育理論与实践,2018(17):36.
[3]孙玲.学会“教‘学”——基于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基础教育课程,2018(21):43.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付贺梅.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07.
[6]叶澜.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启示与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0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