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小学生的不良情绪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向,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运用音乐教育引导、调节、影响小学生情绪的有效策略,稳定和促进其形成积极情绪,从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积极情绪;策略
随着独生子女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推进、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小学生的不良情绪越来越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向,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指出:稳定的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之一。经过笔者多年的探索实践,从稳定和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入手,针对小学生不良情绪的类别表现和形成原因,分年级、分学段、分时间、分场合施之以不同的音乐教育策略,再加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是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 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表现及成因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狂躁型
当代的家庭大多数都是6个家长围着1个孩子转,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有求必应,这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类孩子往往自私任性,不顾及他人,稍有不如意便情绪失控,甚至自我催残、以死相逼。这类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及狂躁心理,大都是因为家长长期溺爱和骄纵所致,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狂躁型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二)以自我封闭为特征的无自信型
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足够,与孩子的交流很少。有些孩子在婴幼时期被交给保姆照顾,亲情严重缺失。还有的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经常把年幼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孩子缺少陪伴和照顾,产生恐惧、孤独情感,长此以往,形成了不愿表达自己的封闭型情绪。这些孩子大多不善表达,不喜欢与人交流说话,封闭在孤独的自我世界里,冷漠,没有自信,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三)以喜怒无常为特征的松散管理型
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许许多多年轻的父母都外出打工赚钱,回家看望孩子的次数极其有限,在这些孩子的情感世界里,父母陪伴时是王子公主,父母外出时是留守儿童,久而久之,形成了喜怒无常,不会自我调控情绪的不良心理特征。这些孩子,情绪高涨时,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大,狂妄,不可一世;情绪低落时,心情灰暗,缺乏自信,不能调控情绪,他们的行为举止很危险,经常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 音乐教育稳定和促进小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
音乐是启迪“美”的教育,它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喜欢音乐的孩子一般都性情开朗活泼,乐观大方,习惯宣传和表现自己。不少情绪不良的孩子通过学习音乐,性情得到极大改善,处事大方,待人热情,喜欢与人沟通,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分时段分场合,运用不同风格的音乐、不同形式的音乐教育,创造不同且富含教育的音乐环境和情绪;分层次分年级,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创设共同喜好而又异彩纷呈的音乐课堂,有利于稳定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形成,会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善用音乐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音乐是富有感情色彩的,它能感染人的情绪。课题组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创设音乐大环境,用音乐情绪来带动和感染学生,改变学生过于亢奋、抑郁的情绪,形成积极情绪。小学生的狂躁、無常,往往表现出浮躁、冲动、不遵守纪律;小学生的孤僻、自闭,往往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对所有的事情冷漠无所谓。在学校,学生的这些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群体行动时的上学进校、放学离校、课间上下楼梯、上厕所和活动时间的浮躁等。
针对上述现象,课题组采取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合播放不同音乐的办法,尽可能从正向引导的方面来影响学生的情绪,达到改善心理的作用。早晨到校,我们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牧民新歌》,让学生迎着朝阳,信心百倍地开始一天新的学习生活;大课间下楼,我们播放少儿经典诵读歌曲《读唐诗》,让学生在优美恬静的古筝音乐声中,安静、文雅、有序地下楼;接着,我们又播放节奏整齐明快的《春晓》,让学生踏着节拍,伴着体育老师的哨声列队,缓解课堂的疲劳;在学生进行跳绳的环节,我们选择了劲爆欢快的现代风格乐曲《体育强,中国强》作为背景音乐,学生舞动手中的跳绳,或单脚或双脚,或单人或多人伴随欢快的音乐跳了起来。学生的所有活动环境,我们都试图给一个适合的主题教育音乐,让孩子的情绪与音乐情绪一起互动影响,潜移默化,净化心灵,健康心理。同时,我们还会根据季节、活动、环境等因素,隔周或隔月更换音乐,既保证新鲜,又不失教育。
(二)多用歌舞表演,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性格活泼,表现欲望特别强。但由于乡镇、县城中心学校班级人数多,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重视,就会慢慢地边缘化,致使他们表情、行动冷漠,逐渐形成胆怯、封闭,失去自信的个性。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让孩子们都参与其中的歌舞表演等,对调节学生不良情绪非常有效。比如,在教唱歌曲《郊游》时,让学生在初步学会歌曲后,创编踏跳步舞,表现去郊游的欢快心情。师生一边唱,一边在欢快的音乐下进行舞蹈,教室里顿时会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平时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都会在这欢快音乐的带动下,舞动起来。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抓住时机表扬、甚至亲近地表演互动一下,那些胆怯、内向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喜欢并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音乐歌舞表演所带来的快乐,逐渐走出不良情绪的阴霾。
(三)活用“同伴效应”,扬起孩子的自信风帆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同学大多不愿意与老师家长进行交流,将自己心思愿意告诉老师的只占1.67%;愿意告诉家长的占24%;愿意告诉同伴的占46.15%,可见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心灵之间的设防比较少,关系融洽。很多孩子在老师面前战战兢兢,自我封闭,没有自信,可在他们自己的交往圈里却是大胆、自信的一员。
因此,我们活用“同伴效应”,根据孩子不同情绪和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把原有的班级授课模式改为小组合作模式,给学生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逐步从小组表演到班级表演,到最后上台表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孩子们会逐步爱上音乐,学会释放自己情绪,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情绪和心理。班主任,科任老师之间要密切配合,共同引导,创设环境,让“同伴效应”在课内课外都得到体现。
(四)巧用情感依赖,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
在农村,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情绪压抑形成了孤僻自我的个性特点。于是,他们在没有人陪伴的日子里就以自己的小乐器为伴,把自己的心事通过小乐器表达,小乐器成了他们的“情感依赖”。课题组发现有一個五年级的学生,他的笛子吹得非常出色,当我们让他给同学们表演的时候,他却极力反对,不愿在同学面前展示特长。在与班主任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留守儿童,在学校社团里学会了吹笛子的方法,回到家里经常会自己一个人在房子里练习,笛子是他情感交流与表达的唯一。后来我有意地接近他,向他推荐笛子独奏曲。没想到,当我说到《大漠》时,他说太难了,吹不了。见他开了口,我又推荐了《渭水秋歌》,谁知他说“不爱,听起来难过”,说完又低下了头。第二天我便给他送去了一首《春到湘江》,还特意赠送了《牧民新歌》《梅花三弄》《大青山下》《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笛子独奏名曲欣赏光盘。就是这“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希望,给他的生活与心理上射进了一丝灼眼的阳光,补偿了他的情感缺失,促进了他积极生活、学习的情绪和心理。
(五)适用音乐活动,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这种心理倾向在自控能力差、情绪易波动、盲从心理严重的小学生当中尤为突出。我校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涉嫌偷盗车辆的案件,警察在学校进行过几次调查。他是一个智力非常好,家庭条件不算差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的娇惯与父母亲情的缺失,使得他肆意地放纵自己,并自我标签为坏学生。
当我给他们班上第一节葫芦丝演奏音乐课时,我告诉学生:谁葫芦丝吹得好,谁学会《龙的传人》,就让谁参加“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该学生迟疑地看着我,我及时认真地鼓励他,只要能学会一句,就保证他会吹奏一曲;只要他会吹奏一曲,我就让他上台表演。在后来的教学中,他真的很用心,“六一节”活动近两百人的葫芦丝合奏中,我让他站第一排,那天的演出,他专门打电话让他妈妈来看他的演出。后来在我的微信好友中多了一位该学生的妈妈,她时不时把孩子在家里吹葫芦丝的视频发给我,在去年他妈妈公司的年会上,他作为家庭代表演奏了一曲《映山红》,成为佳话。一个葫芦丝,一支曲子,一次表演,竟然让他变成了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后来,违纪的事情与他再也毫无瓜葛。
总之,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心智健全人的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切实转变教师角色,紧紧抓住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策略,从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出发,多角度、多层面稳定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进而改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红.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健康成长的三个问题[J].兰州:甘肃教育,2014.
[2]陶勑恒.心理咨询与辅导(一)[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刘丹.跟着音乐动起来: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陕西教育,2009(1).
作者简介:石琼慧,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小学。